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艳艳迎客来

苏瓦掠影

1977年时近岁尾,我从萨摩亚首都阿皮亚去斐济首都苏瓦。两地相距900公里,乘波音737客机,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因中间隔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当我下飞机时,先要把手表往前拨一天;返回时,则往回拨一天。

我走下飞机舷梯,热浪扑面,像掉入蒸笼一般,赶忙奔向候机大厅,室内有空调,顿觉凉爽。室外树木葱茏,鲜花盛开,可用“四厢花影怒于潮”的诗句来形容,马路两旁,耸立着挺拔的槟榔树、蓊郁的蕨树,还有小片香蕉林,风光秀丽。

斐济和萨摩亚都是英联邦国家。来到斐济,我发现,斐济沿袭英国交通规则,车辆靠左行驶,但萨摩亚则靠右行驶。

500

身穿“塔巴”布裙的

斐济小姑娘

500

斐济总统府

穿裙子的卫兵

我还发现,这里居民的穿戴与萨摩亚人大同小异,多穿花哨的布裙,光膀赤脚者居多。纵然天气酷热,但人们出门不戴凉帽,也不撑太阳伞。斐济人口的半数是印度人,他们穿长长的“沙丽”裙,与斐济人传统的裙子明显不同。他们满头黑发,身材瘦小;斐济人则头发卷曲,肤色黝黑,身材健壮。

500

斐济农舍

这里居民的住房与萨摩亚的“凉亭”很不一样。房舍多呈长方形,有木板或椰叶围墙,开有窗户,比较矮小。市区没有高楼大厦,多为两三层的建筑和小型别墅,淡雅朴素,相当舒适。濒临海滨,则有豪华的星级饭店,如喜来登、香格里拉,设备一流,服务上乘,旅客盈门,生意兴隆。

500

集市上,水果论堆出售

苏瓦商业区内,店铺密集,市场繁荣。电子产品、日用百货、食品蔬菜、各式水果,应有尽有;酒肆茶楼、中国餐馆、免税商店,四处可见。

我初访苏瓦时,看见商店里有样商品引人注目,这就是斐济自己生产的淡黄色砂糖。斐济生产的蔗糖,是大宗外贸出口商品,是斐济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位于斐济西南部的南迪地区,一片沃野,绿油油的甘蔗林一望无垠。附近的劳托卡市是斐济著名的糖都,糖厂遍布,烟囱林立,已有逾百年的制糖历史。但在殖民统治时代,斐济的糖业生产全被外国公司控制,迨及1970年,斐济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桎梏,获得独立,逐渐收回外资,使制糖业不断发展。

500

苏瓦的农贸集市

苏瓦市还有农贸集市,摆满摊位,出售当地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更有刚刚捕捞的新鲜鱼虾。顾客熙攘,一片繁忙景象。

苏瓦位于斐济主岛维提岛东南部的小半岛上,原是个村庄。1882年,当时国王萨空鲍认为,这里背山面水,风光又好,决定将首都从外岛奥瓦劳的莱武卡迁到苏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苏瓦现是斐济政治、经济、商业中心,人口约16.7万。

腊立鼓声

斐济博物馆位于塞斯顿公园内。这里落红片片,芳草萋萋,环境清静。来到博物馆里,像是置身于一个历史画廊之中,展示出昔日斐济的沧桑。

斐济群岛是太平洋诸岛中最古老的岛群,据考古发现,在很早很早以前,当地土著居民就在这里生息劳动,繁衍后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公元前1200多年的陶器,褐红色,无釉,比较粗糙,但造型精巧,具有美拉尼西亚民族的艺术特色。

在美拉尼西亚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许多农民从事手工陶器生产。他们自挖陶土,用脚踩或手揉,然后加入沙子,控制陶土的可塑性。踩揉之后,稍晒一晒,即可制作。工具亦很简单,几小块鹅卵石和搅拌用的木片。制作者席地而坐,双手捏出茶壶、茶碗之类等实用器具。这些器具造型匀称,不上釉彩。

500

斐济妇女,在作陶器工艺品。

为了保持纯手工制品的特色,他们从不使用机器,连脚踏的转盘也不用。坯晾干后,放入窑中烧一小时左右即成。他们完全保持着他们祖先陶器制作的特点,令人赞叹。

博物馆的一角,竖着一个很大的腊立鼓。腊立鼓是斐济、萨摩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等南太平洋岛国特有的一种民族鼓。用一根原木,中间挖空,两头砍尖,状如舢板,也称“舢航鼓”,大小不一,大的丈余,小的盈尺。斐济博物馆的这个就有一丈余,三四人各持一两米长的木棍往鼓上撞击,很像我国高山族同胞的“捣米舞”。

500

腊立鼓表演

而有的旅馆里使用的一人敲打的盈尺小鼓,身穿白色牙边裙、腰束红布带的服务员,手拿两根鼓槌,富有节奏地敲击腊立鼓;有的旅馆的服务员则完全民族打扮:光着上身,围条花裙,右耳插上一朵鲜红的木槿花,铿锵有力地敲起腊立鼓,动听悦耳。旅游者听到这清脆激越的鼓声,便知是就餐时间了,姗姗走向餐厅,品尝斐济的风味菜肴。

