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可以算成是一场革命,它的理论基础大多来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例如天赋人权、生而自由、社会契约论等。可以说,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为美国理直气壮地向英国夺权,提供了思想武器。比较有意思的是,先有思想武器的欧洲,革命来得比美国晚。如果以1776年《独立宣言》为美国革命的标志,那么,法国大革命比美国晚了13年。如果以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算,1789年,法国民众攻打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只比美国完成独立的革命晚了6年,时间相差不算太远。在我们了解美国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之前,先了解一下,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人如何对待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后来被认为的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被派往法国。由于那时还没有美国,富兰克林还不能算大使。他曾经是个很有钱的人,但是,此刻,他只有名望,钱都花完了,闹独立的革命者也没能给他凑一笔活动费用。在前往法国的路途中,富兰克林乘坐的船,捕获了两个英国商人。反正在打仗嘛,英国商人的货物被没收(不知道算不算拦路抢劫),变卖成了现金,大约够富兰克林在巴黎一个月的开销,巴黎的消费还是蛮贵的。

  在富兰克林到达法国之前,已经有一些热心的法国人悄悄地帮助美国革命者走私军火,虽然也有人说他们只是中间商,只是掮客,发战争财,但是,法国的军火确实偷偷地流向华盛顿的军队。只是因为碍着英国的关系,这些军火偷运全部属于保密状态,法国政府面对英国的愤怒,只能表示毫不知情的无辜。

  富兰克林到达巴黎后最大的成果是,法国率先承认了宣布独立的美国,虽然当时美国还处于战争状态,能否赢得战争、真正独立还不知道。法国的这种做法基于它与英国长期的矛盾,用后来拿破仑的话说,英法两国世代冤仇600年,虽有点夸张,但也确实差不多。看到英国的殖民地开始闹独立,法国人开心得很。既然法国支持英国内部的一小撮人闹独立,英国人肯定很愤怒,立即向法国宣战。处于战争状态后,法国向华盛顿的军队输送军火,就不用偷偷摸摸了。此后,西班牙、荷兰等,都向英国宣战,因为他们以前都在英国人那里吃过不少亏,连普鲁士的将军都跑到美洲帮助华盛顿训练那些农民,可见,英国树敌太多了,犯了众怒。

  如果我们纯粹用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报复心理来解释它们对美国独立的支持,至少对于法国来说是不够的。《独立宣言》发表后,很多法国人终于发现,卢梭等人设计的人类社会的理想,正在北美大地开始变成现实。现在很多人说起美国独立,依然热血沸腾,充满理想主义激情,那时候,法国人也一样。一些法国军人志愿跑到北美,帮助美国人与英国作战。这种来自法国正规军的介入,使得华盛顿的军队摆脱了农民的业余士兵形象,开始像一支真正的军队。而富兰克林则在法国到处贷款,购买战争物资。

  当法国的国库变得空虚的时候,几个荷兰银行家给美国提供了几百万现金,他们只是投资,希望美国获胜后能从美国获得商业回报。西班牙对英国宣战,一方面是报仇,另一方面是想收回被英国人控制的直布罗陀。但是,英国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挑动北美的印第安人,在背后向美国人展开了屠杀,因为,以前英国人是北美殖民地主人的时候,就对印第安人大开杀戒,现在,英国人让印第安人把这种仇恨转嫁到谋求独立的美国人头上,美国人对此展开了血腥的报复。在各种各样的力量的影响下,英国终于认输。美国独立,除了美国人自己的努力外,法国的帮助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美国人冷漠地看着法国发生的一切。《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被美国人指着为煽动者、蛊惑者,受法国思想毒害太深,杰弗逊同时还被指责为理智不健全,不是爱国者。开始的时候,陷于革命之中的法国人,对于美国发生的事情也并不了解。法国大革命延续了好几年,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1个月后,英国组织了反法联盟,向法国的乌合之众宣战。我们必须对英国的这个行动作一点探讨。

  法国大革命完全是符合所谓普世价值的真正的革命。革命不久,法国人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此后,按照普世价值的原则,颁布了《宪法》,处决国王之后,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当人们对英国的民主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如何解释,奉行所谓普世价值的英国,为何要向同样彻底奉行普世价值的法国开战?难道他们的普世价值是不一样的?他们如何解释,建立民主制度的英国,为何要向同样建立民主制度的法国开战?而且还要镇压法国暴民,帮助法国恢复君主制?

