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一个“听劝”!为什么这些导演和演员在看自己的作品时候必须开弹幕?
■ 本期轮值毒叔 ■
■谭飞&李星文■
编者按
许多影视行业的创作者都曾经表示,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上线后,会特意点开看看视频平台里观众留下的弹幕。在今天,弹幕除了能够让观众们相互交流观剧体验,还成为影视行业者了解观众感受的重要渠道之一。
影视作品的创作目的之一是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塑造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倾听观众的评价和意见,创作者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观众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具有共鸣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同时,通过弹幕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票房和口碑,弹幕呈现了观众对于不同类型、题材和风格的作品的接受程度。
许多演员根据观众提供的意见调整了自己的选角、造型,观众用“听劝”形容他们的转变,不少演员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很多导演根据观众的观赏体验来决定是否为影视剧拍摄续集,明确接下来的创作中在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从而创作出了许多更受市场欢迎的影视作品。
今天,《四味毒叔》邀请到了导演路阳,演员潘粤明、李光洁,来谈谈他们对观众评价的关注与回应,看看这些创作者的“听劝”到底体现在哪儿?
一
路阳:《风起陇西》我直接看的弹幕版
谭飞:因为我今天跟路阳也在交流,我认为这个戏的美学是很高级的。我们先谈谈这个戏的用光,里面很多是窗户的自然光,光的区别在于有些大官,他家里的蜡烛会多一些,比如李严家的蜡烛就特别多,显得更亮一些,在用光上你是怎么考虑的?我认为的HBO技术标准,就是可能我们在做古代权谋剧的时候,我们原来容易把它做成古偶剧,权谋大家不注意,注意衣着和长相去了。可能这个戏衣着长相都不被聚焦,大家聚焦的就是剧情,人物脸上的微表情和信息量,那么用光是怎么辅助你实现这个目标的?
路阳:因为《绣春刀1》的时候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我们从《绣春刀2》开始因为也同样是古装题材,我们就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去呈现那个时代氛围下看似更真实和自然的一个光效。因为古代的时候首先没有白炽灯,也没有LED灯、日光灯,它的照明手段是相对有限的,主要就是室内的这种烛光、火光,在室外就是自然光。
实际上我们拍摄的时候用了大量的照明设备以及数字照明设备,去呈现和模拟这样的一种光效的氛围,纯靠自然光肯定是没法拍的,我们也知道一个蜡烛搁桌上,我们拿手机拍都黑乎乎一片。也就是实际上我们看到比如说两个人物在屋里面无论是密谋或者是有一段谈话的时候,我们在桌上有一个油灯或者蜡烛,但实际上同时我们在摄影机周围是有大量的照明设备去模拟烛火造成的光影的跃动,以及人物在背景上的影子的投射。但是我们又不希望观众看到好像我们用了很多的灯,希望观众看了会觉得它的光源就是来自桌上的烛火。包括日景,我们看到司闻曹它是很大一片的建筑群,但实际上整个建筑群都是在摄影棚里面搭建出来的,也就是说整个天光的散射、自然光,全部是靠灯光来,来实现的,包括降雨,包括所有的气氛,风也好,火也好。
