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集束炸弹,在乌克兰用的还少了么?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最近美国总统拜登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这引起了国际上爱好和平人士的谴责,但美国当然是不以为意。
不过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集束弹药到底是传说中的因为杀伤力过于巨大而被禁止在战场上使用吗?为什么这种弹药被认为不人道?
今天我们就来正本清源的说一下。
首先集束炸弹并不是个新鲜概念,它其实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子母弹”,我国军语里并没有集束弹药这个说法,它是一个从英语直译来的词,只不过时间久了民间就习惯这么说了。但是如果大家在珠海航展上注意一下国内相关产品的说明,从来没有“集束炸弹”这说法,都是叫“子母弹”的,毕竟这是专业场合,大家都会注意用语的专业性。
在我试图溯源世界历史上第一种集束弹药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困难,因为和争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坦克,第一艘潜艇,第一门速射野战炮这些“世界第一”名头的时候各国争先恐后,甚至有些国家不惜发明历史也要来争一争的状态不同,因为集束弹药总是和“反人道”联系在一起,所以各国都不谈自己是世界第一个使用集束弹药的“始作俑者”。
如果说我们把从一个大型的弹药里面分裂出能够再次爆炸的小型弹药就算是“集束弹药”的话,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飞机上投手榴弹的时候如果有人往下直接扔一筐手榴弹,那就无疑成了第一个使用集束弹药的人了。
所以要确定谁是这个第一人,那还真就不容易了。
不过从专门生产制造的集束弹药来说的话,那么最后这个锅还是有明确归属的,那就是……因为已经灭亡而无法否认的纳粹德国。
德国在1940年轰炸英国时首次投掷的SD-2子弹药今天被公认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航空集束炸弹,这种炸弹又被称为“蝴蝶雷”,或者“恶魔之卵”。这种子弹药内含有225克炸药,在地面爆炸时杀破片伤范围10米,空炸杀伤范围可达100米。它的外部装有四片可展开的弹翼,用于减缓它下落的速度,同时它的炸弹主体悬吊在下方,为球形,投下后开始旋转,当旋转到一定圈数时可以解脱保险进入引爆状态。它的引信有三种,对应三种攻击模式,分别为空爆,落地后30分钟爆炸和落地后只要被人捡起就会爆炸。
从它的三种模式设定就可看出,用这种子弹药攻击城市的的主要目的就是杀伤平民,尤其是在轰炸时躲入防空洞,轰炸后重新返回地面的平民。当然它也可以通过空炸来对更广阔范围内的步兵进行杀伤,但是显然这不是它的主要任务,因为它的成本显然要比能够空炸的普通炸弹更贵。
不过,如果单纯说时间的话,苏联可能比德国更早使用了集束炸弹, 这就是1939年被用于轰炸赫尔辛基的RRAB-3炸弹,而这种炸弹的绰号大家可能更熟悉,就是“莫洛托夫面包篮”。之前列车长也一直以为这是SB-2轰炸机的绰号,但实际上这种炸弹才是真正的面包篮。
当然和德国的SD-2相比,莫洛托夫面包篮的子弹药要简单得多,它投下的是小型的燃烧弹,主要是为了扩大纵火杀伤的范围。
美国二战中用于火烧东京的也是类似的集束燃烧弹,同类的还有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使用的AR-4集束炸弹等。
此外,在整个二战期间各国使用的类似集束炸弹的武器还有很多,尤其是在轰炸机、战斗机上携带的小型炸弹,虽然它们并没有一个“母弹”,但实际上携带这种小型炸弹的飞机本身就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集束弹药撒布器”。
苏联在二战中有一种很著名的武器,称为PTAB,这是一种微型的航空炸弹,重量仅为2.5公斤,内装0.62公斤的炸药,其战斗部采用成型装药,能够击穿60-70毫米的装甲,同时弹体侧面有刻槽,能够产生杀伤人员的破片。
伊尔-2攻击机可以携带280枚PTAB,能够对行军状态的车队进行轰炸,不管是对装甲车辆还是非装甲车辆都能构成很大威胁。而且由于这种炸弹重量轻,尺寸小,因此苏联也用雅克-9B战斗轰炸机,乃至波-2飞机去投掷过PTAB,因此伊尔-2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种“自航式集束弹药撒布器”了。
