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颜无耻明英宗
我在《明武宗争功》一文中讲过这样一个观点,“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称得上有为的皇帝实在没有几个,草包和窝馕废倒是出了不少。”这一切在史书上记载的清清楚楚,想赖也赖不掉。这些年来有些在中央台《百家讲坛》走红的所谓史学专家,却屡屡置历史事实与不顾,总想做翻案文章。如阎崇年在《正说清十二帝》一书中为满清统治者邀功摆好;蒙曼在讲武则天时为武则天鸣冤叫屈;毛佩琦在其著的《明朝十七帝》中为美化粉饰明朝皇帝而不遗余力。在这里笔者就被毛教授说尽好话的明英宗,同毛佩琦先生唱唱反调,我想用历史的真相来说明,为何明英宗是一个既无能又无耻的人,也就是一个厚颜无耻的皇帝。
判断明英宗是否有能力的唯一标准似乎就是“土木之变”了。这一场在明朝国力最为强盛之下,由皇帝亲率数十万之众,打击瓦刺十多万人马,结果却遭遇惨败,连皇帝也成了人家的俘虏,战争的这种结果,无论怎样说也只能证明这个皇帝太无能了。在中国历史上,被俘的皇帝有西晋的怀、愍二帝及北宋的徽、钦二帝。这几个皇帝的被俘因为是国破家亡,不得已耳;而明英宗被俘却是明帝国的国力正强盛的时期;这次战争也是明朝兵多、瓦刺兵少,本应该是以众击寡、以强击弱,因为明英宗是亲率五十万大军去出征瓦刺的,却不料遭遇如此败绩,如果不是英宗的无能,难道还有其它的解释不成?
奇怪的是毛佩琦先生在他的书中竟置如此重要的事实不顾,刻意替明英宗打圆场:“只是因为王振弄权和战场指失误,英宗才会被俘虏。因此,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英宗头上,说他是个昏君。”这真是少见的奇谈怪论,如果照毛教授的观点,明英宗该是个明君、有为的皇帝了,绝不至于做了人家的俘虏。我想没有人会同意明末的崇祯皇帝是个有为的皇帝,因为明朝的江山就是在他的手中败亡的。相较崇祯皇帝,英宗的处境远较他的这位后代子孙要好多了,然而他却成了明朝国力最为强盛时期被人家俘虏的一个皇帝,使明朝面临了一次重大灾难,差点使明王朝的江山难保,并且使国家蒙受奇耻大辱,如此灾祸全由英宗决策而起,我们且不说他要承担的责任;仅仅从明王朝在此战役中所遭受的重大损失而言,明英宗也是个十足的昏君。
说明英宗无能,是因为他被一个太监玩于股掌之中至死不悟。我们知道明朝的昏君大多被宦官所控制。但是绝大多数的昏君,虽然被太监玩弄,如果反省了则会义无反顾地诛杀曾经弄权的太监,如英宗的孙子明武宗杀太监刘瑾就十分干净利落。反观明英宗,被太监王振差一点玩死了,在塞北苦寒之地七、八年归来后,佼幸复辟成功,却对死有余顾的太监王振念念不忘,竟然为这个祸国殃民的太监立祠,《明史·本记十二英宗纪下》载,“冬十月丁酉,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如果英宗是个有为的皇帝,断不致于被一个太监玩弄,说出征瓦刺就仓促出征。五十万大军出征,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吧。首先是数十万大军的粮草的筹备,不可能一蹶而就,要进过周密的计划,仗要打多长时间,在走多远的距离,补给线最长能保证多远等等;其次是出征军队必要的战前训练,为什么要去打仗得让每个兵士心里明白并乐意,这样他们才会奋不顾身。瓦刺军队有什么装备,自已的军队带什么武器,兵士们对手中的武器会不会熟练的使用,在沙漠里怎么打仗、在山林间如何应敌等等,都要经过必要的训练,这样的军队才能保证打胜仗;其三是对敌情的侦察了解,瓦刺来了多少人,统帅是谁,有什么爱好。瓦刺军队的步兵有多少、马队有多少,粮草如何供应等等;其四是对战场环境的了解掌握,行军打仗要进过什么样的地区,道路如何能否通行?水源如何,能否保障几十万人马饮用;其五是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应做的紧急处置,以及天气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在战前需要充分掌握和做好准备的,都是足以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然而,对如此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作却没有认真的做,或者没有做完,便在大臣们的一片反对之声中,在太监王振的催促下,明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仓促上路了。
假如英宗果真是个有能力的皇帝,即使发兵攻打瓦刺也绝对会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再出兵。可惜无能的明英宗脑袋好象没有长在自已的脖子上,视几十大军征战的军国大事为儿戏,全由一个太监在那里指手画脚,自已超然置身事外,如果不是无能,就是脑残!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作为皇帝没有一个敢如此大胆和不负责任,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军国大事,任由一个太监全权处置,实在令人不敢想信这种事是真的。实际上,一个常在宫中侍候人的宦官,哪里知道打仗还要做好如此多的功课。结果是五十万大军未曾到达大同,未曾见到敌人粮食就已经吃完了!这哪里是在打仗,简直就像小孩玩过家家,就是去走亲戚也要带足盘缠嘛。有如此无能的主帅,在粮食不够吃之后,又找个没有水源的土木堡安营扎寨,被瓦刺围困后兵心大乱,全面溃败自在意料之中。如此统帅,如此军队,兵困限境,断水断粮,不败而何?