  不说英国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以及《宪法》基本上都来自法国的思想,而且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当英国向法国开战的时候,法国人自然想到了美国,想到了多年以前法国对美国独立的大力支持,想到了两国共同的思想基础。于是,法国人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所有热爱人权、民主、自由之类普世价值的人,都满怀憧憬地希望看到,这两个代表人类正义的国家,能够成为亲密的战友和兄弟,共同反抗民主英国的暴政。但是,华盛顿总统宣布:美国严格保持绝对中立,无论言论和行动,都不能倒向(英法)任何一方。看,美国并不因为共同的、美好的普世价值而想帮助法国,连言论自由都要控制。

  法国人立即派出“大使”前往美国。美国曾经与法国签有条约,认可双方是盟友,美国应自动向法国的敌人开战,美国的港口对法国开放,不接受法国敌对国的船只靠岸。法国“大使”询问美国,为何不遵守条约?美国人冷冷地说:条约是当初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签订的,现在国王死了,条约就失效了。原来民主处死暴君错了!法国“大使”极为失望,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对美国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几百万美元的贷款。法国“大使”希望美国能还这笔钱,打仗的时候,法国正需要钱,哪怕只还一部分。美国《宪法》的起早人之一,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汉密尔顿断然拒绝了法国讨债的请求。当法国“大使”希望法国船只能在美国靠岸时,美国国务院给法国政府发去了一封措辞粗鲁的外交信件,要求法国召回这名“大使”。

  大西洋两岸的人们都发现,那个供奉着普世价值的国家,原来是一个十足卑鄙的国家。美国总统华盛顿说:欧洲的事情,与我们无关。真的如此吗?美国不帮助民主的法兰西共和国也就算了,总统说的话,宣布的法令总该有效吧。华盛顿总统刚刚宣布过“严格绝对中立”,但是,法国“大使”被召回后,美国派出了代表,与英国商讨两国亲善,建立贸易、航海的条约。曾经在《独立宣言》中,那么痛骂英国的美国人,这么快就把仇敌转变成朋友。为什么?

  第一,法国比英国穷,美国不以普世价值作为交友的标准。第二,法国的海军已经没了,美国知道自己需要海洋,但那时候美国还没有海军,英国有强大的海军,所以美国需要英国海军的保护。第三,这是最根本的。美国独立如果说是一场革命,它其实是一场政权交接,原来属于英国王室的政权,通过革命,转交到美国当地的有产者、贵族和上层社会成员的手中。美国的开国元勋哪个不是财主?而法国大革命是把国王的权力转交给普通大众,转交给真正的民主,美国不愿与这样的民主共和国同流合污。

  法国大革命还在继续,民主共和国被拿破仑取代,拿破仑的战争需要钱。《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当上了总统,美国人看上了法国在北美洲的大片殖民地。1803年,杰弗逊总统与拿破仑作了一笔交易,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路易斯安那,美国的领土由此扩大了一倍。拿破仑的战争机器扩大了无数倍。第二年,1804年,拿破仑当上了皇帝,再过一年,1805年,拿破仑获得一生中最重要的胜利,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拿破仑自此成为欧洲霸主。

  谁能解释,以普世价值为荣、为最高原则的美国为何不帮助民主的法兰西共和国,而要“帮助”独裁的拿破仑?这是一种投资吗?如果拿破仑最终没有失败,美国的好处应该更多吧?拿破仑失败了,英国人追究起来,美国人只需要摆出一套贪财的理由,就可以被英国原谅,毕竟是那么大的一片土地啊。但是这一切,好像与自由、民主、人权之类的普世价值一点关系都没有,启蒙思想的发源地,伤心吗?