据报道,这种二战功勋老弹现在也重新披挂上阵,俄军小型无人机就携带这种已经在仓库里沉睡了几十年的老式弹药去投掷,也有携带PTAB作为战斗部的FPV自杀式无人机,而且这些老同志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战果。
80年前,伊尔-2带着它去炸在乌克兰大平原上横冲直撞的德国豹式坦克,80年后,俄罗斯无人机带着它去炸在乌克兰大平原上横冲直撞的德国豹式坦克……想想,没毛病啊。
那说到这里,咱们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二战当中最大规模坦克战,普罗霍洛夫卡坦克战的专注,《普罗霍洛夫卡之战》,本书当中有160张战场图片,110张表格和战场地图,对于这场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决战做了详尽的叙述,军迷必备。此外还有一本新书,《T-34百科全书》也是指文集团出品,包括1000幅带专业注解的图片,细节照片、3D特写,1:35比例图纸占全书图片量的一半,可以说是军事爱好者,军事比例模型党不可错过的好书。
我们在评论区也会给出这两本书的特惠购买链接,大家如有兴趣,可以前往购买哦。
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集束炸弹也分不同类型,反人员集束炸弹在战场上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用来攻击平民,尤其是混合使用定时引信和落地后被触碰爆炸的引信,更是一种针对躲入防空洞的平民十分残酷的武器。
当然用于大面积纵火的燃烧子母弹,这就不是集束弹药公约限制的了,它理论上说是化学武器公约的内容,这属于另一个话题了。而且说到化学武器,那么集束弹药本身也是理想的散布化学战剂的手段,美国60年代为“诚实约翰”战术火箭专门研制的M134撒布弹头就能有效的在1000米范围内均匀扔下356个直径115毫米,内含1.1磅VX毒剂的玻璃球。电影《勇闯夺命岛》里出现的那玩意就是以M134概念为蓝本,只不过尺寸上来说大概比实际装备缩小了一百倍左右吧。
而另一种集束炸弹相比之下要“人道”一些,就是以PTAB为代表的这种“反人员\反装甲双效应”弹药,它的主要目标是装甲车辆,至少从设计目的上来说,它不是为了针对平民而去的,所以理论上似乎是要更“人道”一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今天我们常说的集束弹药的主要类型都已经出现了,但是它的使用范围依然有限。
其实问题也很简单,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制造一枚小型的子弹药使用的引信,精密机械加工的工时和制造一枚大型炸弹其实是一样的,在二战那样的大规模战争之中,各国的总工时都相当不够用,当然要优先生产威力更大的弹药了。
从机械工时角度来看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美国能够通过卡车建立绵延上千公里的补给线,而苏联和德国必须依靠铁路作战,这就是因为美国可用的机械工时远超过苏德,在援助苏联大量卡车的同时自己依然能够靠公路运输来维持漫长的补给线。
到了冷战时期,美国更是进一步把优势扩大到了能够用空运来维持集团军级部队的正面作战的后勤需求。
而其机械加工工时更进一步过剩,以至于美国开始考虑使用集束弹药来取得火力上的优势。因此当时它们非常喜欢在各种武器上使用集束弹药。航空炸弹用,战术火箭用,炮弹也用,从60年代开始,美国在105和155毫米榴弹炮上开始大量装备反人员、反装甲子弹药,这些弹药在打击苏联坦克集群时的效果要远优于常规弹药,因此从那个时候就已经被吹嘘为美国击退钢铁洪流的神器。
而在航空弹药方面,美国的“石眼”炸弹也十分出名,从60年代至今一直广泛装备并在历次军事冲突中广泛使用。
但是专门反人员的子弹药,在冷战期间也因为一个特殊场景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就是越南战争。
