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以敏口中的她,竟然这么牛?

500

在一段“柯以敏点评选手名场面”的视频里,当柯以敏用嚣张的态度评价选手时,提到了这几个人:

500

Adele和Alicia keys,前者的实力和影响力毋庸置疑,她是当前欧美乐坛的超一线女歌手;而后者又被称作枪姐,堪称21世纪最有才华的R&B歌手。

但最后这位Aretha Franklin(艾瑞莎 · 富兰克林)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老实说,我对她仅仅是略有耳闻。

我只知道她是连玛丽亚凯莉、惠特尼休斯顿都要毕恭毕敬的前辈;

500

是滚石百大歌手的第一位;

500

据说她的名字可以在音乐史中作为目录出现,当然,她可能也是每一位Diva控们都无比好奇的人物(毕竟她可是偶像的偶像)。

由于中文互联网上关于她的资料非常少,所以我去看了关于她的英文传记。

我原本以为,这样伟大的歌手应该就是顺理成章地进入乐坛,然后理所当然地一鸣惊人吧。谁知道她的故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的经历比电影还精彩。

可以这么说:她的音乐有多伟大,她的经历就有多戏剧化。

500

刚出道就遭遇滑铁卢

艾瑞莎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她很小的时候就能唱出在唱片里听到的复杂唱段,在一群姐妹只能在钢琴上按着玩的时候,她就能在钢琴上按出在教堂里听到的复杂和弦。

500

艾瑞莎和她的姐妹们

艾瑞莎的姐姐这样评价:

“我们这里的人大多都有音乐天赋,但艾瑞莎与我们相比是天赋中的天赋,她像是从另外一个星球来的人。”

艾瑞莎的爸爸是个非常受人敬仰的牧师,经常去各地进行布道,在布道流程中,福音音乐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深知音乐在布道中所产生的力量,所以当他发现了艾瑞莎的音乐天赋后,就开始把她带在自己身边参加布道。

500

姐姐卡罗琳、父亲、艾瑞莎

因为艾瑞莎爸爸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所以与许多社会名流都有来往,包括当时很红的黑人歌手。有时候半夜家里来客人了,他爸爸就把她喊起来表演。

不过这里的表演不是大人逗小孩的那种表演,是炫耀自己女儿是个天才的那种表演。

所以也有人质疑他爸爸的做法,认为这是剥夺了女儿的童年。

500

像艾瑞莎这样的天才,大家一定都很好奇,她小时候受到的音乐影响是怎样的?

她的家人或朋友在采访中分别发表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看法:

她兄弟说:

“艾瑞莎并没有比别人更努力的练习,也没有比别人更关注身边的音乐,她的一切都是源自天赋。”

而另一位家人却说:

“艾瑞莎会热衷于聆听家里的各种爵士乐唱片,并熟练到可以模仿这些歌手”(多年以后,她还将模仿作为了自己演出的一个部分)。“

此外,一位曾经跟艾瑞莎爸爸合作过的音乐人说:

“当她父亲给教堂的唱诗班编排音乐时,艾瑞莎就会悄悄地出现在身边,看着他如何安排和声、旋律、声部、节奏等等。两人之间并没有进行过教学,但艾瑞莎就这样默默地看着并学会了。”

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总结到,艾瑞莎不是刻意地去学习某一种音乐,而是广泛地吸收她所听到的一切,爵士、福音、蓝调等等

她将这些音乐吸收并融入自己。因此,她是一个福音歌手,也是蓝调歌手,也是爵士歌手。

500

艾瑞莎的天赋被她爸爸看在眼里,而她爸爸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同时又与音乐圈有着深度的交际,所以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女儿培养成下一个巨星。

但彼时艾瑞莎年纪还太小,就暂时只是在教堂里唱着。

到了1959年,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开始帮艾瑞莎物色唱片公司,当时以他手上的人脉,可以直接让艾瑞莎签约“摩城唱片”。

500

摩城唱片博物馆

我一开始不清楚这个公司的来历,直到我查阅资料发现这里曾经走出过迈克尔杰克逊和他兄弟组成的乐团——Jackson 5,还有几乎是所有R&B歌手的偶像——史提夫·汪达,以及迈克尔曾经爱过的女歌手戴安娜罗斯。

