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是一道带着时间印痕的风景,不同年龄、行业、经历的人,有不同的感悟
【本文来自《我怀念绿皮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绿皮车是一道带着时间印痕的风景,不同年龄, 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悟。
小时和父母在某三线市城生活了十年,那是80年代。由于“三线”沿革,厂子建在城郊的山岭中。工厂就是个小社会,幼儿园,学校,食品厂,医院、印刷厂,商店,电影院,火车站……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一体全包。小时的我一直以为,厂和生活区就是世界的全部,那时时间很慢,生活简单快乐。
当时与外界接触,对我而言最深刻的印像,就是父母四年一次的探亲回家(春节)。临两个月长辈就急火急燎买火车票,托关系,找人情。那时都是一水的绿皮车,小小火站人倒是不多,因为中途站全是晚上的车次。但这是我脑中永恒不变的,就是绿皮火车厢从没空过。车一停,大人挤车门,爬车窗,行李及小孩要么从挤门的大人头上爬过去,要么从打开的车窗塞进去。那时坐车窗旁座位的人,都会习惯性开着车窗并善意的帮一把。不过中途站火车票真的好难买,还曾经坐过一趟由家畜车厢改造的火车,空荡荡的没有一个座位。硬座车票是厚厚的纸卡片,列车员拿个大钳子咔的剪个角就OK。上了火车上就是人挤人,有座位还好。没座位,那厕所里,座位底下,洗手区,车厢连接处(过道),靠背横梁,行李架上,小桌台下都会有人或躺或座,脚都没法放。小孩的我喜欢回老家过年,但是一想到挤绿皮火车,就感觉路途的时间好痛苦,好长(其实父母更累,汗)。
90年代,跟父母到了省会城市,终于尝到硬卧的滋味了,觉得坐火车居然很舒服。而且知道了除绿皮车,还有蓝皮车,红皮车。硬卧车票就是一张薄纸片,拿着都觉得旅途是轻快的。最喜欢看窗外的景色,看到农田,看到村舍,看到牛,看到树(花)、隧道都会觉得津津有味。看着呼啸的铁轨旁丢弃满满的泡沫餐盒,傻傻担心着清洁阿姨的危险。心中既期盼快点到达目的地(老家),又想火车慢慢开让自己多看看窗外风景,是纠结的中二少年。最后一次坐绿皮无座车,去老婆家拜码头。老爸老妈催的,带上烟酒就临时出发了。站了一宿,闻了一宿汗味,泥垢味、各种脚丫(袜子)味,又仿佛回到了儿时那小小火车站。
00年后,软卧也不稀罕了。工作出差经常坐的是提速后的蓝皮车,红皮车,绿皮车很少见了。也没啥心情欣赏窗外的事物,只想着尽快到目的地,忙完工作结束出差。有时一天要出差2-3个地方,就对这火车满肚子报怨,总觉时间太慢,工作太多。
10年后,全国性高铁、动车陆续开通后,刹那间又感觉距离短了,时间快了,用双脚丈量的世界小了。慢悠悠的绿皮车,已渐消失。以前需筹谋很久的事或计划,现在分分钟钟就能决定,背包出发。快速的走,快速的看,快速的听,一切都更快捷了。但是每次家人出游时,父母和老婆总是轻声告诉我:“你儿子喜欢座那种慢慢的火车,有卧铺的。他喜欢看外面。”。
本人一直觉得,人也许就是一辆没有刹车的车。开始蹒跚起步,慢悠悠的缓行,然后小跑,加速快跑、奋勇奔跑,一直奔跑着。零件开始磨损了,旧了,老化了,但你无法停止速度,无法停止时光,直至最后解体。你能珍惜的就是路途中匆匆入目的两旁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