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的泼水节

如果说吴努总理对中缅关系的贡献在于“奠基”,奈温将军的贡献则在于“突破”。

1958年5月,缅甸执政党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分裂为“廉洁派”(即吴努、德钦丁派)和“巩固派”(即吴巴瑞、吴觉迎派),使缅甸的议会民主出现了危机,政局动荡。同年9月26日,缅军总参谋长奈温将军发动不流血政变,迫使吴努辞职,并由奈温将军组成看守政府。

500

吴奈温

奈温曾于1941年随“缅甸国父”昂山到海南岛接受日本军事训练,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著名“三十志士”之一,和昂山同为缅军创始人。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处事果断。他担任看守政府总理后,认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在缅甸即将举行大选之际,于1960年1月访华,签订了《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和《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奈温访华正喜逢中国春节。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放弃休息,抓紧时间同奈温会谈,使协定和条约得以顺利签订。记得陈老总喜气洋洋地说:“今年春节很忙,但是过得很愉快。”中国首先同缅甸解决了边界问题,影响是深远的。

后来,周总理在同我方人员的谈话中,曾不止一次地赞扬奈温将军的果断。他说:“要不是奈温,中缅边界问题恐怕不会解决得这么快。”

500

吴努

在奈温访华后不久,吴努领导的廉洁派在1960年2月缅甸大选中获得压倒优势的胜利。在这之后的两年内,缅甸实际上存在吴努和奈温两个权力中心。吴努和奈温在国内是政敌,但都对中国友好,都是周总理的好友。中国根据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对他们两人的内部矛盾不予介入,同时在两国来往中对他们一视同仁,热情相待,欢迎并支持他们有利于促进中缅友好的各项建议。中国的正确方针对推动中缅友好的高潮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1960年4月,周总理在访问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前,先访问了缅甸。由于中缅边界问题已顺利解决,这样的安排在政治上对中国是有利的。然而正因为如此,在访问前出现了一点波折。当时奈温虽仍是看守内阁总理,但即将交权。吴努虽已在大选中获胜,但尚未就任总理,缅甸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

吴努考虑周总理、尼赫鲁都是他的好友,不愿按原定计划将周总理访缅安排在访印之前,以免对尼赫鲁形成某种心理上的压力,然而他尚未就任总理,不能向缅甸外交部发出指示,因而只能通过与他关系密切的吴温貌总统向李一氓大使提出,由于缅甸总统日程安排等原因,要求将周总理访缅时间安排在访印之后。这一建议显然是不恰当的。周总理察觉了吴努的意图,亲自起草电报发出指示,要求访问时间不变。根据国内的指示,李一氓大使立即约见奈温,希望不要改变周总理访缅时间。奈温表示,周总理是他邀约的客人,访缅时间不变。这样,周总理在访印之前访缅的安排重新得到肯定。

吴努是一位思想活跃、富有想象力的领导人。他获悉周总理访缅安排不变后,又急忙做出友好表示,建议周总理比原定的4月16日提前一天到达仰光,以便参加缅甸泼水节最后一天的活动。周总理欣然同意。

泼水节是缅甸的新年,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放好几天假。这时又是缅甸最热的季节,仰光白天气温在38℃左右。

4月15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一行乘伊尔-18专机从昆明到达仰光。当时我还在驻缅甸使馆工作,再次为周总理担任翻译。在机场,周总理一行受到了吴努总理和总参谋长奈温将军的热烈欢迎,缅甸群众高呼“祝周恩来总理身体健康!”“中缅友谊万岁!”等口号。周总理不顾旅途疲劳,当天下午就和全体随行人员在吴努总理的陪同下参加了泼水节活动。

吴努为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代表团其他人员准备了缅甸民族服装。缅甸的民族服装十分别致,男子上衣为无领马褂,下装为纱笼(筒裙),头戴头巾。吴努向我们介绍说,缅甸男子的上衣从中国传入,纱笼从印度传入,头巾则是缅甸民族固有的,因此缅甸民族服装融合了三种文化。应该说,在缅甸这样的热带国家,这种服装还是舒适凉爽的,但对外国朋友来说,一时不容易习惯。

在我的记忆中,周总理是唯一的曾穿过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活动的外国领导人,而且还穿过三次,参加泼水节是第一次。

