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英才交流大使】中非农业合作的使者

编者按: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Felix Dapare Dakora,南非)是非洲科学院院长,南非科学院院士,南非皇家学会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环球英才交流大使。

500

大使介绍

500

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

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Felix Dapare Dakora,南非),农业化学家,植物生态学家,长期从事生物固氮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非洲科学院院长,南非科学院院士,南非皇家学会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第一次见到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院士是在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2023“聚英”论坛暨环球英才峰会(以下简称论坛)上。当天,他早早地来到了活动现场,身着带有非洲特色的服饰,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等待着活动开始。达科拉院士看上去年轻高大,如果没有百度,我肯定想不到他今年已经71岁了。

论坛上,达科拉院士以非洲科学院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展开的合作为主题发表演讲,讲述了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和现状。活动当天,除演讲外,达科拉院士还有多个揭牌、为环球英才促进会非洲科学院中国中心签约等任务。

对非洲而言,只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在论坛上,数位非洲科学院中国院士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非洲科学院合作的故事,尤其是达科拉院士的多年好友贾银锁院士用生动鲜活的例子描绘了自己与非洲的缘分,以及中非农业合作取得的成果,让我对他们的研究领域一下子就产生了兴趣。在采访中,达科拉院士又向我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是做植物学研究的,但实际上我研究的不是某种植物或某种农作物。”达科拉院士说,“我本科学的是农业学,198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了植物学硕士学位,1985年又在澳大利亚珀斯大学获得了植物学博士学位。我从事的是生物固氮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简单来说就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和作物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我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豆类分子(如黄酮类、生物碱、氨基酸、萜类和异黄酮类植物抗毒素)以及根瘤菌代谢产物(如卢米克红、核黄素和吲哚乙酸)的信号和保护作用,尤其是在植物功能和细菌结瘤基因的表达方面。”

达科拉院士非常希望能利用自己所学帮助解决非洲粮食问题。他表示,目前非洲的粮食危机仍比较严重。粮食危机导致非洲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更拖住了非洲发展的脚步。过去三年,仅是尼日利亚便在粮食进口上花费了30亿美元。达科拉院士反对国际组织单纯地对非洲进行粮食援助,他认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中国古语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非洲而言只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彻底解决粮食问题。达科拉院士说:“只有先解决粮食自给问题,非洲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非洲拥有世界上64%的可用耕地,但非洲的粮食产量只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0%,这说明广袤的非洲土地在粮食生产上存在着巨大潜力,科技创新应在此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粮食危机。”达科拉院士选定的豆科植物品种和超级敏感的土壤微生物具有耐干旱、低pH、高盐和高温的特点,可在各种气候变化情景下使用。他还利用生物固氮技术,通过固定土壤氮素根瘤菌,促进豆科作物微量元素的吸收和积累,以克服非洲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达科拉院士在自己的著作《生物固氮: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减贫》中讲解了如何利用生物固氮技术推动解决非洲粮食问题。达科拉院士愿与中国进一步展开合作,齐心协力、相向而行,获得中国的帮助,利用科技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

除此之外,达科拉院士还将自己的研究应用于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他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了全球变暖的话题,表示一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作出贡献。达科拉院士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华盛顿史密森研究院的环境研究中心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生态系统和土壤的影响。随后,他将生物固氮技术应用于牲畜高蛋白饲料和生物肥料的制造。达科拉院士说:“豆科植物中的微生物就可以被制成生物肥料,与现在常用的化学肥料相比,生物肥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小。”达科拉院士非常赞同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努力,他也愿意能就此与中国展开合作。

“培养学生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充盈”

除了做研究,达科拉院士还在高校任职,多年来培养了来自15个非洲国家的47名硕士研究生和20名博士研究生。茨瓦尼科技大学曾将达科拉院士评为“非洲最好的教授之一”。

当问及达科拉院士在做研究之余培养那么多学生的感受时,他说:“培养学生对我来说是一件丰富内心的事,也让我的人生变得很充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有所成就,都有这个‘野心’,当学生跑过来对我说,他想做我的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环境科学或农业方面的知识,渴望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的时候,我感到很欣慰,非常乐于帮助他们。”2021年,达科拉院士培养了非洲大陆的14位博士后学生,他很开心可以看到学生们能沿着自己的学术道路继续走下去。有的学生甚至超越了老师,登上了老师没能攀登上的高峰,有一些学生甚至成了学校校长。“我也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学生们可以取得更多不一样的成就。”达科拉院士这样说。

完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达科拉回到了南非,在开普敦大学做讲师。与从事学校行政管理类的工作相比,达科拉院士更喜欢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于是我就尽量避免行政类的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做实验。”达科拉院士笑着说,“我们通常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项目,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达科拉院士还会积极寻找资助者,让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出国学习、开阔视野。在他的帮助下,他的学生们曾到过韩国、芬兰等多个国家交流学习。

500

达科拉院士(左六)参加非洲科学院中国中心揭牌暨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

“没有交流合作,就不会有成功的研究”

我向达科拉院士问道:请问您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有什么看法呢?”达科拉院士坚定地回答:“如果不和世界各地的同行们交流合作,就不会有成功的学术研究。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时你可能没有某种用于复杂实验的设备,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与拥有这种设备的人合作,去他那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学生时代开始,达科拉院士就意识到了走出非洲与世界各国的同道中人学习交流的重要性。他坚信,与别国的同伴合作交流、去国外的实验室学习应该越早开始越好,这有助于开阔视野、掌握新技术。他曾到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工作,即便是回到非洲后,也仍与这些国家的同行们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达科拉院士也鼓励自己的学生走出国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如果只待在自己熟悉的实验室,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就很容易变得不自信,质疑自己学习的内容。当学生们从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回来,他们会很兴奋,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和其他国家的同行一样,并没有落后,就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研究方向。