当然考虑到安全我们有时候也会用到电子火把,那我们同样要去考虑这样的一个有源的光线如何模拟和呈现。还是希望整个世界的氛围是能够有实感一些的啊,想要人物跟环境更有一些自然主义的这种味道。其实我们在一开始定方向以及在拍摄的时候其实是考虑过的,我觉得当然可能相比其他的一些内容来说,我们这个故事在影像上来说反差很大。其实每次暗部、亮部和中间调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构成,但并不代表我们暗部的细节是看不到的,只是我们希望说有这样的一个反差去塑造角色以及环境和氛围。当然如果我们在手机上看的话,可能更突出的就是演员。
我相信即使在手机上看,暗一点的话,演员的表演也不会错过任何的细节,同样能看得很清楚。即使可能在暗部和中间调的,木板墙的材质或者桌子的材质,衣服的褶皱,也同样能看到,只是说可能在手机上我们更多地去关注的是演员的表演。如果说在更大的终端,无论是平板还是电脑、电视,观众能看到一些更多的信息,但是我觉得同样也都不影响观众去吸收这个故事,当然肯定跟其他的一些方式相比,我们并不是一个通亮的调子,我们还是想要有反差的,我们觉得这个反差对故事是必要的一种手法。
谭飞:而且我知道,因为我们仨都算是蜀国人,都是四川人或者重庆人,那个地域的天气是雾蒙蒙的,其实它还真不是透亮的,比较多雾。想问一问路阳的下一步打算,因为大家都知道路阳是电影导演,那这次拍电视剧是突然的一次插入,因为我看到这个介绍,说原来新丽让你拍一部电影,你说这个体量拍电影不行,拍电视剧吧。但我想问路阳今后还会拍电视剧吗?还是说这是偶一为之,不会再拍电视剧?还有就是《刺杀小说家》还会拍第二部吗?你也跟观众交流交流。
路阳:《刺杀小说家》肯定要拍二,已经开始前期剧本的开发了。接下来其实同时在准备另外一个电影的剧本,接下来应该还是会把重心先回到电影的创作上来。
谭飞:那这次电视剧的尝试给你什么样的一个启发呢?有没有一些心得?包括跟观众的互动,因为电视剧观众的互动频率甚至会比电影更高。
路阳:对,而且它是实时的嘛,我都会直接看弹幕版的,能看到观众特别实时的反馈,非常有意思,确实跟在电影院看观众反馈是不同的感受。电视剧的创作和制作跟电影也有差别,所以确实有挺多收获的,而且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其实电视剧的拍摄并不容易,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很专业的工作,但这次我们是挺希望在这样的一个新鲜的视角和类型下去尝试,在剧的形态下去创作,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挺有挑战的,而且也是挺愉快的一个尝试吧。
二
潘粤明:看到观众的认可,我就安心了
李星文:反正这个电视剧嘛,它一定会有这个传奇性在里头,还有戏剧的假定性在里头,观众有时候看的就是一种半真半假的一种感觉嘛,那么关于这个剧的类型,有人说它是叫本格推理,有人说它是叫硬汉推理,还是硬汉警匪,那我想就这个观众给贴的标签吧,请你们两位来解析一下,潘老师。
潘粤明:我是这样,因为可能我给大家印象就是,以前作品相对来说,就是书生或者说公子啊比较多,因为演的都是一些名著。《白蛇传》《京华烟云》《孔雀东南飞》这种,所以就可能大家都觉得我就是那一类型的演员。
李星文:小生。
潘粤明:说心里话,因为我们这戏就是播了以后,才开始这样去接受采访,之前那个被定位成硬汉悬疑的时候,我自己心里都打鼓,因为就是老百姓这个反馈给我的信息,现在我就是一个。
李星文:现在看着也不像硬汉。
潘粤明:嗨,实在抱歉啊。所以就是说我就在想,我们这个片子好像跟什么《速度与激情8》呀,什么《敢死队》,就是那个应该才是硬汉吧,但是我说心里话,我就是剪完以后,我也没有正经的是说看完成片,所以就是说在一集一集的也跟着追的情况下,然后在看这个弹幕上的一些反馈的时候,我其实就是慢慢的也能够接受自己。
李星文:是个硬汉。