500

“骠勇杀敌”的民间舞蹈

传说美拉尼西亚人几千年前从东南亚一带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定居。当时,他们乘坐的就是独木舟,在浩瀚无边的太平洋上漂行,他们敲击船舷,以保持相互联系,共同奋进。这种敲击船舷的声音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成为今天的腊立鼓声。也有人解释,在殖民统治年代,本地人击鼓为号,唤醒人们去抗击入侵者,所以,这是鼙鼓声声。又有人认为,这是美拉尼西亚人向亲朋好友传递消息的声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离开博物馆时,看到门口放着两个大铁锚,由于长年日晒雨淋,满是黄锈斑斑。据称,它是英国库克船长一个多世纪前锚泊斐济的纪念。看到它,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1874年,斐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到处开办种植园,因劳力不足,故从印度招募大批苦力,充当劳工。这也是为什么与印度远隔重洋的斐济有如此之多的印度人的缘故。从那时起,斐济人民为独立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

1970年10月10日,斐济赢得了独立。独立那天,人们载歌载舞,载奔载欣,鼓乐喧天。那腊立鼓声,在苏瓦的广场、海滨、椰林回荡,令人振奋。

红花节

早已闻说斐济的红花节,遗憾的是,我几次访问斐济,都没有赶上机会一睹为快。红花节,官方称为木槿花节。每年8月下旬开始,为期一周,是斐济人民的一个盛大娱乐节日,可与拉美、西欧一些国家的狂欢节相媲美。节日期间,万人空巷,热闹异常。就连平时深居简出的孤寡老人或拄着手杖或坐着轮椅,穿起漂亮的服装,也到公园、街头尽情玩赏。

500

斐济传统的扬格仪式。这仪式与萨摩亚的卡瓦仪式有相同之处。

阿尔伯特等公园是红花节的主要活动场所,披红戴绿,打扮一新,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在绿茵如毯的草坪上搭起了一个个凉棚,摆摊设铺,零售小卖,尤显热闹。各大公司、艺术团体,纷纷举办商品展销、文艺表演、体育竞赛。诸如手工艺品展销会、服装展览、化装舞会,还有专为儿童们举办的吃冰激凌比赛,不一而足。

其中的男子爬椰树的比赛,也是红花节很吸引人的节目。来自附近岛国的选手,光脚赤手,爬上一棵几十米高的椰树,看谁爬得最快,谁就是冠军。种种比赛,别出心裁,各有特色。

500

重庆杂技团全体演员,在西萨摩亚演出期间,到使馆休息,在“大车店”的使馆院子里合影。

一些外国文艺团体也前来参加演出,新西兰的艺术团、澳大利亚土人儿童合唱团、附近岛国的歌舞团,各自拿出自己拿手的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能观看到他们的表演,真是莫大的快乐。我国重庆杂技团也曾在此期间访问过斐济,他们的精湛表演轰动了红花节,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500

传统的走火仪式

(网络图)

在红花节的众多活动中,最令人注目的莫过于最具斐济特色的走火表演了。在苏瓦以西20多公里的海边,有个贝加小岛,为走火表演发源地。

走火表演只有在盛大庆典、迎接贵宾时才举行。走火者来自贝加岛的村庄,清一色男子。参加表演前两周,就禁止与妇女接触,也不准吃椰子。据说,如果吃了椰子就会在表演时被焚烧。

全村百姓,都参加准备工作:悉心挑选木材,配备卵石,挖一个直径12~15英尺的圆形坑。把卵石铺在坑里,架起大堆木柴,烧七八小时。然后,人们一边唱着悦耳的赞美歌,一边去除灰烬。一位监督人先跳入坑里,试试卵石是否平稳。同时,把象征“小精灵”的长长的蕨树条横放上面,指示走火者行走的路线。一切准备妥当,随着监督人一声喊叫,走火者从隐蔽处一个个依次走入“火坑”。他们身围草裙,光膀赤脚,步履轻盈,踩着滚烫的卵石,时而走“S”形,忽儿走“8"字形,边走边扭,跳起草裙舞。脸上表情自如,毫无灼烫之感。走火者最后聚到坑心,唱起纪念歌曲。

关于走火表演,有个传说。古时斐济有位武士,在山涧小溪逮了一条鳗鱼,准备敬献给村里讲故事的老人,不料鳗鱼变作了“小人”,成了上帝的“精灵”,请求武士放生。小精灵答允报以武士有不畏火的本领,为了兑现诺言,小精灵挖了个坑,放进石块,点燃木柴,烧至石头冒出丝丝青烟,小精灵随即跳入坑里,在石上来回走动,并唤武士同走。武士犹豫片刻,然后闭上眼,壮壮胆,终于跳入了火坑,出乎意料,武士如履平地,丝毫没有伤烫之感。自此之后,武士的后裔世袭了这个走火绝技,流传至今。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不过,走火者光着脚在高达几百度的卵石上行走而无烫伤,这的确是真的。

为证明卵石温度之高,开始表演时,有人往坑里掷手帕,手帕尚未落到卵石上便已燃成灰烬。有不少游客对此十分怀疑,也十分惊奇,当即查看走火者的脚掌,确无伤痕。有位游客在海滨邂逅一位走火者,走火者一瘸一瘸,步履艰难地在沙滩上走着。游客问他是否因为走火时烫伤?他摇摇头,苦笑地回答:“去澳大利亚访问时天天穿皮鞋,把他的脚趾裹得疼痛极了。”

500

走火表演

(网络图)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参观者纷至沓来,走火表演渐渐失却了神秘色彩。1958年开始,走火表演可在红花节演出了。大旅馆老板为了吸引顾客,与走火者签订演出合同,经常请去旅馆表演。此外,他们还出访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印度等国家。走火表演无愧是斐济人民勇敢无畏精神的写照。

-end-

图文 |《吴音柔媚醉天涯》

作者 | 陈文照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