如此大牌云集的唱片公司,可见艾瑞莎老爸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

500

I'll Be There音乐:The Jackson 5 - The Very Best Of The Jacksons and Jackson 5

500

中间为小迈克尔·杰克逊

但他却觉得,只有最大的唱片公司才能配得上艾瑞莎,所以艾瑞莎的父亲带着她去见了一个非常知名的行业大佬。

当这位大佬听完艾瑞莎的演唱后,也惊讶于她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并称赞她的演唱水平已经足够成熟,自己给不了什么指导,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好资源。

于是这位大佬就将艾瑞莎引荐给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唱片公司“哥伦比亚唱片”的制作人——约翰·哈蒙德。同时大佬担保,以约翰·哈蒙德的能力和资源,一定能让艾瑞莎获得成功。

500

约翰·哈蒙德与艾瑞莎·富兰克林

这一切都那么顺利:一个公认的天才歌手,签约了最大的唱片公司,顶尖的音乐人参与专辑制作,还有父亲人脉的保驾护航,巨星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就等着第一张专辑发行之后就能顺理成章的坐上去了。

时间来到1961年,这一年,艾瑞莎发行了她的第一张专辑Aretha with the Ray Bryant Combo

500

《艾瑞莎与雷·布莱恩特组合》专辑封面

就当所有人以为艾瑞莎将要一炮而红时,谁也没想到,第一张专辑发行之后反响平平,并没有溅起多少水花。

万事俱备,东风未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艾瑞莎拒绝参加采访和媒体发布会,也拒绝推广专辑。这一反应,让哈蒙德怀疑她那段时间可能陷入了抑郁,但实际上,抑郁问题几乎伴随了艾瑞莎的一生。

对于这张专辑,当时的乐评人批评道:

“哈蒙德给艾瑞莎的定位压根不对,哥伦比亚根本不懂黑人市场,做出来的东西黑不黑白不白的”

制作人哈蒙德听了乐评人这番言论,不乐意了,反呛道:“自己给艾瑞莎的定位是没有问题的,首专中的《Today I Sing the Blues》就是一首好歌!并且首专也不算“扑街”,因为有一首TOP10歌曲也得到了乐评们的一致认可,算得上是......半个成功!”

500

Today I Sing the Blues音乐:Aretha Franklin;The Ray Bryant Combo - Aretha

这首被哈蒙德称作的“好歌”,艾瑞莎本人其实也默认同意,因为当她后来换了公司之后,也确实把这首歌重新重录制了一遍。

但艾瑞莎本人对此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她认为是公司不重视她,没有给到很好的宣传,这也成为了艾瑞莎离开哥伦比亚唱片的导火索。

哈蒙德认为,专辑真正的问题在于艾瑞莎的爸爸,他对专辑的选曲进行了很大地干涉,他太急于求成,选了很多迎合市场的歌,这些歌在哈蒙德看来并不适合。

500

其实不光是哈蒙德觉得艾瑞莎的爸爸在瞎搞,经过首战告败后,艾瑞莎本人也认为她爸爸对于流行音乐属实是不太懂。

不久之后,艾瑞莎认识了自己后来的丈夫泰德怀特,两人结为夫妻之后,丈夫就取代了爸爸开始管理她的事业。

500

泰德·怀特与艾瑞莎·富兰克林

最终由于首张专辑的失败,艾瑞莎不再信任哈蒙德,从她第二张专辑开始就直接把他当做一个挂名的制作人。

在这种双方对立的情况下,歌曲的制作和专辑的打磨自然每况愈下,也因此,艾瑞莎的第二张、第三章专辑依然没有得到市场该有的正面回应。

在前三张专辑里,市场的冷淡以及周遭人群的质疑,让艾瑞莎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中。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1963年的第四张专辑时,在这张名为《Laughing on the Outside》的专辑中,艾瑞莎翻唱了一首爵士乐标准曲“Skylark”,这首歌的精彩演唱引起了业内同行的关注:

500

Skylark音乐:Aretha Franklin - Laughing On The Outside (Hd Remastered Edition)

灵歌天后埃塔·詹姆丝惊叹道:“what?!她是怎么做到的?”

爵士女王莎拉·沃恩说:“如此相形见绌,我再也不要唱这首歌了罢!”

