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的标志性粉色,曾是情色的象征?

500

这几天,电影《芭比》热映。

一走进影院仿佛世界的颜色都是芭比粉。

似乎我们时常可以在各种电影里见到被装扮成芭比粉色的女性角色。

这中间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500

芭比又带火芭比粉?

大家有人去看了《芭比》吗?

这部电影排片不多,但却能凭借着超高的讨论度,连续一周都占据豆瓣热门榜。

500

很多观众自发穿了粉色的衣服来观看这一部全粉色的电影。

500

其实从一开始《芭比》放出路透照片时,观众们都不太看好它。

以“小丑女”形象闻名的芭比,搭配年逾四十的肯。

这怎么看都是要扑街的节奏,导致大家对它的期待值直线下降。

500

都说期待越低,惊喜越大。

《芭比》电影不论是从拍摄的艺术手法,还是故事内核上,都完全不拉胯。

在之前预期极低的前提下,如今的答卷已经足够令人惊艳。

500

当然,《芭比》能获得如此多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女性主义的内核。

当下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女性主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

正是顺应了这样的社会话题,《芭比》得以票房口碑双丰收。

500

其实,芭比本是充满了男性凝视的女性性别刻板印象的形象,与女性主义可以说背道而驰。

她一头金色卷发,有着前凸后翘的“标准”身材,永远穿着高跟鞋。

这样的造型多少带有一些性意味。

最重要的是,她永远一身粉红色。

500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芭比却旨在打破这种男性给予的“理想性对象”一般的标志。

她起床也会口臭;她放下了始终因穿高跟鞋而抬起的脚后跟;她甚至身上长出橘皮组织。

500

象征着芭比的粉红色,不再只是美丽。

芭比穿着粉色去运动、去冒险、去反击性骚扰。

可以说粉色在这部电影中作为芭比的标志而存在,同时也指代了许许多多的女性。

粉色成为了女性力量的旗帜。

500

其实早在2001年的电影《律政俏佳人》里,粉色就已经和力量挂钩。

500

片中的女主角爱莉一开始是一个“笨蛋美人”,酷爱粉色的一切。

然而,在经历了一场情感的变故后,爱莉一改往日的烂漫性格,开始发奋图强,考上哈佛,成就了一番事业。

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性励志电影,它告诉我们,身着粉色,一样可以强大,可以成功。

500

虽然片中要求成功女性既事业有成,又美丽动人,稍显刻薄。

但是其高举“粉红大旗”,强调粉色的力量,在当时已算是女性电影中的佼佼者了。

500

除了带有些指代意义地作为女性的标识而存在,粉红色在电影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形象。

500

粉色等于情色?

我们时常听的“桃色新闻”“绯闻”,从文字上来看,都少不了粉红色的身影。

粉色,似乎总是和一些情色意义相关。

500

因为人裸露的肉体,颜色就接近于粉色,所以粉红就长期被打上了情色的标签。

电影《肌肤》就是在以粉色表现肌肤之色。

(温馨提示,此片略微重口,建议谨慎观看)

500

这部影片,讲了几个身体畸形的人,追求真正情感的故事。

屁股长在脸上的女孩、没有眼睛的女生、面部变形的人…

导演在片中用了大量的粉色,衣物、装饰的颜色与人的肢体色彩无比接近,形成一种别样的粉色美学。

500

粉色作为情色的标签,在日本最是广为流传。

自上世纪60年代,电影产业与录像带技术普及后,日本的情色电影行业就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当时的几部尺度惊人的影片《情欲山谷》《肉体市场》等,在公映后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些大尺度影片想要拥有自己的类别,直接叫AV太直白了。

于是它们获得了一个文雅的好名字——粉红电影

500

图中“ピンク映画”即“粉红电影”

随着日本“粉红电影”远销海外,粉色从此与情色画上了等号。

然而不同于AV,日本的粉红电影通常更具艺术价值。

它露骨而不低俗,要在符合正规电影审查之下,充满性张力,因而又被叫做“罗曼情色片”。

500

这几年接连提名各大奖项的日本导演黑泽清,早年间就是拍粉红电影起家。

还有我们熟知的电影《入殓师》的导演泷田洋二郎,也同样拍过粉红电影。

可见粉色与情色之间的渊源之深。

说白了,无数情色片的制作方都在利用粉色,给电影包装分类,从而更好地进行宣传以大捞一笔“粉红财”。

500

不过,粉色之所以会被认定为情色标志,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女性。

长久以来,女性在社会的地位总是被“性化”,被视作单纯的“性对象”。

而情色电影,绝大多数受众为男性,本质上就是对女性肉体的影视化呈现,亦可称某种程度上的剥削。

500

因此将情色电影定义为“粉红”,也同样是在电影里将女性和粉色相连。

那么粉色是如何在荧幕上成为女性专属的呢?

500

粉色为何成了女性专属?

其实,追溯到18世纪,粉色曾是男性的代表色。

粉色像是稀释的血液,象征着当时社会对男性坚毅、善战的品质要求。

并且由于这种色彩比较稀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有贵族男性才能“享用”粉色。

500

直到美国第一夫人玛米·艾森豪威尔穿着一身粉色礼服出席典礼,粉色开始作为女性色彩被广泛应用。

500

在电影荧幕上,粉色的出现要归功于最著名的女星——玛丽莲·梦露。

1953年,玛丽莲·梦露出演了电影《绅士爱美人》,一身粉色,成就了影史经典。

500

这部电影讲的是艳光四射的女明星罗丽拉和桃乐茜周旋在各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两个好姐妹在情场上展现着自己的“粉红魅力”,片中金发粉衣的玛丽莲·梦露可谓是成了那时女性美的标准。

500

五年之后,另一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甜姐儿》,也从粉色中分了一杯羹。

500

故事讲了女主角乔,从一个书店店员,化身为时尚模特的经历。

奥黛丽·赫本同样在片中留下了经典的粉色系美女形象。

500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批判过去的电影中对女性的刻板塑造。

她们总是“美人”,总是“甜姐儿”,总是男性的恋爱对象,总是情节的陪衬。

500

然而,在《绅士爱美人》中,台词直言讽刺:

“重要的时候我会很聪明,但大多数男人不喜欢”。

在《甜姐儿》里,比起美丽,女主角也更为推崇哲学上的追求。

可见粉色,在电影中似乎并不总是代表着“无脑甜妹”。

500

如今迎着女性主义的社会浪潮,《芭比》又一次将粉色的力量掀上潮头。

当然,我们不希望性别与某一种特质绑定,你可以是任何身份,也可以有任何色彩。

但如果有人说女性就是娇弱的、只管取悦他人的粉色,你也可以告诉所有人:

粉色本就五彩缤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