潘粤明:这个题材的定位。我觉得其实中国拍的片子有它自己的这个特色,而且它这个根据大家了解的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生活里的一些压力,其实我觉得这个硬,其实发自内心的,它根据一些规定的情景,来体现出这个内心的这种坚强。
李星文:那你有没有为了演好这个关宏宇,因为他很能打这里头,这个功夫也是数一数二的,跟周巡是不相上下的,昨天打了一场,为了这个演好这个角色,去增强一下肌肉,学点套路什么的。
潘粤明:是这样啊,就是我一直也喜欢健身,然后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戏工作量太大了,就健身就停了,因为我们其实是时间就是调换的太狠了,没有一个固定的休息点,因为有时候体力消耗出去了以后,你如果再把剩下那点上床睡觉的劲都扔出去以后,可能反倒会伤害身体,再加上自己就是有时候确实就是太想多睡会了,所以再加上打戏呢,以前也拍过不少打戏,我们这个杰克武术指导我们以前的就合作过,相互之间也是比较熟悉,而且他其实对镜头也非常有把握,他也知道哪些是需要演员,哪些不需要演员,他很保护我们,因为其实说心里话,你看那些大戏里面的动作,哪一下在生活里出现了,估计都得歇个两礼拜三个礼拜的,所以你说抱着人直接腰就撞上那个扶手栏杆上了,一点事儿都没有,不可能的,所以就是说我觉得他们这些武行啊,这些武打设计师他们真的太辛苦太拼命了。但如果说我们要说骨折了,或者说脸上花了什么的,整个剧组可能就需要调整好长时间,所以在这非常感谢武术指导老师杰克,对我们的这个帮助,他其实对镜头整个下来是什么样的,导演需要的东西,其实也都给到了,所以对于我们演员来说(很感谢他)。
三
李光洁:看到弹幕,我会再重新回顾打磨角色的过程
李星文:首先跟你聊一聊这个杨子荣这个角色,我们知道《林海雪原》它有很多的版本,最早有电影版,王润身老师演过这个非常经典的角色,后来光电视剧,其实也在你们这版之前还有两版。
李光洁:对,2003年2004年差不多吧。
李星文:那个是王洛勇演的一版。八十年代的时候其实还有一版,那会我还很小,然后就记得看过那个八十年代的。
李光洁:还有一版是专门就叫《杨子荣》。
李星文:还有这个,这个我还没看过,就是马什么老师我忘记了,专门就演杨子荣。
李光洁:对。
李星文:那咱们刚才谈到有这么多的这个《林海雪原》和《杨子荣》的版本,那我就想问你一下,之前在演这个角色之前有没有敢去看一看前辈们演出的这些版本?
李光洁:为什么不敢呢,我把这个网络上只要能找到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文字资料,包括小说全都看了一遍。
李星文:样板戏也看了?
李光洁:样板戏只要视频上有的,我全都看了,包括评书。
李星文:袁阔成老师的评书。
李光洁:整个所有关于能搜集到的,包括他们曾经杨子荣的战友的回忆录,所有这些能涉及辐射到杨子荣所有的资料我都要看,因为这是塑造一个人物最基本的。你要准备的一些物料,或者说我们叫做支点,因为这个不像别的戏,我可以随便天马行空的怎么创作反正也没见过,对吧,谁也没见过,谁也不知道那我怎么演就是怎么样的。首先演员最惧怕三类角色,一类就是经典名著,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第二个是历史上确有其人,那就是说你必须要在这个框里头,你怎么演你都不能出这框,因为他确有其人。
李星文:这个待会也会问到你,光绪确有其人。
李光洁:还有就是被多次翻拍,那么杨子荣这样一个人集三样于一身。
李星文:好像都有。
李光洁:对,集这三样于一身,所以我就把能有的资料全都看了,这样我才可以有支点,去呈现他。首先是还原,第二去呈现,然后才是去塑造。
李星文:但是当然看资料,从文字到影像到音频都看了以后,你说的这个支点可能是有了。但是也有一个惯常的说法叫所知障,就是你知道的越多,它可能对你造成的那个固有的印象会越多。那你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可能会对你的发挥造成一定的影响,是不是会不自觉的,比如说就靠着王润身去了,不自觉就靠王洛勇去了,会有这种情况吗?