500

1960年4月15日,周总理(左一)、陈毅副总理(右一)身穿缅何民族服装参加缅甸泼水节。

那天,周总理穿的是布料方格纱笼,缅式上衣,头戴头巾,肩上还披了一条浴巾供泼水时用,十分潇洒。陈老总穿上缅甸民族服装后风趣地说:“我这辈子啥子衣裳都穿过,就裙子没有穿过。好生风凉呐!”他的幽默引起大家一片笑声。

缅甸朋友说,现在分不清谁是中国人,谁是缅甸人,但大家都是“胞波”。又说,张彦(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就像缅甸外长藻昆卓,乔冠华(外交部部长助理)则像缅甸剧中的丑角,乔冠华听后乐得哈哈大笑。

在穿衣时也曾出现两个小难题:一是缅甸纱笼是用手打结系住,大家担心纱笼不小心会掉下来,出洋相。我建议大家仍系上皮带,“内紧外松”,大家这才放心。二是周总理、陈老总不习惯穿夹脚趾的缅甸拖鞋,行走不便。恰好王泽总领事和我当时穿的是中国拖鞋,当即换给两位领导人穿,解决了这一难题。

周总理访问缅甸时一般坐高级轿车,但泼水时不能再坐。缅方考虑得很周到,为代表团准备了好几辆中型吉普。周总理出国访问坐吉普车,恐怕也是少有的。我陪同两国总理同坐一车。吉普车队先后到过四个泼水彩棚。当时,周总理刚种过牛痘,不宜泼水,同志们建议他象征性地泼一下就可以了。但周总理从友好出发,到每个彩棚都兴致勃勃地泼水。

在每个彩棚,都有很多身穿各种颜色纱笼的缅甸姑娘和贵宾们一起相互泼水。她们美丽活泼,动作敏捷。她们有的用小盆,有的干脆用大脸盆,往客人身上泼水。在炎热的阳光下,凉水从脖子往下流,全身顿感凉快。姑娘们的爽朗笑声,给大家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周总理、陈老总等领导人也用水盆给姑娘们泼水。吴努还同姑娘们打开了水战。银色的水柱飞舞交织,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沉醉在吉祥的泼水之中。人们忘记了宾主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忘记了带头泼水的是两位总理,真是亲如一家人。第四个彩棚是吴努选区的彩棚,泼水更加热烈。事后周总理对我说,吴努在他选区的彩棚水战时间相当长。周总理的细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500

1960年4月16日,周总理在游仰光河时观看缅甸舞蹈。左一为吴努,右一为作者。

周总理也很喜爱缅甸的民族歌舞。4月16日,周总理在吴努的陪同下坐船游江,船上演出了缅甸舞蹈。周总理看得很高兴,就用手轻轻打拍子,吴努也跟着打拍子,女演员们很受感动,情绪更加高涨,跳得更加欢快了。当周总理了解到她们中有不少人访问过中国时,热情地邀请她们再次访华。

在这次游江时还有一件事说明周总理是多么豁达大度。吴努特地邀请了缅甸著名的亲美报人吴罗容参加游江,并拉他同周总理交谈。吴罗容幽默地说,吴努是把他当作缅甸民主的一件“展览品”。吴罗容故作谦虚地向周总理表示愿意“受教育”。周总理当即表示,欢迎他到中国去看看。这显然是吴罗容没有预料到的。吴努就说,他上次带吴罗容去了苏联,但吴罗容回来后更坏了,他害怕吴罗容去中国后会更坏。这一席话给吴罗容解了围。

500

周总理(前排右四)、陈毅副总理(左一)和吴努总理(右二)、奈温将军(左二)在李一氓大使(右一)招待会上。左三为吴努夫人,右三为奈温夫人,后排右为作者。

周总理对缅甸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动了缅甸人民,也感动了缅甸领导人。4月17中午,在周总理的宴会上,吴努在祝酒词中说:“为了对周总理表示敬意,我用中国话祝酒,而请貌瑞新(作者的缅文名字)译成缅甸语。”引起哄堂大笑。吴努接着用中文高呼:“中缅友好万岁!周总理万岁!刘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我当即译成缅语,全场一片欢腾。

500

1960年4月19日,周总理离开仰光前在机场会见记者。周总理右手后为作者。

周总理参加缅甸泼水节已成为最能体现中缅友好的佳话。

-end-

图文 |《睦邻外交四十年》

作者 | 程瑞声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