  很多年前台湾省有一个军购案,闹得沸沸扬扬,案子搞了好长时间,媒体把这个军购舞弊案简称为“拉法叶案”。“拉法叶”是法国海军护卫舰的级别名称。其实与一个人名字的名字有关,这个名字叫做拉法耶特,La Fayette。

500

法国造“拉法叶”护卫舰

500

法国造“拉法叶”护卫舰

  那么,这个名叫拉法耶特的人究竟是谁?这是一个200多年前的法国人。为何200多年前的一个法国人,他的名字在今天还有这么大的影响,还有这么多的遗留纪念物?今天就说说这个人物。拉法耶特侯爵是法国的世袭贵族,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成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养子,后被授予美国荣誉公民。2002年,他的后代再次被授以同样的称号。在美国受此隆重礼遇的,据说美国建国以来只有6人。拉法耶特后来回到法国,参加法国大革命,任法国国民自卫军总司令,因此,他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确,亲自参加过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并且都占据重要地位的人不多。

  但是,在拉法耶特参加两次改变世界历史的重大革命过程中,有一件事情比较特别。法国大革命时,拥有极大权力的拉法耶特将军,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革命半途中跑了,跑到外国去了。后来回到法国,在拿破仑掌权时期一直隐居,直到拿破仑百日复辟时期,才再次出现在法国政坛,并且在拿破仑失败后,重新发挥他的巨大影响。那么,“两个世界的英雄”拉法耶特将军,为何要半途脱离法国大革命?

  拉法耶特(La Fayette,1757~1834)侯爵的家族身世极为显赫,他的家族源头,据说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凯撒时期。拉法耶特2岁时,父亲在“七年战争”中,被英国炮弹炸死;13岁时,母亲和祖母去世;14岁时,像祖先一样加入法国皇家陆军;16岁时,娶了一位公爵的女儿;1776年,北美殖民地正闹独立的时候,19岁的拉法耶特是法国皇家陆军的龙骑兵上尉,同时也是法国最大地产的继承人。需要指出的是,在那个年代,当兵都是贵族的事,至于军官,绝对是贵族的天下。

  拉法耶特这个法国贵族,看到了美国的《独立宣言》,19岁的年轻人立即热血沸腾,他要到北美洲去,要帮助美国人打仗。从理解拉法耶特的角度,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他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被民主、平等、自由等理想感染,并且要到北美大陆亲自将理想变为现实;二是,法国与英国长期矛盾,用后来拿破仑的话说,有600年的世仇,而且,拉法耶特的父亲也死于英国之手,国恨家仇使得这名年轻的法国贵族决定前往美国。拉法耶特侯爵上尉很有钱,买了一条军舰,招募了一群人,准备扬帆渡海。

  19岁的拉法耶特年纪不大、官不大,钱多,名气很大,他的举动被英国人发现了。当时法国还没有向英国宣战,英国大使立即向法国交涉,要求制止拉法耶特前往北美洲。其实,当时像拉法耶特一样帮着美国打英国的法国人很多,偷偷卖给美国军火的也很多,英国人生气,正好趁着拉法耶特侯爵的事情,敲打一下法国。后来被砍头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碍着英国人的面子,下令禁止拉法耶特离开港口。当时,美国那边华盛顿有点抗不住了,情况不妙,法国也有人劝拉法耶特算了别去了,省得到那边,美国不争气,自己变成英国人的俘虏,但是,拉法耶特不愿听这话。为了让英国人放心,国王路易十六命人将拉法耶特抓起来。谁知道是真抓还是假抓,拉法耶特坐着船跑了。英国派了两条军舰追捕,没追上。1777年6月,拉法耶特的船在美国登陆。