除了与非洲大陆以外的国家展开交流合作,达科拉院士与非洲大陆各国的同行们也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一家由银行赞助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资助他的研究,研究所总部在莫桑比克,他每次去莫桑比克都会去研究所拜访。如今,达科拉院士的学生们几乎遍布非洲大陆,他与非洲各个国家的合作也因自己的学生变得更加紧密。

达科拉院士没有只把非洲学者放在寻求合作的位置,他表示,世界各国的学者与非洲合作的意愿也很强烈,尤其是在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这得益于非洲的生物多样性。对比欧洲的土壤,非洲土壤中的微生物要丰富得多,非洲植物大有研究价值。在动物学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研究大象的欧洲专家也会专程到非洲大陆来和当地的机构和研究人员展开合作。整体而言,与世界各国的合作都是在和睦愉快的氛围下进行的。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

提到中非友谊,达科拉院士真诚地说:“中非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达科拉院士简单回顾了中非合作的历史,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中非就建立了紧密的关系,毛泽东主席还提到过非洲人民是中国人民的兄弟姐妹。中国一直在帮助非洲发展,同时,非洲大陆的国家也全力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国际政治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很难想象,没有中国加入的联合国今天会是什么样。中国经过不断的努力,在联合国大会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具有影响力,非洲有55个国家加入了联合国,在联合国大会中的代表性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得益于非中前辈们在联合国大会上所作的努力,我们现在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达科拉院士说,当今,中非友谊也在不断深化,涉及多个领域。仅以农业为例,中非合作便涉及作物种植、种质遗传、医用农作物、节水灌溉等多个方面。

达科拉院士非常看好中非合作的前景。他在论坛上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工作,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中国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等部门都设立了中非留学生项目,让非洲学生来中国交流学习。达科拉院士认为,中非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增进双方对文化、国情的互相了解,进一步推动未来中非在科技领域的合作。

达科拉院士与中国科学家的合作如今也已开花结果。他和我分享了一件自己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趣事。有一次,达科拉院士和一个由9名中国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来到非洲考察,中国科学家们想在非洲的一个国家建立中国研究中心。在去加纳北部的路上,他们在一棵树下歇脚,中国科学家发现树下石头上有水,便感到好奇,是哪里来的水?实际上,这是非洲酪酯树分泌出的油,也称乳木果油。这种油可以食用,也可用于制作化妆品、肥皂,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非洲人常用这种油涂在新生儿的身体上,保护婴儿身体不受细菌感染。中国科学家们看到了其中的前景,并与达科拉院士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决定在非洲设立酪酯油加工厂,并将该品种的树移植到了中国河北省。过去三年,新冠疫情放缓了中非科学家们合作的步伐,但未来,达科拉院士相信,自己将会和中国伙伴们一道展开更紧密的合作。

“愿为中非友谊长存作出努力”

“我之所以选择和中国进行深入合作是因为非洲现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也遇到过,比如粮食不足和粮食安全危机的问题。现在中国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能够有粮食盈余向其他国家出口。向一个有相似经历的国家学习是符合非洲利益的,因为这比从零开始更高效,更容易帮助非洲解决当前的粮食危机。”达科拉院士强调了非洲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与非洲在地理环境上的情况也更为相似。非洲有四大沙漠,而欧洲和美国更擅长开垦肥沃的土地,只有中国拥有丰富的沙漠开垦经验,因此从开垦荒地的角度看,向中国学习是一个明智之举。”此外,达科拉院士还很赞同中国人的价值观,并且认为这些价值观值得非洲国家借鉴。例如,中国人从未殖民过任何一个国家,也从未主动与任何一个国家开战,这些价值观值得非洲国家学习。

数十年来,达科拉院士先后来华交流20多次,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非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22年,达科拉院士获得了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既是中国政府对达科拉院士所作贡献的褒奖,也包含了中国人民对他的情谊。

达科拉院士认为,未来非洲和中国之间将会开展更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于他而言,达科拉院士计划在粮食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与中国开展深入合作。在非洲科学院中国中心揭牌暨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上,达科拉院士发表了演讲。他计划建立中非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该联盟尝试进行联合研究,引导未来农业科学的发展,让科学技术在解决非洲粮食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达科拉院士还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中非合作惠及非洲人民。

“中非关系从过去到现在都在不断发展,大家都非常友好,非常热情,我也非常喜欢中国的美食,所以每次来中国我都非常兴奋。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能够和中国合作,加入我们的科学院,让非洲在科学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我希望非洲能同中国一道应对全球挑战。”达科拉院士在讲话中谈到。

中非合作不断迈向新高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树立了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发展范式,俨然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样板工程,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面旗帜。愿中非友谊之树常青!

促进会简介

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是专业从事国际人才技术交流合作的非官方国际性4A社团组织。促进会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促进国际人才、技术和高新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促进会与130余个外国科学院所和专家组织、60余个国家或地区性海外学联组织等建立合作,在交流对接国内外高端人才等方面开展活动,多次成功主办“聚英”论坛暨环球英才峰会等国内外人才交流活动,于2022年取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