这个五一,忽然想起向警予......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年力” 作者易辰

五月一日,是劳动者欢庆的节日,我们也特别地想念一位女士......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本应是劳动者欢庆与放松的日子。但在91年前的武汉,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全武汉的劳动者们却感觉不到任何的欢快气息,反倒是深感压抑和痛苦。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个伟大的人,她的生命,即将被邪恶所终结。

192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领导者向警予在武汉余记里空坪刑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享年33岁。为什么她会成为共产党人?为什么国民党反动派要杀死她?还将杀害她的日期选在了5月1日这一天?若想寻得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就必须要从向警予的人生历程中寻找答案。

500

◆向警予

1

1895年,向警予出生在湖南溆浦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她排行第九,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向警予原名向俊贤,“警予”这个名字则是她后来改的。在那个紫禁城里依旧坐着鞑虏皇帝的时代,大多数女子都没有这样俊雅的名字,这种不寻常所透露出来的,是向警予不平凡的家庭。

有着“从小贩到富商”的传奇经历的向瑞龄,深知在清末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无论男女,没有知识都是不行的,因此发迹后的他极为注重子女们的教育,并时常对子女们说:“我只送你们读书,你们将来进步如何,全靠你们自己。”在这种相对开明的家庭环境下,不仅向家的几个儿子先后赴日留学,作为小妹的向警予也对上学有着无限的向往。

向警予9岁那年,变革之风终于吹到了溆浦县城,向警予曾留学日本的大哥向仙钺在父亲和一些当地开明人士的支持下,开办了一所小学,于是向警予便成为了这所学校的第一个女生。在学校里,向警予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对各种体育运动也样样精通,“尤其会翻杠子”。

1909年,向警予前往常德女子师范速成班学习,结识了著名作家丁玲的母亲余曼贞、翦伯赞的姑姑翦万容等一批那个时代的优秀女性。最终,她们义结金兰,誓要“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以达教育救国之目的”,时称“武陵七姐妹”。清末之时,墨家学说非常流行,向警予不仅对墨家“兼爱”的主张非常认同,还身体力行,四处行侠仗义,因此又有了一个“墨子”的称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了,深受参加同盟会的大哥向仙钺影响的向警予在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就沉浸在了喜悦之中。向警予对满清王朝极度憎恨,在当时的向警予看来,中国的腐朽与近代的屈辱全都缘于满清王朝倒行逆施的残暴统治,因此只要推翻满清,中国便能迎来新生。1912年,随着苟延残喘的满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成立了,向警予当即报考了这所学校,并以优异成绩被这所学校录取,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充实而又愉快的求学时光。

500

◆学生时代向警予的影视形象

2

和现在的大学本科一样,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本科学制也是四年,为什么向警予只在这里就读了两年呢?因为在封建势力的反扑下,这所被俗称为“稻校”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很快就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了。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不仅没能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势力进行完全的清算,封建势力的实体及其维护者——旧官僚、旧地主、旧知识分子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依旧主导着中国的政局,并伺机反扑,再度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1914年,窃取总统之位的袁世凯为了给自己登基为帝扫清障碍,在教育领域大搞封建复辟,不仅要求各地学校“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以端基,尚孟以致其用”即向广大在校学生灌输支持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还大范围撤换甚至杀害各校思想进步的教职人员和爱国学生,使刚获新生的中国教育界又落入万马齐喑的境地。

在这令人窒息的环境下,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教育家朱剑凡被迫辞职,回到自己创办的周南女校主持教学工作。向警予在震惊之余,毅然决定转学周南女校,同时给自己改名为“警予”,意在时刻警惕封建势力的复辟与威胁。转学后,因为向警予对“教育救国”的主张十分推崇,是故在周南女校刻苦钻研教育学,尤其对儿童教育颇有心得。同时,她也发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为“苟经济无解决之方,则城区学校无复繁荣滋长之可能”

1916年,向警予自周南女校毕业,与那些陷入迷惘或准备结婚嫁人的同学不同,踌躇满志的她决定回到老家溆浦建立一所新式学校,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此时的向警予深信“救国必先兴教育”的主张,坚信中国的女性只要学习到足够的文化知识,就能走出封建压迫的藩篱,获得全面的解放。