  一个月后,这位法国上尉被任命为美军少将,这应该是当时美军的最高军衔。乔治-华盛顿作为大陆军总司令,直到1798年才被授予中将军衔。显然,美国人还是很看重拉法耶特光彩照人的贵族身份,当然,美国人也需要拉法耶特在欧洲大陆广泛的社会关系。拉法耶特以贵族身份加入美国一边,显然提高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革命的档次。20岁的拉法耶特少将最初任华盛顿的副官,不久,拉法耶特腿部受伤,伤愈之后,受到华盛顿的赏识,让他带兵一个师。比拉法耶特年长25岁的华盛顿,对于从小失去父亲的年轻少将来说,确实像个父亲,而且,华盛顿司令也是当时美国首富之一,少有的百万富翁。认作养子,不算丢份。

500

油画:拉法耶特与华盛顿

  一年以后,法国与美国结盟,正式向英国宣战。拉法耶特请假回法国,征询国王路易十六关于下一步行动的意见。法国国王给这位美军少将授了一个法国骑兵上校的军衔,显然,法国还是有点自大,看不起美国那些土老冒,但也得照顾一下美国盟友的面子。拉法耶特又回到美国,率领军队打仗。美国自己发的纸钞贬值厉害,拉法耶特自己掏钱支付士兵军饷,令华盛顿司令很感动。拉法耶特在美国参加独立战争的几年时间里,没有领过美国政府的薪水。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占约克敦,英国内阁倒台。由此,我们应该明白,为何美国人直到今天依然对拉法耶特充满尊敬和感激,各地留有不少以拉法耶特名字命名的地名等纪念物。

500

油画:拉法耶特与华盛顿

  1781年年底,拉法耶特回到法国,很有意思,受到英雄般的欢迎。路易十六也许只顾打败英国高兴了,忘记了革命的原则会转过头来对付自己。他授予拉法耶特准将军衔,还是比拉法耶特的美国军衔低一点。此后,拉法耶特在法国公众视线里消失了好多年。顺便说一下,跟随拉法耶特的人中,有一个军事工程师,名叫贝尔蒂埃,后来成为拿破仑最得力的参谋长,晋升元帅,并获亲王头衔。

  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很奢华的法国,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法国宫廷是全欧洲宫廷时尚的榜样,在以前的文章已经说过,当时欧洲很多宫廷都以说法语为时髦。当然奢华是要花钱的,战争也是要花钱的。法国帮助美国打败了英国,让美国独立,花了不少钱,而且还是借的,利息很高。美国独立之后,18世纪80年代的时候,法国政府每年税收的一半要用来还债。于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麻烦来了。

  仿佛是一个因果轮回。前文说到,拉法耶特的父亲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被英国炮火打死,那一次战争英国胜了,法国败了。当年打了胜仗的英国,也花了很多钱,便想从北美洲13个殖民地那里多收点税,殖民地不干了,便要求独立,法国趁机插手,报一箭之仇。现在法国胜了,英国败了,法国又陷入财务危机,而且这个危机越来越大。英法两国争来争去,最得好处的其实就是美国。

  对于法国国王来说,解决财务危机,当时只有增加税收,或者经济改革。但是,增加税收或经济改革的方案要在“三级会议”上通过才行。所谓“三级会议”是根据等级社会制度而定的。当时的欧洲封建社会分成教士、贵族、市民三个等级,农民或农奴不在此范围。三个等级中,市民在中世纪时,一般都是手工业者,但是,到了18世纪,已经有很多我们今天称为资产阶级的新兴人物,他们越来越有钱,社会地位却不高。法国“三级会议”由三个等级的代表参加,每个等级分别讨论,不管代表人数多少,每个等级对于国王的方案只有一票的权利。

  在前面的文章里,曾经说到,16世纪的时候,一个名叫博丹的法国人提出了主权概念,并且强调,主权是君主“不受法律限制的,对臣民的最高权力”,“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最后指挥的绝对权力和永久的权力”。正是在这种君主所拥有的“绝对主权”概念下,在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念指导下,法国的王权专制越来越严重,“三级会议”这种方式,遭到专制王权的排斥。法国的“三级会议”诞生于1302年,但是,君权神授的绝对主权出现后,从1617年开始,“三级会议”就再以没有召开过,停了170多年。如今,法国国王想增加税收,又想起了“三级会议”,他很担心方案不被批准。于是,路易十六想投机取巧一下,决定召开“显贵会议”代替“三级会议”。但是,1787年召开的“显贵会议”上,“显贵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国王想多收钱的方案很不满意,结果不欢而散。

