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英雄京东方的故事(22)
211.换句话说,只要稍微观察一下那些今天具有技术能力的中国企业,就会发现其技术源头几乎都可以追溯到”自力更生“阶段,而且在”改革开放“阶段坚持自主开发----那些技术突破就是由血管里流淌着中国工业精神的企业创造的。如果低估在”自力更生“阶段奠定的基础,就一定会产生对中国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的误判。以下举3个例子。由于中国曾经在2004---2006年大规模引进高铁技术,所以一些人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说成是中国高铁技术取得迅速进步的原因。但对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的分析表明,中国工业之所以能够在引进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就开发出世界领先的高速列车(如时速达380公里的CRH380A),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工业不仅本来就具有技术能力,而且还直接使用了自己本来就已经掌握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不但不是引进的,甚至也不是对引进技术”再创新“而来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比引进的技术更先进。引进技术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中国工业获得了成熟产品所包含的经验,但中国铁路装备工业之所以能够迅速把引进的技术结合于自己的创新,是因为其技术能力基础很强!
212.这个基础是中国铁路装备工业在长达50多年的自主产品开发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2004年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这个工业从来没有中断过产品开发,包括自主开发高速列车。换句话说,这个能力基础的形成过程是60年,不是30年,更不是10年。一旦最初的引进路线在国家方针发生变化的影响下转向自主创新,这个能力基础的能量就迅速迸发出来,在大规模建设高铁的条件下”意外“地把中国高铁技术推向世界领先的位置。2015年5月,中国首个自主开发的第三代核反应堆”华龙一号“正式开工。要明白中国为什么能够建设这样世界顶尖水平的核电站,就必须回到历史,把目光投向四川夹江县的一条山谷。1958年,中国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条件下开始研究设计核动力反应堆。1965年,中央决定在夹江县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于是来自全国的几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在那儿建立起”909基地“。1970年8月,这个堆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度核电;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此后,从909基地演变而来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几乎20年没有再接到任务,几千人似乎被遗忘在那片山区,并在”军转民“最困难的时期人员大量流失。
213.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仍然在1980年建成了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是设计反应堆的关键实验设备),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这种堆型的国家。1980年代末,闲着没事干的他们自筹资金,开发出来在美国之外绝无仅有的脉冲堆(可用于模拟核爆试验)。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工程师们,为中国设计开发了秦山一期、二期核电站的反应堆。当中国再次开发新一代核潜艇时,依靠的仍然是这支队伍。当中国在21世纪初再度依靠引进来发展核电时,这支队伍又差点被抛弃。但从美国西屋公司购买的AP1000问题多多,工期一拖再拖,于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再次被证明是中国核电发展的大梁!中国的电信业在改革开放之初非常落后,在主管部门的”三段式"方针下,中国从7个国家的8个企业进口了8种制式的程控交换机,同时以上海贝尔为代表合资生产。解放军郑州通信工程学院的邬江兴团队,于1991年自主开发出中国第一个万门程控交换机---04机。邬江兴等人参与过1970年代中国军方主导的大型计算机研发项目,在他们参与的项目部分因裁军而下马后转向通信领域,并经过数年努力,以设计5亿次浮点计算机的思路开发出04机。
214.04机经过1992---1993年的实验局阶段,从1994年开始大量进入市场。这个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直接导致“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的崛起,致使电信设备成为中国工业中一个罕见的技术研发密集型工业。发人深省的是,04机不是“技术引进”的结果,其开发团队的知识和能力起源于自力更生年代的研发项目,而这个项目也是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技术源流(04机只不过是这个项目“溢出”的支流),其成果之一就是从2013年起好几年运算速度名列世界第一的天河二号。上述例子也表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业精神出现复苏,而它能够被保留下来的关键因素,仍然是中国工业在“自力更生”阶段积累起来的能力基础。由于这种能力和精神的基础,当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更大地发挥首创精神时,一些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走上了违反“三段式”政策的自主创新道路,而且每每造成中国工业的技术突破。正是因为中国工业精神的存在和复苏,才促成了2005---2006年在国家层次上提出“自主创新”的方针。