1916年11月21日,荒废已久的溆浦女校正式开学,向警予则成为了这所百废待兴的女子学校的校长。

500

◆向警予

3

向警予虽然成功开办了溆浦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并如愿以偿的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校长,但她很快就发现,希望靠教育来改变中国女性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和改变令人窒息的社会空气,比她之前想象的还要困难得多。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路军阀争斗不休,几乎将所有的财政收入都用来扩充军备,这种情况在溆浦也不例外。向警予担任校长后,首先便因学校的经费而愁眉不展,她东奔西走、四处呼吁,最后是在父兄的大力支持下,溆浦女校才得以顺利开学。若不是父兄的支持,向警予“教育救国”的梦想此时已经因为经费不足而搁浅了。

相比经费不足,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虽然已经是民国,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势力依旧十分强大,“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依旧有着巨大的市场,更有甚者,认为“年纪轻轻的,天天上学校,抛头露面,会把妹子带坏啊!”仿佛学校不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而是什么污秽之地。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溆浦女校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少有家长愿意把家里的女孩送到学校来,即使有送来上学的,也经常出现家长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后,又来到学校想把孩子领回去的情况。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和不理解,向警予一方面撰文辩诬,另一方面则亲自登门拜访那些对女校有所误解的家长,耐心地介绍女校的真实情况和解释女子接受教育的必要性。最终,不少家长都被向警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将家中的女孩送到了溆浦女校。有些原本给家中的女孩裹脚的家庭,也在向警予的劝说下放弃了这种行为。

虽然向警予殚精竭虑,对于女校事宜丝毫不敢懈怠,但是她教育兴国的理想却始终见不到一丝一毫的实现。因为军阀混战,吏治腐败,社会风气也偏保守,女校始终难以获得政府拨款支持和当地士绅的资助,财政捉襟见肘,只能勉力维持。封建势力对于女子受教育深恶痛绝,对溆浦女校的攻讦昼夜不停,以至于三人成虎,甚至令很多曾经支持溆浦女校的官员绅士也改变了态度,由支持变为漠然甚至反对。

相比外界的打压、质疑和攻讦,溆浦女校学生的变质更令向警予失望。一些溆浦女校的学生毕业后,不仅没有成为社会变革和妇女解放的动力,反而把学来的知识当作了与封建势力沆瀣一气的“资本”,她们甘愿成为官僚、地主和资本家的姨太太,与丈夫一起欺压良善甚至曾经的同学!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却走上了支持甚至维护封建秩序的老路,这种现实令向警予遭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并陷入到了深深的痛苦与困惑之中。

冷静下来的向警予不得不承认“学校教育十年而不足,社会破坏一朝而有余”,她“教育兴国”的理想也开始幻灭了。而同学淑玉因为被家中逼婚,最终服毒自尽的悲剧也令她重新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能真正改变这腐朽黑暗的中国?受到新式教育的女性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又何谈改变社会呢?

500

◆向警予与家人的合影

4

1919年,向警予乘上了前往法国的邮轮。令她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向警予希望在大洋彼岸能够找到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方法。如果单纯的教育无法改变社会,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社会并拯救这个国家中饱受压迫的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渴求,最终令向警予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旅途。

在法国求学的过程中,向警予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当她对这一学说进行深入的了解后,发现她的曾经的疑惑都得到了答案。克思主义有别于那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将人类的主观愿望当作社会发展与前进的动力的唯心主义学说,也不同于“天命如此,我们只能接受”的机械唯物主义学说,在强调物质的第一性与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对该社会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影响的同时,又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这些看似学术化色彩浓厚的枯燥话语,却仿佛一条丝线将向警予的所见所闻串联在了一起。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之所以难以实现,不就是因为没有从经济基础着手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推行教育救国,中国的经济基础不发生变化的话,广大女性依旧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从而难以获得自立的能力,更谈不上解放,因此以“男尊女卑”被代表的种种封建思想便断然不可能消失。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改变中国的经济基础不可。

但若想改变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则面临着两大困难:一方面,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外国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渗透可谓无孔不入,中国人民每创造一元钱的财富,就有一半以上被列强所巧取豪夺,中国缺乏足够的财富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在剩下的这部分财富中,也有一大把分被本国的反动势力所窃取,他们将这些得来的财富要么用在个人享乐上,要么用在自相残杀上,在将广大中国人民置于穷困潦倒的境地时,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愁如何享用这些民脂民膏,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女性更是受到了多重的压迫。内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敲骨吸髓,成为了中国发展的最大阻碍。