500

莎拉·沃恩

然而,尽管艾瑞莎的演唱水平得到了很高的赞扬,但专辑的销量依旧不好

之后艾瑞莎和她的团队不断的调整定定位、不断的更换制作人,每次换了新方法后,团队都觉得这次铁定能火,但每次都是当头一片凉水。

艾瑞莎丈夫提出可以像“Skylark”那样,翻唱那些当时的大热单曲,这种行为似乎是想向世界证明:你唱这些歌能火,那我就能比你更火。并将艾瑞莎的个人形象定位为:热单制造机。

但最后的结果都不如人意。

在哥伦比亚唱片最后的那些日子,艾瑞莎的状态非常糟糕,她开始躲藏起来,不再录制新的音乐,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合同过期。

500

艾瑞莎的姐姐回忆道,当时艾瑞莎躲在纽约的公寓里,望着窗外灰色的天空和飘落的雪。

姐姐问她:你在想什么?

艾瑞莎回答道:我没想什么,我在做梦。

“梦到什么了?”

“梦到,一切都好起来了。”


500

她在不断的挫折中成长

就在艾瑞莎深陷低谷时,一个叫杰瑞·韦克斯勒的人正在四处搜寻灵魂乐人才,韦克斯勒是“大西洋唱片“的老板之一。

500

大西洋唱片LOGO

大西洋唱片是跟哥伦比亚唱片完全相反的公司。

哥伦比亚规模大、针对主流市场、商业性强;而大西洋是一个专精于R&B的小公司。在这里,公司的老板不仅仅是老板,他们也一手包揽了从制作到推广的所有工作。

500

韦克斯勒与艾瑞莎

韦克斯勒热爱音乐、充满激情,早年艾瑞莎还在哥伦比亚时,他就听说了这号人物,正好现在艾瑞莎也在寻找新的厂牌,两人就有了合作的机会。

经过韦克斯勒的一番分析,他认为之前哥伦比亚的策略是严重错误的:

黑人音乐想要跨界到主流白人市场,不应该刻意去迁就白人的口味,而是应该好好针对自己的黑人核心群体来做音乐,当你的音乐在黑人群体里足够爆火之后,就会顺势火到白人市场里去。

500

艾瑞莎和他的丈夫与韦克斯勒签约

当韦克斯勒在给艾瑞莎加入大西洋后的一张专辑选曲时,艾瑞莎丈夫说自己手头上也有一首歌想放进来。

我看到这的时候,还以为她丈夫又要亲手“毁了”这张专辑。

但出人意料地是,这次他拿出来的歌曲《I Never Loved a Man》后来成为了艾瑞莎的第一首大热歌曲,也开启了艾瑞莎的女王时代

500

I Never Loved A Man(The Way I Love You)音乐:Aretha Franklin - Queen Of Soul - The Best Of Aretha Franklin

除了《I Never Loved a Man》,艾瑞莎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想要录制另一首已经改编并且在现场演唱过多次的歌曲,那首歌我们留到后面再说。

韦克斯勒在于艾瑞莎和她丈夫确认好录制歌曲后,专辑便正式的进入了制作阶段。

韦克斯勒推荐去南方的一个城市录音,因为那边有几个音乐人非常优秀,而且那个录音室诞生过很多红极一时的歌曲,但由于南方的种族歧视现象比较严重,这让艾瑞莎有点担忧。

果不其然,在第一天录制结束后的聚会上,一个乐手对着艾瑞莎说了一句种族歧视的话,便与艾瑞莎和她的丈夫发生了口角,进而演变成打架事件。

第二天,艾瑞莎就和丈夫直接离开了录音棚,录音工作都这样停止了,更严重的是,艾瑞莎回去之后就失踪了,谁找不到她。

而之后的很多年,玩失踪都成了艾瑞莎的“固定节目”:每当她陷入抑郁,就会毫无征兆地失踪一段时间。

500

此时身在纽约的韦克斯勒急得要命,他想尽办法都联系不上艾瑞莎,现在手头上录好的歌只有一首《I Never Loved a Man》,艾瑞莎不出现,剩下的工作全部都无法开展。

再三考虑之后,他决定豁出去了,先把《I Never Loved a Man》给发行出去,这样至少能知道这首歌到底是杰作还是自己高估了。

他把这首歌交给了电台DJ,然后回来静静地等待反馈。

几个小时之后,电台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DJ们很爱这首歌,观众也在不停地点播这首歌。

500

专辑黑胶唱片

电台已经成功了,那唱片呢?

