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奥本海默》,发现影评人两大怪圈:把影评写成社评和热衷剧透

本文原标题为“《奥本海默》不难懂,但很多影评都有问题”,风闻社区有修改】   

       作为暑期档的最后一部大片《奥本海默》,从上映日期来看,按道理注定是要票房一般了。但是从上映结果来看,本片的反响倒还不错。

       我倒不是要诟病这种变相的国产保护,但我看到《奥本海默》的票房能超越一下《孤注一掷》心里还是要高兴一点。毕竟,要论底色的话,无论《消失的她》还是《孤注一掷》本质上就是消费情绪,迎合观众,我对这样的电影是抵制的。

       我也比较反感把诺兰神化,或者对《奥本海默》过度解读的做法。昨晚汪海林导演有个视频,谈《封神》的时候提到宣发难做。于是,我反应过来,可能这也是中国电影行业比较落后的一个侧面吧。

       我不清楚现在做宣发的都是什么文化水平,他们到底能不能理解电影的文化内涵。可能,都是中专生吧,不吹捧明星就说不出几句完整中文的那种水平。我不是学历歧视。但是,关于中国商业资本什么德行这例子太多了。如果资本觉得这一块事情中专生就能做,干嘛要付硕士生的薪水呢?

       像《奥本海默》一样,电影没上映,先上映一大堆所谓观影指南,提前预习,还有什么必须注意的XXX个小细节之类的软文,说真的,我不知道吹捧这些东西的人,到底有没有看懂电影。

       我其实对于写今天这个影评还是挺犹豫的。没看见过猪上树,我还没见过现在影评界有多卷吗?你们这些写影评的,你们是真的没看见齐泽克这样的大佬都开始写影评了吗?

       但是我实在是不能忍啊,这是个多么需要超人的时代啊,以至于见一个人就想封神一个人,真是《封神》的时代啊!

       我首先就得要纠正海量的《奥本海默》影评中一个最普遍的错误,那就是把奥本海默塑造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完美的科学家。这种认识是最片面的。无论是诺兰的塑造还是齐泽克的评论,或者,我们自己看片以后也能感受到,不是这样的。应该说,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不会试图塑造一个完美形象,或者一个完全无辜的受害者。塑造不完美的形象才是最完美的塑造。

       《奥本海默》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奥本海默的缺点塑造得同样清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野心、自大、“水性杨花”、懦弱、有时甚至有些狡猾。无论是与有夫之妇、寡妇的超越朋友关系的亲密交流;还是对脱离科学家身份,担任武器研发主管的“热衷”与自满,还有,政治上被冷落时的不甘心;还有,对于能造出原子弹的沾沾自得;还有,出于自保告发挚友时的懦弱;还有,对于原子弹造成的伤害有认识,有良知,但并不后悔的复杂心理;还有,就像施特劳斯说的,把自己打造成殉道者的那种狡猾。种种细节,其实每一个点都可以展开来详细说,一切都在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表情,眼神里,诺兰用IMAX的大镜头拍得很清楚,基里安墨菲用精湛的演技演得也很清楚,仔细看的话,都能看到。

       但是奥本海默没有科学家的良知吗?他没有同理心吗?并不是,对原子弹杀了很多人这件事,他同样也有痛苦的时候,也有内疚的时候。他的殉道者心态,根源就是一种救赎券心态。这些美好的人类情感,恰恰就是要放在人性的缺点一起表现,才合理,才丰满,才完美。

       这个电影确实也表现了令人窒息的麦卡锡主义运动,表现了市侩的掮客政治、勾心斗角的权谋,也表现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科学家群像,也表现了杜鲁门这类决策者复杂的行为逻辑、强硬的行事作风,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背景色。但是最终影片表现的还是以奥本海默为主体的,在特有时代下,人类特有的生命体验。

       说得时髦点,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看,宏大意义就像是旋律的总方向,奥本海默的经历与体验就像是主乐器,而其他人,其他社会现象则是交响乐的其他乐器,其他声部,从艺术调度的角度,影片已经完美的完成了演奏。

          观影者其实没有必要对剧情的细节,历史细节,乃至观者内心期待的细节过度的关注。一部商业电影,它的主要冲突有戏剧性就够了,没有必要用纪录片的眼光去评判。没必要过度的思考,体验就足够了。

       至于毁誉参半的穿插叙事,真没必要过度解读。人们既不用批评这是故意炫技,也不用大加吹捧说成是神来之笔。诺兰本人对穿插叙事的态度很平和。从媒体对他本人的专访可以总结出:穿插叙事一方面是为了创造戏剧性,比如把类似的情节调整到一起进行类比,另一方面是要服务于电影表现的过程,比如,把需要强调的内容往前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总体上讲,我认为当前写影评的自媒体一般落入两个怪圈,一是把影评写成社评,对影视的戏剧性、美学不谈也不会谈,倒是谈一大堆社会的,历史的,文化背景的东西。二是大量的剧透,影评内容大部分都是剧情流水账,好像不剧透就写不来影评。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奥本海默》有没有希望拿奥斯卡的问题。怎么说呢?咱也不太了解奥斯卡的口味,尤其是这两年的。我觉得怼麦卡锡主义这个事儿,不好说会不会加分,其他什么平权的方面也没什么创新,就一个挺犹沾了点边,奥斯卡可能有点悬吧。毕竟,在美国,反共是第一政治正确啊。

       作为暑期档审片文,最后还得说一句,这片值不值得看,我认为值得。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奥本海默去国会讨论是否应该扔原子弹的桥段,别问我为什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