李光洁:从目前的呈现来看,包括我也在看电视剧,我也在看《林海雪原》,其实之前不太看,就是一旦自己演过的戏,可能不太会去那么地专门地抽时间。一定要看这个戏,我是基本上每集不落的,在播出的时候,要不然就是我会跟着电视看,要不然就是在爱奇艺上看。为什么这样做?就是我想看看我是否像您说的这样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些版本我都看过,不见得。其实这样的情况,我觉得除了我之外,可能不会有第二个人这么去把所有版本都看过之后,再认真的再来看。
李星文:他们给的说法就是,我为什么问你说敢不敢看,多数演员都会说我不敢看,我怕我被他带沟里了。
李光洁:不会,我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真的要从人家身上学习长处,你要看到他们在塑造杨子荣的时候,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第二就是在我有突破的地方,我要找到这些空档,比如说可能在我脑子里能想到的,区别于这些以前的表演艺术家塑造的杨子荣,那我要看他们哪没有,哪有空缺,我要找那个突破点。别我认为是突破点的,结果其实人之前都演过了。
李星文:对,往往就是现在好多宣布历史从自己开始的一些人,其实历史早就有。
李光洁:没错没错,只不过他不知道而已。所以这就要求我必须要把所有之前的每个版本,只要能看到的,你看不到的现在没办法了,只要能看到的,那我如果没有影像资料的我也会看他们当年留下来的剧照。
李星文:那咱们说的细一点,有哪些是你觉着跟前辈们能学到的东西,可以说的详细一点,哪些你觉得他们的呈现里头还没有这块,然后你有意地去突破?
李光洁:比如说杨子荣进威虎山张嘴的第一句话怎么说?每个人,可能大部分都选择的是站着说,但是好在我们的景里边有一个大长桌子,就那个时候我在想,我进到杨子荣本身,首先我们要还原,不管他再是什么超级英雄,我们要还原他是个人本身,那这样一个人站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可想而知,他不可能一点心里的恐惧都没有,他一点忐忑都没有,他心虚一点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他一定是有的。那我如何来化解我的心虚,继续我的整个行动。
李星文:嗯,一上来是戴着眼罩进来,然后摘了以后,好像是看那个环境有那么一点点不大适应似的,一愣神的那个感觉,然后就蹦上桌子了。
李光洁:所以这个上桌的这个行动是之前版本里都没有的,为什么就所有人都会觉得,包括我看那个弹幕上也会写,这是人家座山雕吃饭的桌子,杨子荣你上来就上人桌子呀。
李星文:对,周围马上就卡拉卡拉的抄家伙了。
李光洁:对,也会有观众对我上桌的这个行为提出质疑,我觉得这种质疑是好的,证明他看了。我想讲的是这种在人特别心虚的时候,一定会采取一个极其夸张的进攻动作,才能掩饰自己的心虚。所以这个时候杨子荣,我觉得杨子荣应该会采取一个攻击性的动作,就是我心里害怕,但是我要拿出一个动作,先把你们镇住。所以他会选择上桌的这个动作,那与此同时这个动作,也会刺激到对面的座山雕。所以倪大红老师当我们在谈剧本的时候,我说我导演我能上桌子吗?我问二姐,我问金导,导演想了一下...这时候倪大红老师就离我很近很近,声音特别低,盯着我说:你敢吗?那一瞬间我其实心里有点含糊,我说老头这从来对我的设想,没有提出过质疑,就是我们在拍戏当中,只要我说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老头基本上不说话,都是认同的或者是鼓励的或者是怎么样的。但只有这一个行动的时候,我说我要上桌子的时候,倪大红老师会直接的就把这话怼回来,你敢吗?我敢。
李星文:他问的其实是杨子荣敢吗?
李光洁:我能明白他那话,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字面意思,他除了杨子荣的一个意思之外,还有就是我。
李星文:演员敢这么发挥吗?
李光洁:对,这是两层意思,然后我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也不能怂啊,我就说我敢。
李星文:有点飙戏的意思。
李光洁:后来我就看了一眼导演,导演看了一眼我,就是我们都在猜测,如果我上桌子倪大红老师该怎么办?因为紧接着我那大段词一入虎口观四方,那大段词之后,紧接着第一句话天王盖地虎,他的第一句词该怎么说?我们看过各种各样的版本的这种呈现,离这最近的是张涵予老师的那个《智取威虎山》那个段落,大部分都是那样一个传统的方式。所以我觉得红红(倪大红)也是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动作,从上面就蹦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