那个时候的唱片都是黑胶形式,一张专辑的所有歌曲分别刻录在黑胶唱片的正反两面。

但现在手头上只有一首歌,唱片根本无法发行,唱片的经销商都在吵着要进货,却根本没有货;电台不停地播放这首歌,唱片店却买不到,每分每秒都在损失钱。

10天之后,艾瑞莎打来电话,同意来录歌,但是拒绝到南方去录制,可以让南方那批乐手来到纽约,同时她找来了自己的姐妹来当和声。

第二首歌录完后,唱片立刻发行。

500

在凭借着作品本身的质量,以及大西洋唱片的全力运作下,《I Never Loved a Man》迅速在R&B榜单登顶,之后很快地进入总榜TOP10,成功地打入主流市场。与披斗士、滚石乐队等主流艺人在榜单上竞争

《I Never Loved a Man》成为艾瑞莎第一张销量过百万的单曲,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女王时代。“大西洋唱片”仅用两周时间做到了“哥伦比亚唱片”五年都没有做到的事。

其实当时艾瑞莎跟丈夫的感情已经出现了裂缝,但幸运的是,他的丈夫凭借这首歌成功挽救了他们的婚姻。

500

艾瑞莎与泰德·怀特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歌的成功仅仅只是一个开胃小菜。


500

用音乐投身社会运动

在《I Never Loved a Man》获得成功之后,韦克斯勒和艾瑞莎趁热打铁,同年又发行了另一首作品——《Respect》,也就是前面艾瑞莎强烈要求加入进新专辑里的歌曲。

这首《Respect》不仅成为了艾瑞莎的封神之作,让她的事业迈入鼎盛时期,还成为了音乐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Respect》的原唱是灵魂乐男歌手奥蒂斯·雷丁,但至于是谁创作的这首歌曲依然是个不确切的迷。

500

奥蒂斯·雷丁

歌曲原版的内容是在描述:“一个男人每天在外努力工作,回到家后把赚到的钱给妻子,并以此要求她必须尊重自己。"

歌词的后半段也在一直重复:

Respect when I want itRespect when I need itRespect when I want itRespect when I need it

虽然奥蒂斯版本的歌曲,从作品质量的角度来说称得上是佳作,但歌词和他的演唱都在强调一种传统的性别不平衡:男人赚钱,女人就得在家相夫教子。

500

这种上个世纪美国中产家庭阶级固化、男性占据主导权力的背景,让艾瑞莎十分不爽,于是她对这首歌进行了改编——将视角调转:

女性也要获得尊重和平等的权力。

于是歌词变成了:

R-E-S-P-E-C-TFind out what it means to meR-E-S-P-E-C-TTake care, TCB

艾瑞莎将“Respect”这一词拆分,以强调且响亮的唱腔念出,她要求颠覆那些传统的束缚,她要求男性尊重女性。

她慷慨激昂的声音代表了所有在家庭内外与歧视作斗争的女性。

500

Aretha Franklin - Respect音乐:Aretha Franklin - RollingStone The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

因此,这首歌曲发行不久,就让艾瑞莎呈指数级爆红,市场反馈热烈到疯狂,歌曲在R&B和总榜上都登了顶,这首歌也被认为是那个年代最好的R&B歌曲之一。

凭借这首热单,让艾瑞莎在1968年斩获了两项格莱美奖,被美国唱片协会认定为“20世纪最具历史意义的歌曲第五位”,也在千禧年初《滚石》杂志评选的 “史上最伟大的 500 首歌曲”中,位列第一。

500

但我认为,这首歌曲更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商业上所取得的成绩。

《Respect》发行期间,正值美国民权、黑人反歧视运动的关键时期,在那个并不容易发表民权宣言的时代,这首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场运动的进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艾瑞莎远不止是一位歌手,确切地说,她利用这首歌曲作为她表达态度的平台,让这首歌成为了民权运动的战斗口号之一。

艾瑞莎曾在采访中表示:“我认为我们都希望得到尊重,而且应该得到尊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想,这首歌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500