美国在越南投下的最典型,也是最恶毒的集束炸弹,和纳粹当年的“恶魔之卵” 概念相当接近,只不过更加先进和恶毒,这一系列的弹药包括:M74\M40\M38\BLU-26、36、59、61、63、86,这些集束弹药的共同特点就是外形呈球形,外壳采用铸铝或者塑料材料,壳体内含有钢珠预制破片,子弹药内部含有几十克炸药,杀伤范围10米或更高。这一系列球形子弹药在被抛出后可以在空中高速旋转,这就会解锁它的引信,使得炸弹落地爆炸,或者在落地后在随机的延时后爆炸。这个所谓随机延时,实际上是在引信击针前面装一个塑料片挡住击针,然后在炸弹落地后,放在塑料片旁边的腐蚀性液体瓶破碎,腐蚀性液体开始腐蚀塑料片,当腐蚀到一定程度时它挡不住击针,击针就会引爆引信,进而引爆炸弹。由于每引信内的酸液量不一样多,腐蚀塑料片的速度就有快有慢,从而实现从几十分钟到几天的不定时延时效果。
设计上来说,这种东西的任务是落地后四散滚动,进一步的扩大散布范围,甚至有一定机会滚入敌军的战壕,防空洞,掩体再爆炸,杀伤内部人员。
但是从我们上面描述的它的引信设计可知,这种不定时引信的可靠性极低,有些情况下塑料片尽管只留了一点残余,但仍能卡住击针,如果没有外部接触,它可能长期就停留在这个将引爆未引爆的状态,只要稍微一碰就炸。
有些情况下,从高空落下后的炸弹可能落入泥水,缓冲之后未能解除炸弹的保险,但是稍稍一碰又炸了。
而这种炸弹的设计又十分考虑节省工时,这意味着以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工业能力,能够生产出的这类弹药的数量大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随着持续的战争,美国在越南、柬埔寨、老挝,尤其是柬埔寨和老挝这两个“胡志明小道”通过的国家,投下了数量巨大的恶魔之卵,据联合国的统计,美国在1964-1973年间,仅在老挝川圹省一地,投下的子弹药数量就达到了2.6亿枚,其中约有8000万枚未爆。截止2009年,仅在越南广治省一地,美国遗留集束炸弹造成7000人伤亡。
有统计称,美国在越战中使用集束弹药杀伤的人员,有94%实际上是战后遗留弹药导致的平民伤亡。
我们国家的媒体在谈论集束炸弹的时候总有一种奇怪的倾向,就是认为集束炸弹之所以成为一种被广泛认为不人道的武器,主要是因为它威力大,产生的破片多,杀伤人员效率高。其实从集束弹药公约的相关精神来看,从国际法角度,各国真正反对的不是集束弹药直接炸死对方军人,而是未爆弹在战后对平民造成的长期伤害。
当然,至于集束弹药的失效率问题,这事情就又成了个各国扯皮的问题了。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美国在越南投放的恶魔之卵,其失效率高达49%甚至更高,是一种刻意设计的行为。那么其他国家的集束弹药,尤其是那些照理来说不是为了专门针对敌方平民而设计的反人员/反装甲子弹药的未爆率有多高呢?
按照西方国家的说法,美国的60-70年代生产装备的双效应子弹药的未爆率较低,苏联同期生产的类似武器未爆率更高。当然苏联是坚决反对,称实际情况正相反,西方子弹药的未爆率更高。
而根据联合国的认定,越南战争后,在南黎巴嫩冲突、西撒哈拉冲突、阿富汗战争、马岛战争、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纳卡冲突、海湾战争、第一次车臣战争、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美国入侵伊拉克、美国入侵阿富汗、以色列在1978、1982和2006年对黎巴嫩的入侵行动、格鲁吉亚冲突、北约轰炸利比亚、叙利亚内战、2014年乌克兰冲突、沙特联军进攻也门、埃塞俄比亚2021年内战、以及2022年以来的俄乌战争当中,使用了集束弹药。
在这些冲突中,统计出来的引信失效率实际上东西方产品并没有很大区别,更多的是和战场环境和弹药储存年限有关。
2023年7月,纽约时报的文章称,俄罗斯2022年在乌克兰投掷的集束弹药失效率高达40%,相比之下,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M270火箭炮发射M77子弹药的失效率仅为2%。
但这显然是一种诡辩,根据联合国人权观察组织的报告,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M483A1双效应子弹药的失效率达到了14%,远高于所谓海湾战争的数字。而根据五角大楼自己的一个报告,如果在零下32摄氏度的环境中使用M77子弹药,则失效率就会提升到23%。
现在上述这些子弹药已经储存了至少20年,而乌克兰冬季的温度大家也都应该有点概念,所以这个子弹药的可靠性会降低到什么程度,只怕也是不用多说了。
换言之,子弹药不论如何作为一种强调尽可能省工省时制造的产品,它的可靠性很难绝对保证达到1993年美国宣称未来要发展失效率低于1%的子弹药那样的豪言壮语的水平。