明军土木之败,追根究底明英宗难辞其咎。虽然是太监王振专权为祸,但是如果没有英宗的宠爱和信任,王振能有如此巨大的权力吗?如果不是英宗放弃了自已做为皇帝的责任,任由太监王振擅权为祸,绝不会酿成土木之役惨败!说到底太监王振的一切胡作非为不就是明英宗成全的吗?不正是英宗给了王振这个酿成惊天大祸的平台吗?假如明英宗稍有能力,也决不致认为太监王振就是天下唯一的人才,朝中如此众多的大臣国公,侍郎尚书哪一个在治国理政、行军打仗方面不比王振有水平?可惜在愚蠢无能的明英宗眼里,所谓的人才就可能剩下一个太监王振而已,所以他才不顾众臣的反对,执意对瓦刺用兵,而且全由王振指挥几十万大军的行动,导致土木之变,贵为皇帝的英宗成为瓦刺俘虏,应该说这个教训是够深刻的了。然而这个愚蠢无能到家的皇帝,竟然在好不容易从瓦刺回来,重登皇帝宝坐后还是不思悔改,还要为这个差一点使明王朝亡国的太监立祠纪念,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搞不懂他的大脑里到底是浆糊还是其它什么东西,反正异于常人。
明英宗不但是无能,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他的无耻。为什么说他无耻,因为他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那就是一个处在全盛时期国家的皇帝,竟然被一个小邦军队一战成擒,使明王朝蒙受奇耻大辱!只要是有点血性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委曲求全的,更何况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能成为人家的俘虏吗?绝对不能,否则国格何在,人格何在?然而明英宗却很顺溜的当了瓦刺的俘虏,什么国格人格全然不顾,只要活命就行。这个不知廉耻的皇帝,竟然能在敌人的屈辱环境里生存七八年,小病无事,大病不生,挺到瓦刺将他像东西一样的还给明王朝,也真是难为明英宗了,我们只能说他的生命力真强!他怎么就想不到为国死难这个环节呢?
脸皮厚到家的明英宗,在被明王朝迎回以后,根本不在意他的俘虏身份会被全国的臣民怎么看,还大刺刺地坐上了太上皇的宝座,接受臣民的朝拜。我们真不知道这个当了八年瓦刺俘虏的太上皇,在面对臣民的时候他的眼睛向那里看,脸皮再厚也该为自已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感到不好意思吧。但是明英宗不但在这个位子上坐得很坦然,而且还蠢蠢欲动,想继续坐他的皇帝,这就是他的无耻。不过无耻到家的英宗果然在几个小人的扶持下,趁着景泰皇帝病重竟然复辟成功,厚颜无耻的英宗又重登大宝,把他的无耻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复辟不到一个月就杀了为拯救明王朝立下不世之功的于谦,他绝不会去想如果没有于谦,不但他的俘虏身份也许会终身不变,而且大明王朝的江山极有可能不复存在。杀于谦之后便是给扶持他复位的一帮小人加官进爵。不过历史是公平的,参与“夺门之变”的几个小人最终没有一个得到善终,都被英宗处死了。当然,于谦是不会得到平反的。平反于谦的工作最后由英宗的后世子孙完成了,总算还给英烈之士一个公道。
不过明英宗也不是全坏,在他临死之前下诏废掉了惨无人道的后妃殉葬制度,总算在历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页。尽管如此,明英宗的无能和无耻在历代帝王中间是最具代表性的。因此,明英宗作为皇帝,他绝没有毛佩琦在《明朝十七帝》中写得那么好,他是个十足的昏君,而且是极为无能和无耻的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