这首歌经过艾瑞莎改编后,给原唱奥蒂斯·雷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完后,雷丁告诉制作人韦克斯勒:

“这个女孩从我这里拿走了那首歌。不再是我的歌了,从现在开始,它就属于她了。

曾有评论写道:艾瑞莎并不温和,她的声音带着新阶层的自信,除了不再满足于随遇而安的黑人,还有对现状深感不满年轻白人。

这之后,《Respect》既定义又永远改变了艾瑞莎的职业生涯。


500

遇见低谷,峰回路转

1967年的春天,艾瑞莎以一种疯狂的速度前进,歌迷对她音乐会的需求在一夜之间激增,她的表演费用也翻了四倍。

随后,在大西洋唱片的第二张、第三张专辑也是接连不断的成功,一首接一首的热门歌曲,尤其是专辑《Lady Soul》更是一次性诞生了四首大热单曲。

500

Ain't No Way音乐:Aretha Franklin - Aretha's Gold

500

1972年,在收获了一连串的成功之后,艾瑞莎发行了一张有特别意义的专辑,这是一张福音专辑《Amazing Grace》

起因是艾瑞莎曾在之前的专辑中录了一首福音歌曲,但她觉得这首歌有些“福音”过头了,不适合放在专辑里,就放弃了。

于是制作人就建议,要不你做一整张福音专辑吧!艾瑞莎有点犹豫,还担心突然抛出一张福音专辑会导致她的主流粉丝流失,但制作人却认为出福音专辑反而能拓宽粉丝群体,艾瑞莎思索再三后选择相信了制作人。

500

与以往的专辑不同,这张专辑直接在教堂内录制。

在音乐方面,艾瑞莎希望这些音乐是可以真正在教堂中使用的音乐,而不是仅仅带着福音元素的专辑。所以在选曲上,她兼顾了老式福音和新式福音。

500

Amazing Grace音乐:Audio Idols - A Tribute to Aretha Franklin

实际上,艾瑞莎的担心不无道理:发行这张福音专辑是存在风险的。

在当时那个年代,走向流行音乐市场的福音歌手被认为是背叛了教堂,一旦她们离开了福音领域,就再也不能回头了,之前也已经有了很多失败的前车之鉴。

500

《Amazing Grace》专辑纪录片

果然,似曾相似的画面又再次出现了——《Amazing Grace》的首张单曲发行之后没有产生任何水花。

难道这张专辑即将面临失败?

然而此时奇迹出现了:单曲虽然没有成绩,但歌迷很愿意将专辑当作一个整体来听,因此专辑的销量不断攀。

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卖出了100万张,最终累积到200万,是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福音专辑,也是艾瑞莎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专辑。

500

手持“格莱美”奖杯的艾瑞莎

韦克斯勒表示:“这么高的销量,对于一张福音或者R&B专辑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况且专辑里还没有热门歌曲,这张专辑在创造历史!”

在谈到奇迹诞生的原因时,韦克斯勒说:

“质量,一切都是质量,音乐的质量好,不管是什么曲风都能畅销。”

另一位音乐人评价道:

“这是黑人福音史上的重要时刻,艾瑞莎不仅致敬了传统福音,还推动了新式福音的创造与诞生。”

这一年的艾瑞莎刚好30岁,风光无限。

500

在她30岁的生日派对上,她邀请了一位很有名气的制作人,并决定下一张专辑使用这位新制作人。

韦克斯勒也没有反对,他觉得也是时候让艾瑞莎的音乐融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了。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张专辑,结束了艾瑞莎的黄金时代,并开启了她长达7年的低谷期。

500

首先是专辑在筹备阶段就很不顺利,进度一拖再一拖。

有相关人士说这个制作人很大牌,所以业务繁忙,并没有全心全意的给艾瑞莎制作,以至于最终专辑发行后甚至连TOP25都没有进入。

这对艾瑞莎的打击性可想而知,而这也是艾瑞莎加入大西洋唱片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张专辑。

500

这张专辑发行后,正好艾瑞莎和大西洋唱片的合同也快到期了,双方都想继续合作。

大西洋唱片给出了300万的价格。

其实刚开始谈判的时候,艾瑞莎的弟弟兼经纪人是有点心虚的,因为艾瑞莎虽然有一连串成功的单曲,然而专辑的整体销量并不算高,而且最新的那张专辑的销量也在逐渐走向“惨淡”。

