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葡萄酒,长期把自己和西方绑定,按着欧洲的标准酿造、定级、宣传

【本文来自《国产葡萄酒为什么不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单弦琴
  • 实际上,好的甜红葡萄酒比干红葡萄酒工艺和原料水平要求更高,更不好酿造,这恐怕才是国内厂商主推干红葡萄酒的原因

其实吧,现在国内的酒类酿造工艺绝对过关,不说老的三大厂,就是一些私人小酒厂都能做出来。这点大家可以查一下国内的精酿啤酒和白兰地,都有一些私人小厂能够生产出在国际上获奖的酒。高端的需要文化、宣传支持,但中低端的口粮酒,大量生产一定是没问题的。

关键是国内的葡萄酒,长期把自己和西方绑定,按着欧洲的标准酿造,定级,宣传。

中世纪法国水质不加(贵族富商拿葡萄酒当水喝),酿造水平差(控制不好果酒当中的糖转换,容易变成醋),搞不定甜红,所以一直致力于将糖分从葡萄酒中除去,所以单宁酸的酸涩味也就成了衡量干红好坏的一种评判标准。但是对于现代食品工业,这基本不叫个事儿。于是目前很多西方红酒都在想方设法的把红酒中的糖加回去。

不过,到了国内,因为红酒的定位就是西方生活方式,所以好不好喝,适不适口从来都不是衡量红酒好坏的标准,符不符合国人想象中的西方才是最重要的!喝不习惯,反而迎合了大家的潜意识里西方和咱们不同的认识——这玩意和不明白所以它高级。同时,因为它高级,它代表西方生活,所以它不能便宜,不能有低端货。

弄明白这个逻辑,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今天红酒卖的不好了!

卖的贵,不好喝,所以没有中低端消费市场;

中央八项规定、三公消费改革,所以高端市场萎缩;

“洋红酒零关税政策”,西方几欧十几欧的低端红酒一进来,红酒高端的假象就被揭破了——你家老祖宗才卖几十块,国产的卖好几百?老百姓在尝试过低端红酒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在一般水平的宴会中尝试国产红酒了——看着包装唬人,谁知道几块钱买的?反正都不好喝,还没有面子,不如不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