于是,向警予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另一方面开始积极地筹备建立马列主义社团,意图用马列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1922年,向警予回到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并且是唯一的女性创始人。

1924年,向警予撰写了《今后中国妇女的国民革命运动》一文,深刻地论述了女性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反而陷入了受压迫的地位,并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改变女性受压迫地位的具体方法。此时的向警予,已经变成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世界了。

此时的向警予改变了过去主要面对官家小姐与地主、资本家女儿进行教育的“上层路线”,而是走上了深入各个雇佣了大量女性工人的纺织工厂的群众路线,开始为了广大女工的权益而斗争。向警予与女工们同吃同住,教授他们文化知识,向她们讲解马列主义,帮助她们为了改善自己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进行斗争。在向警予的的组织下,女工们多次向工厂要求提高薪酬、改善待遇,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向警予也在女工们中拥有了极高的威信。而阻止内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敲骨吸髓,也是中国获得发展、赢得新生的重要条件。

1924年6月,向警予指导了上海闸北丝厂一万多名女工为了争取权益而进行的罢工。同年9月,又领到了上海南洋烟厂7000余名工人的罢工,并于同年10月1日撰写《南阳烟草资本家打破罢工之恶辣手段》一文。在工作之余向警予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分析局势与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文章,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国共合作后,向警予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并不简单,昔日向警予仅仅建立一所小小的女子学校就要饱受封建势力的质疑与攻讦,当面对更为积极和主动地推动中国社会进行变革甚至革命的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的封建势力更是从不吝惜使用暴力的。于是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的封建势力互相攻讦之时还要“顾念旧情”,但在镇压进步力量的时候从来是冷酷无情的。

而对于外国列强来说,一个发生变革甚至革命的中国同样是不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些外人,很希望中国永是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中国人就应该是并且永远是辫子、马褂、小脚、烟枪的代表,千万不要和什么“现代”“文明”扯上关系,他们愿意在文艺作品中塑造无数个《傅满洲》来毁灭他们的国家,却永远不会愿意现实中的中国哪怕仅仅是拥有与他们平等的地位。于是,每当中国出现变革甚至革命从而带来可能的进步与发展的时候,外国列强都是如临大敌的。

1927年,中外的反动势力走到了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因为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28年5月1日,向警予被杀害于武汉余记里空坪刑场,享年33岁。

500

5

向警予选择的人生,几乎是近代中国所有有志报国的青年男女的缩影。在那个时代,很多热血青年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最终发现若想拯救中国,唯有马列主义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他们曾天真的以为,只要推翻满清王朝,国家就会迎来新生。但民国初年的乱象却告诉他们,如果对于王朝背后的封建势力不进行彻底的清算的话,那么中国社会依旧不会有多大变化,因为封建势力的阴魂不散才是一个国家腐朽与落后的根源

他们曾经寄托于“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开启民智的方式来削弱封建势力的影响和改变中国的面貌,却发现封建势力从不忌讳使用专制与独裁来维护自己的黑暗统治。通过教育来开启民智从而改变中国的设想,在现实中无时无刻不遭遇着黑牢与屠刀的威胁。有封建势力的从中作梗,教育救国只能四处碰壁。

他们曾寄希望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明与先进,希望能在那里找到复兴中国的救国之法,却发现不仅欧美发达国家的国民依旧受到种种有形的无形的压迫,当时中国的悲剧本身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列强和中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造成的。所谓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之,其实都与外国列强有关。

最后,中国青年们终于发现,若想拯救中国,必须内革封建、外驱列强,而只有马列主义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令中国走向新生。但是,在内外反动势力的从中作梗下,马列主义的道路并非坦途,而是遍布荆棘与猛虎。面对遍地荆棘与食人猛虎,有的人慑于险阻放弃了,有的人命丧虎口牺牲了,还有的人开始怀疑这条道路是否正确,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正确的道路一定如好莱坞的童话故事那样,可以不用付出任何牺牲就可以到达终点。

然而,始终有这么一群充满朝气与热情的青年人,他们不畏险阻,不惧牺牲,从不迟疑,向前路上的荆棘与猛虎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每前进一小步,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一大步。然他们中的一些人没能亲眼看到中国的新生,也没能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但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从来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后悔,因为他们知道:

长夜黑云终有穷尽,

燎原星火必靖人间!

500

500

向警予同志忌辰91周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