但艾瑞莎本人和团队其他人却信心满满,随着一番你来我往的还价讨价,最终大西洋唱片同意以600万的价格续约。

500

与弟弟塞西尔在35岁生日宴上

1973年,续约后的艾瑞莎开始录制新专辑,希望能扭转上张专辑的颓势,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新专辑依然没有出现热门歌曲。

韦克斯勒表示:

“她(艾瑞莎)现在不太愿意接受我的想法,早期的时候,她基本会按照我的安排来,但现在她有自己的想法。”

就在这个时候,艾瑞莎的个人生活也出现了问题:

由于整夜地做噩梦,她的精神状态很糟糕,最后被家人送进医院治疗,在康复后不久,却由因为恋情的问题陷入勒更严重的抑郁。

好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她还是挺了过来,并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前。

与此同时,上张销量惨淡的专辑中的某支单曲,突然神奇地在排行榜上开始往上爬,这很好的缓解了艾瑞莎的情绪,也就下面这首“Angel”。

Angel

Aretha Franklin - Would You Believe (Live New York '73)

艾瑞莎的妹妹说:

“在商业领域,有时候一首热门歌曲可以解决所有事情。”

之后,艾瑞莎给自己放了个假,让自己彻彻底底的放松。

假期结束后,她以良好的状态回到录音室,着手录制下一张新专辑。

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张专辑同样也没有扭转局面,而是进一步下滑,甚至连TOP40都没有进入,在之后的一张也依旧如此。

于是艾瑞莎这边认为,韦克斯勒已经无法再制作出热门歌曲了,于是停止让他担任制作人,转而寻求新的突破。

500

姐姐、艾瑞莎、妹妹

就在此时,从天而降一个好机会,一部电影的原生带《Sparkle》的制作人正在寻求一位合适的女歌手。

起初制作人是看中了艾瑞莎的妹妹,但又转交给了艾瑞莎的头上。

艾瑞莎的妹妹卡罗琳一直在苦苦等待一个机会,眼看机会来了,却又溜走了。这也让姐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缝。

500

Please Don't Ever Leave Me音乐:Carolyn Franklin - I'd Rather Be Lonely

500

妹妹卡罗琳·富兰克林也是一位歌手

1976年,《Sparkle》正式发行,这张质量上乘的专辑让艾瑞莎的事业成功回春,销量认证了金唱片,并诞生了一首热门冠军单曲”Something He Can Feel“

500

Something He Can Feel音乐:Aretha Franklin - Didn't It Rain: The Chicago Sessions (Live)

然而《Sparkle》带来的回春只是暂时的。

艾瑞莎紧接着发行的新专辑,依旧遭遇了商业上的失利。因为70年代末,乐坛的潮流已经变了, Disco开始流行,但艾瑞莎拒绝用这种音乐来迎合大众。

但若想在乐坛保持热度,很多时候迁就大众是不可避免的。

在与《Sparkle》的制作人二次合作仍无法产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后,艾瑞莎不得不妥协了,这也是她少有的迎合市场而做出的让步。她录制了一张Disco专辑《La Diva》,但她倔强地宣称,那并不是Disco专辑,只是比较现代的R&B专辑。

500

Reasons Why音乐:Aretha Franklin - La Diva

500

从封面看来的确没有很"Disco"

