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经济学界的一种营销,已经被搞得越来越没影响力

【本文由“钢铁怀玉”推荐,来自《王文:谁能破解“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就可能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执着很深。老马认为自然科学奖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其它的……呵呵

可以说,自从1990年代末期之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水平大都很一般。不要对此感到奇怪。

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爱跑中国,跑一趟,能赚几百万人民币的税后收入回去。在本国,哪有人花那么多钱请他们去演讲?!

记得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当时就让很多人质疑和平奖的意义。人们发现诺贝尔和平奖越来越白左化,有违诺贝尔设立此奖的初衷。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最晚,但评奖质量却比诺贝尔和平奖滑落得更快。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经济学界的一种营销,已经被搞得越来越没影响力。

举个例子,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哪三个人,你知道是谁吗?相信没几个人知道。但说起他们的研究成果,相信能惊倒一片人!

那三个获奖者得奖的理由是,“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有非凡的贡献。那么,他们做了什么贡献呢?

他们做了一些实验,例如,比较在发展中国家,给小孩发放治蛔虫的药,和发放蚊帐防止疟疾,哪种做法更能减少贫困。他们的结论是,发放治蛔虫的药更能减少贫困。

他们还有一个研究,说出来“惊世骇俗”,那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当公务员更容易脱贫。你可能很惊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这水平?是的,就这水平!谁还不知道,在穷国,当公务员更容易脱贫?

所以开头就说,自从1990年代末期之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水平大都很一般。不要对此感到奇怪。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哈耶克说,他不赞同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什么操作?

哈耶克的理由有二。第一,他认为,社会科学领域设立这种奖,将会使获奖者得到巨大的权威,这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第二,哈耶克担心这个奖“会倾向于追逐科学的时髦”。

哈耶克的第一个担心,现在看倒是不必要了,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自己把自己玩坏了,已经没有多大影响力了。哈耶克的第二个担心,已经应验了。1990年代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确是追逐“科学的时髦”,喜欢发给各种数学模型制造者。其中的许多获奖者,空有数学模型,并无思想创见。

但主流经济学界有一群人,努力维护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形象。你问他们,这些获奖者究竟有什么知识贡献啊?他们会冒出一堆词,什么金融定价模型、增长模型、搜寻理论……总之,经济学太高深了,你们不懂的!我认识的一个学者就是这样。搞数理,讲模型,列书名,数名人,他是最棒的。但谈到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呢,他却连基本的逻辑自洽都做不到。这个现象其实倒也可以用经济学解释。因为,经济学其实并没有太高的门槛,所以,主流学界要人为地制造一些数理门槛,来阻止其他人的竞争,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至于模型后面有没有逻辑、有没有思想,那不是他们最关心的。

老马美硕工科,又在国内读了个学位,第二母校经常参与筹办经济学论坛。每年都会要求请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且是新科得主。

这些诺奖得主,出场费一般在5-10万美元(税后)。现在通货膨胀,应该是更高了。至于他们发言的水平呢,多数平淡乏味。老马听过约翰纳什的演讲。老马有留学美国的经历,英语完全没问题,但是对他讲的话完全没听懂。

有一位听众发火了,说:“老请这些诺奖得主干嘛?又贵,又一点都不懂中国,他们讲的话,有什么启发?”

这话不中听但中肯。中国人没必要被一个诺贝尔奖的名头唬住。评判一个学者,管他得过什么奖,看他的观点有没有用就好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