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质量领域工作的人分享一下我的认知和经验:进口替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本文来自《市场上有款国产的稳压阀,性能相似,售后建议更换,领导只说:要是出问题谁来担责》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一个在质量领域工作时间较长的人我分享一下我的工作经验。

1、首先为什么技术部门,尤其是那些重资产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技术部门最排斥替代?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过程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最后定型的产品与工艺往往不是效率最高,产量最高,质量最高,而是追求稳定性压倒一切。关键设备的改造以及关键设备设施零部件的替代,往往意味着新零部件与原设备的匹配并未得到验证,带来的不确定性往往有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设备故障,引起意外产品事故的发生,为此在替代的同时,技术部门可能要对现有的设备、工艺、作业标准、检测标准乃至人员的培训进行风险评估,而这一切的责任与工作主要负责就是技术部门以及配合的设备部门。所以大企业的管理有一句话:采购动一下嘴,工艺技术与设备累成鬼。而零部件的质量再差。只要质量故障是可测的,可加强设备的预防性的维护与保养进行定期更换,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是可控的。而更换零部件供应商可能导致生产不稳定性带来的成本的可控性就难说,说不定一次设备故障产生的损失就可能比更换零部件供应商节省的成本乘以10倍都大。

2、其次“跟美国稳压阀一模一样的故障又在日本稳压阀上出现了,日本人还扭扭捏捏,不肯背责。我方觉得不可理喻,如果说美国人出错可以理解,为什么预防针都打过了,该打的招呼都打过了,该说的话都说尽了,日本人还会出同样的问题?难道他们做事情就这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很简单,稳压阀是个通用产品,基于采购量的关系,日本人恐怕不会专门为你们的设备进行匹配性的设计改良与验证,成本/收益比下不来。

3、第三为什么老人家说“封锁个十年八年我们什么都有了”?其实很简单,逼林冲上梁山而已。被卡脖子了以后,这个时候国产替代就成为了刚需,没有人再考虑什么成本/收益比,也无需再考虑出了生产事故谁担责任的问题,生产不出就是最大的问题。于是国产的未知设备,国产的EDA软件,国产的零部件都找到了市场,供应商和客户一起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紧密合作,其后果就是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宣传素材产生了。但是这其中的前提是被逼上梁山的是林冲(中国),如果换成祥林嫂那还是得歇菜。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进口替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如果没有万不得已,成熟的重资产,技术密集型企业设备进口替代时都是非常慎重的,这也同样适用于设备厂商。但对于市场规模日益壮大的新兴行业,设备厂商技术也未成熟,客户的设备改造和替代的意愿就比较强烈。出现了卡脖子现象,依托国家力量的扶持和国内的庞大进行的技术替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不要一味的抱怨企业管理者的保守,大家所站的立场与高度不同而已。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