最终,这张专辑还是没有乘上Disco的东风,更遗憾的是,这张专辑是“刷新”了她在大西洋唱片最差销量的一张。

这之后,艾瑞莎就离开了大西洋唱片,离开了曾经和她一起创造奇迹的韦克斯勒,开始寻找下一个合作伙伴。


500

在逆境中寻找突破的机会

这么多年来,艾瑞莎的目标从未变过,她想要创作出热门歌曲,所以她将目光投向了爱丽丝塔唱片。

为什么会选择这家唱片公司?因为它的创始人克莱夫以敏锐的商业嗅觉而闻名于业内,当时已经成功地帮助了几位老艺人回春,同时也成功地打造出了像惠特尼·休斯顿这样的天后。

所以艾瑞莎觉得他可能也能帮到自己。

克莱夫当然也很愿意跟这位女王合作,于是艾瑞莎就签约了爱丽丝塔唱片。

500

艾瑞莎与克莱夫

另一边,艾瑞莎家里突然传来噩耗,她最敬爱的父亲遭遇了枪击,昏迷不醒,需要大量的医疗费,这笔费用需要由艾瑞莎来承担。

但艾瑞莎的理财习惯并不好,这么多年没有攒下什么钱,所以她很依赖接下来的收入,这也导致她更加重视商业上的成功。

跟克莱夫合作最大的改变就是专辑的主控权转移了。之前一切都是艾瑞莎说了算,现在由克莱夫说了算,他来亲自选曲、选制作人,还要拒绝艾瑞莎一些不合适的想法。

但这并不是因为克莱夫很强势,而是像韦克斯勒说的那样,如果艾瑞莎觉得你能帮他做出热单,她就会听你的。如果她不看好你,她就绝对不会听你的。

这么看来,艾瑞莎的MBTI人格是不是有些像INFP?

500

在新专辑的筹备阶段,艾瑞莎的妹妹照例提供了一些自己写的歌,但都被拒绝了。

因为克莱夫给艾瑞莎规划的新路线是唱一些积极轻快的、有时髦节奏的歌曲,毕竟马上跨入80年代的大门,而艾瑞莎妹妹所选择的那些歌太深沉,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500

1980年,艾瑞莎在爱丽丝塔唱片的第一张同名专辑《Aretha》正式发行。

500

I Can't Turn You Loose音乐:Aretha Franklin - Divas Live

尽管新专辑避免了沉重和黑暗的东西,但成绩却不太乐观。不过爱丽丝塔唱片很有诚意,造了很大的势,即便是从第一张专辑的到第二张专辑同样反响一般,但公众知道她已经回归了。

直到第三张专辑,克莱夫请来了当时很火的R&B教父级人物路德·范德鲁斯来担任制作人,这次终于诞生了一首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

500

而那张专辑叫《Jump to It》,节奏轻快、力度很强。一经推出后就在R&B榜连续7周第一,同名单曲也在R&B榜单上夺冠,并进入总榜的TOP40。

因为商业上的成功,这张专辑也被视作艾瑞莎正式的回归之作。

专辑虽然成功,但制作过程其实发生了一些小问题。

500

Jump To It音乐:Aretha Franklin - Jump To It

前面说到,艾瑞莎在音乐上是很有自己想法的,因此跟范德鲁斯产生了分歧,两人都不愿意让步,在权衡利弊后,最终她还是退了一步,听从了凡德鲁斯的建议,最终专辑的成绩也的确令人满意。

但两人的分歧却没有停止,在制作下一张专辑《Get It Right》的时候发生了更大的摩擦,这次艾瑞莎也没有再让步,甚至闹到了克莱夫的面前,最后在克莱夫的调停下,艾瑞莎才回到录音室完成工作。

500

《Get It Right》的商业成绩不太理想,主打单曲只在R&B榜单上夺冠,也没有进入总榜的TOP40,专辑的销量也下滑了很多。

因此,艾瑞莎停滞了和范德鲁斯的合作,并拒绝再与大牌的制作人合作。

不过这次的下滑只是暂时的,因为克莱夫帮艾瑞莎找到了一位天才制作人纳拉达,这位制作人不仅才华横溢,在创作思路上也非常自由,而且他性格细腻而温和,既能很好地贡献自己的创意,也能跟艾瑞莎相处融洽。

500

艾瑞莎与制作人那拉达

纳拉达保留了艾瑞莎前两张专辑中较好的元素,并进一步推向极致。

同时,他通过适当的引导,让艾瑞莎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和激情。

两人合作的专辑《Who's Zoomin' Who》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销量达到了 100万,是艾瑞莎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录音室专辑,专辑诞生了三首热门歌曲,全部进入总榜的前20:一首TOP3、一首TOP7、一首TOP20,同时,这张专辑还帮艾瑞莎赢得了一座格莱美。

500

有了《Who's Zoomin' Who》的成功,纳拉达继续制作了艾瑞莎的下一张专辑,专辑也再一次获得成功,销量接近百万,其中跟乔治·迈克尔合唱的一首歌曲成为了冠军单曲,这也是艾瑞莎时隔19年再一次获得总榜冠军。