能够降低到10%以内这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当然了,这也是考虑到目前的这些库存子弹药大多是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90年代生产,随着储存时间的增长,它们的可靠性必然下降,同时这些弹药的引信也仍然采用结构简单的机械引信,可靠性本身就会因为制造的时候要考虑节省成本而被允许降低。
那么现代如果制造新的子弹药,采用电子引信,可靠性照理说是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并且电子元件耐储存性也会提高一些。当然这和现在俄乌的情况没什么关系了,毕竟现在俄乌战场上不论是双方已经投入的还是美国即将交付乌克兰的集束弹药,都是已经存了好几十年的存货,和最近十年来开始的廉价智能化革命已经没啥关系了。
美国在集束弹药问题上,因为有越战期间故意制造不可靠的子母弹专门针对平民这么大个劣迹,相比中俄等国是要气短了一些的。
所以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就在三大国里首先承诺了在现役装备当中不再使用集束弹药,将所有集束弹药转入库存。
为此,美国的ATACMS战术导弹、MLRS和海马斯火箭炮系统的弹药,155毫米榴弹炮弹药、航空炸弹、巡航导弹等常见的集束弹药投掷手段都先后转为使用新概念的“unity warhead”,或者叫“单一弹头”。
这种弹头其实成本比子弹药更贵,它的概念是通过在一定高度爆炸,产生更多、更大、更硬的破片,实现类似双效应子弹药的功能。
其使用的技术包括增加钨合金制造的预制破片,再加上通过对战斗部外壳进行激光网格加工,使之能够形成更均匀的破片,类似于预制破片效果。
这样以来,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尺寸更大,重量更大,形状更好,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上保持较大的存速,能够击穿坦克和装甲车辆薄弱位置的装甲,比如顶部。
这其实就是一种类似榴霰弹的效果。
理论上说这样的战斗部也能起到类似于双效应集束弹药的效果,在乌克兰战场上也已经出现了被海马斯攻击的俄军坦克被高速破片炸得千疮百孔的照片。
但问题是,单一弹头能够达到如此理想效果的杀伤范围仍然远远小于双效应子母弹,在距离较远,弹片较为稀疏的区域,完全可能出现敌方装甲车辆被击穿一两处但并不影响继续作战的情况。虽然没有明确证据,但乌克兰迄今为止发射了上万枚海玛斯火箭弹,但取得的战果却显然与发射数量不成正比,除了前面我们说过的,乌军信息化能力跟不上精确打击能力之外,也和单一战斗部的实战效果远低于预期有关。
当然了,真正能够取代双效应子母弹对坦克装甲车辆进行有效打击的还是末敏弹,只是末敏弹不具备杀伤人员的能力,而且价格相对昂贵,即使强如美国,迄今为止也不敢说用末敏弹完全取代双效应集束弹药或者单一弹头。
所以美国改用单一弹头,与其说是悲天悯人,或者为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如说是一种又当婊子又立牌坊的行为罢了。当然,军工复合体全面更换造价颇不便宜的单一弹头当中获利,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其实到目前为止,俄乌双方使用集束弹药都已经非常普遍了,因为双方使用的冷战时期的库存弹药里本身就有大量的集束弹药。从2014年以来,双方互相发射的圆点导弹、“龙卷风”、“飓风”、“冰雹”火箭炮的弹药当中都有大量是发射双效应集束弹药的,而上一次冲突中据统计乌军损失坦克70%都是被击穿顶甲,没人会以为俄军大量使用了末敏弹才造成这样的效果吧?
所以此次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55毫米双效应集束弹药,也只是进一步的增加了乌克兰人民战后多年继续遭受未爆弹之苦的情况,至于说能够多大程度上增加对俄军的打击效果,只怕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吧,因为现在俄军一样是天天在被乌克兰的集束弹药炸。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体现出美国实在是生产不出足够乌克兰消耗的155毫米常规炮弹了,被迫用这些库存弹药来凑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