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应该积极吸纳、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有强大背景的员工
【本文来自《我说国企的效率不可能比私企高,很多人都骂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者是有过私企、国企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本着学习的态度拜读了作者的文章,受益颇多,但是作为一个外行,我感觉文章的结论跟事实是有出入的。
因为我能找到的数据显示:
GDP对比:民营企业数量庞大,占据全国企业数量的99%,约7000余万户中民营企业对我国的GDP贡献达到60%以上。 而98家央企创造的营收对全国GDP的贡献比例达到了32%。
就业人数对比:截止2017年,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已经占中国就业岗位的80%,而央企职工人数1240余万人,约占全国就业岗位的1.6%。
从上述数据看,我们无法得出”国企的效率不可能比私企高“这个说法。相反的,根据GDP/就业人数,民企0.75,国企20,国企单人创造的GDP是民企的27倍。所以,我觉得,国企效率要远高于民企。
说国企效率高,体现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命脉,承担着保障国计民生、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社会公平等重要职责。国企在电力、石油、通信、交通、航天等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大支撑。搜索得知,2019年,央企实现营业收入30.3万亿元,利润总额1.5万亿元,上缴税费2.8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万亿元,为国家财政贡献了近一半的税收。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国企的效率和贡献。
说国企效率高,体现在只解决了少量就业的前提下就创造出如此巨量GDP。国企虽然只解决了几千万就业,但这些就业都是高素质、高收入、高福利的就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和管理者。并且,当面对社会的特殊任务时,国企的效率往往是比民企高的。这说明国企员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而且,即使国企的积弊普遍的领导家属吃空饷不上班,也说明了国企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包容性,并没有影响到国企整体的效率。
然后我拜读了《国企的生存之道就是三分精力做事,七分精力做人》,发现有些观点不敢苟同。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国企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是国家利益的保障者。国企的员工不仅仅是普通的工作者,更加可能是体现了国体所赋予的国家主人地位,更加可能是国家的代表,更加可能是国家的荣誉,更加可能是国家的骄傲。因此,国企的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素质,高度的责任感,高度的忠诚度,高度的奉献精神,而挣钱这不应该是考量的指标。这些都是国企员工与私企员工不同之处。
其次,我们要改变一种认识,那就是员工有强大的后台并不是管理者的噩梦,反而可能会成为管理者的福音。有强大背景的员工能来工作,说明他们对国企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对管理者有信心。他们不是为了私利而来,很多领导家属即便是吃空饷也不是为了贪图那点人家瞧不上眼的工资,而是为了给企业注入信心、提升企业的定位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因为他们身份的超然,使得他们不会搞小圈子,不会搞内斗,不会搞破坏。如果运用得当,能使其积极配合、积极建设、积极贡献,可能会使得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为国企争取更多的资源,拓展更多的市场,增加更多的价值。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成为管理者的得力助手,成为管理者的良师益友,成为管理者的坚强后盾。
所以,我建议,国企应该积极吸纳、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有强大背景的员工。管理者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机会,给予他们合理的激励和奖励。如果可能,管理者应该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信赖,与他们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这些有强大背景的员工这一宝贵的资源,才能真正地把国企带向一个更加辉煌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