此外,专辑中的另外两支单曲也在总榜中拿到了好成绩。

500

Freeway of Love音乐:Aretha Franklin - The Glory of Aretha: 1980-2014

虽然艾瑞莎在爱丽丝塔唱片重回商业巅峰,但也有一些负面的声音传了出来,有人觉得:

她在爱丽丝塔唱片的这些专辑都是迎合市场的庸俗制作,远远比不上大西洋唱片时期的那些艺术品;

但也有支持者认为:

对于还活着的艺术家而言,当下所获得的利益比百年之后的名声要重要得多。

500

艾瑞莎本人则表示: 

“我热衷于待在潮流最前端,并不想成为一个所谓的老的经典歌手;我也从来不把商业放在首位。”

然而克莱夫迎合市场的行为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奏效。

在艾瑞莎和乔治·迈克尔的合唱成为冠军单曲之后,克莱夫在下一张专辑,也就是1989年发行的《Through The Storm》中塞入了一堆合唱,但这些合唱只有一首进入了榜单,最终专辑的销量也很一般。

500

乔治·迈克尔与艾瑞莎

之后1991年发行的《What You See ls What You Sweat》 同样也反响平平。

专业制作人在采访时表示了不满,认为艾瑞莎太过于强势,他们虽然名义上被列为制作人,但其实只做了伴奏,完全没有制作她的声音。

艾瑞莎的强势性格,让她在唱歌方面完全不听别人的。

虽然专辑销量再次下滑,但商业归商业,艾瑞莎在音乐上的成就,毋庸置疑。


500

她早已带上皇冠

在行走乐坛这30年里,艾瑞莎积累的地位已经开始凸显,各种奖项荣誉接踵而至,其中最耀眼的,当属1994年获得的“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为了庆祝这个奖项,爱丽丝塔唱片为艾瑞莎发行了一张精选,并录制了三首新歌,其中一首进入了R&B榜单前五,专辑销量也突破了百万。

500

艾瑞莎精选曲目专辑

Billboard报道了她再度进榜这件事,艾瑞莎很重视这个报道,在她看来,这意味着他的事业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在前几年就开始下滑,而是会迎来更多的巅峰。

虽然这些年来起起伏伏,但她从未失去信心,也从没失去过竞争意识。她始终关注了当下最红的歌手,并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歌曲,合适的制作人,她就能再度站在最前沿。

500

果然,1998年,在克莱夫的建议下,艾瑞莎决定赶上嘻哈的热潮。

专辑《A Rose Is Still a Rose》请来了众多嘻哈艺人参与制作,这张专辑很好地融合了当下的潮流与自身的特点,被乐评认为是艾瑞莎后期最好的作品之一,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成功,主打歌进入了总榜26位,专辑认证金唱片,而 《A Rose Is Still a Rose》也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后一个巅峰。

500

A Rose Is Still a Rose音乐:Aretha Franklin - Knew You Were Waiting: The Best Of Aretha Franklin 1980-1998

500

此时的艾瑞莎已经56岁,进入乐坛已经37年了。

从1991年开始,她放缓了速度,出专辑的频率降到了几年一张,但并不是因为她进入了退休状态或者是事业心松懈了,而是有很多不得已。

身边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都相聚离世,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同时她在精神方面也一直面临着挑战,她一直在与抑郁和飞行恐惧症作斗争,这让她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

不过即使晚年的艾瑞莎面临着种种阻力,她依然没有停止自己的音乐事业。

她与灵魂乐教父、Funk乐当之无愧的王——詹姆斯·布朗同台“较劲”,谁也不服老:

500

For You My Love音乐:James Brown - Messing With The Blues

500

她与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共同传达“天下一家”的理念,呼吁和平、呼吁平等:

500

We Are the World音乐:Michael Jackson - Michael Jackson: The Ultimate Collection

500

她提携晚辈,玛丽亚凯莉尊称她为:我的导师、我的朋友、我的灵感来源。

500

进入千禧2000年后,艾瑞莎也曾陆续发行过几张专辑,只是乐坛环境和她本人的年龄摆在那里,实在是很难有什么水花。

但各种荣誉和致敬仍然持续不断的涌上来。

她女王皇冠上镶嵌的宝石越来越多,到最后远远看上去已经不再像是一个皇冠,而是美国音乐市场一个熠熠生辉的象征和符号。

500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