215.中国工业精神形成于在极度落后并遭到封锁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技术的努力与奋斗,当这种实践被概括为精神符号和行为象征之后,它就被保持在民族的记忆中,变成一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因此而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例如,被“枪毙”的运10和红旗仍然阴魂不散,甚至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要不要再造大飞机的争论持续了20多年,2007年,中央终于决定再上大飞机项目。最后压倒所有反对意见的力量来自于一个历史事实:中国曾经造出来过运10!中国工业精神能够被顽强地继承下来反映了一个事实: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奠定了一个大国的基础结构,从而也塑造了中国人主流世界观的框架。从那个基础被奠定后,中国人从此不再认为自己的国家可以被任何强权所主导:一旦遭受强权的威胁,社会主流思维就会转向认同“强国”;一旦遭受经济上的压制,社会主流思维就会重新讨论“富民”的途径。正是由于这个基础框架的存在,中国社会对于“强国”和“富民”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主流认知,在最近十几年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动。
216.第一个变动是向“强国”的回归。这场回归的起点是1990年代中期的“台海危机”、1999年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2001年中美飞机相撞事件。中国人终于认识到,台湾岛和钓鱼岛是否属于中国,最终是由实力对比决定的,所以中国政府决定向被抛弃了十几年之久的国防工业重新投入,而中国社会的主流认知重新认同“强国”。第二个变动是对“富民”途径的认知。在1990年代,中国社会对于经济发展方向的主流认知是融入世界市场和“与国际接轨”。但当中国加入WTO之后接连遭遇知识产权压制时,中国舆论认识到掌握“中心技术”的必要性,这也成为促成中央提出“自主创新”方针的社会条件。人们认识到,由美国霸权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天生具有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压向低端的性质。清醒了的中国人不再认为中国可以依靠外资加工组装厂而致富,“以市场换技术”的说法变成政策失误的负面典型,而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工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在经历了“强国”优先和“富民”优先两个历史阶段后,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把“强国富民”看作是统一体的社会认知。这种社会认知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就是中国工业精神复苏的历史条件。
217.中国工业精神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要实现“强国富民”,就必须依靠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前面提到的那些“新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挤入了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对的富国俱乐部。但是,中国仅仅从其人口规模来说,也不可能复制它们的模式。中国是一个天生的大国命!!!她只有两个选择:1.如果服从美国体系,那么中国就必须在政治上接受台湾和钓鱼岛不属于中国的条件,在经济上接受充当廉价打工者的地位,于是中国就不可能实现“强国”与“富民”之中的任何一个,遑论同时实现两者;2.如果接受自己的大国宿命,那么中国就必须在技术和工业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与美国并肩而立!并以自己的发展带动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工业能力,在开放条件下保持政治独立、经济自立和国家安全。由于中国的技术和工业能力尚未达到这种必要的水平,所以中国工业精神就仍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信?那你就问问自己,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团结一致奔小康”这两句口号之间,哪一个更能激起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的斗志?!
218.中国工业精神是一种理念,其作用是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利益冲突的世界中,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今天,中国已经处于与“自力更生”年代完全不同的环境,而中国工业精神的内容也将会发生变化,其表现形式也会更新。但是,这种精神的内核----自立自强----将会保持下去,并鼓舞中国人敢于走自己的路,不仅在技术上、在工业发展上,而且在制度上!!中国工业精神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落地生根,此后尽管曾经一度衰落,但却从未熄灭----它存在于大西南的山谷里,存在于东北的老工业基地里,存在于湖南的大制造企业里,存在于浙江沿海的小企业里,还存在于深圳的高技术企业里。信奉这种精神的工业人及其企业,已经改写了中国工业史,现在正在书写世界历史上最为磅礴宏伟的工业篇章!!京东方就是这些杰出企业中的一个,其领导人之所以坚信做高技术企业是“命中注定”,就因为----京东方人,是中国工业精神的传人!!
只有想富强的人,才会富强;只有想胜利的人,才会胜利!!---这就是中国工业精神的意义。
千年易过,中国工业精神不灭!!!
219.这篇文章是北京大学路风教授《光变》一书的内容缩编。让我们首先感谢路风教授写出了如此精彩绝伦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