  此后,巴黎为了钱的事情,乱哄哄闹了好久,拉法耶特终于又出现了。他给国王路易十六上书,认为还是召开“三级会议”好,只有通过“三级会议”才有可能合法解决问题。路易十六不一定是全听拉法耶特的,要求召开“三级会议”的人很多,拉法耶特只是唯一上书的。结果,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召开了,拉法耶特是贵族等级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后来的结果说简单些。大家不满意,会议开了很长时间没有结果,法国全社会一片混乱。6月,第三等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并宣布自己拥有制定税收方案的权利,并且要求制定宪法。路易十六很生气,矛盾越来越僵。7月9日,“国民议会”自己又改名为“国民制宪议会”,漫长的会议让饥饿的老百姓很不耐烦,其它社会经济原因加剧了动荡,路易十六派出军队镇压。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占了巴士底狱。路易十六不得不让步,同意君主立宪,他还活了几年。

  拉法耶特在会议期间干什么呢?他完全同意要搞君主立宪。“国民议会”成立后,他参加了宪法起草工作,7月11日,也就是攻打巴士底狱前3天,拉法耶特递交了一份《人权宣言》草案,这份草案基本上是根据启蒙运动思想,仿照他年轻时候读到的美国那份出自杰弗逊手笔的《独立宣言》而写成的。拉法耶特的这份草案,成为后来正式发表的《人权与公民宣言》的蓝本之一,也就是法国第一部《宪法》。7月15日,巴士底狱被攻占后的第2天,拉法耶特将军被任命为“国民自卫军”总司令,任期两年。7月17日,拉法耶特设计了新的法国国旗,也就是现在的“三色旗”。必须指出的是,“三色旗”中的白色代表法国王室,这也可以看出拉法耶特的政治倾向。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就这样开始了,拉法耶特毫无疑问是最初革命浪潮中的重要人物,这一期间,他在法国的影响力,也许仅次于国王。1790年,拉法耶特宣布放弃贵族头衔,全身心投入革命。这一年,为了纪念攻占巴士底狱一周年,拉法耶特主持了“联盟节”大会。1791年,总司令两年任命到期,拉法耶特被解除了职务,但是,当“反法联盟”大兵压境时,拉法耶特又组织军队,准备抗击入侵者。但是,1792年8月,拉法耶特突然离开了军队,离开了法国,在奥地利的监狱里被关了5年。此后,拉法耶特又在法国政坛消失很久。

  拉法耶特一旦出现就引起轰动,一旦消失就深藏不见。那么,这个美国革命的热情支持者、参加者,法国大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为何突然半途而废?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1792年,法国大革命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拉法耶特跑了,不再想革命了,为什么?从远一点说起。拉法耶特充满热情地参加美国独立战争,也可以叫做美国革命,是有道理的。美国革命的目的和成果,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早先的英国革命,而法国大革命最终出现的结果,却是拉法耶特不喜欢的,所以他跑了。

  英国革命是怎样的革命?我们今天的教科书都突出它的民主,其实,英国的革命只实现了很有限的民主,而且是有钱人物希望的民主,并且也是有钱阶层希望的自由。英国革命后,从民主的角度看,与当年的《大宪章》很像。《大宪章》只是贵族阶层与国王的分权,与社会民主毫无关系,甚至根本没有触及到等级制度,反而由于国王权利减少,贵族权利增加,而进一步加强了等级制度。17世纪英国的“光荣革命”,只是在《大宪章》的基础上,在分权的队伍中,又加入了一些有钱的资本家。

  因此,英国革命之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完全控制在少数有权有势的人物手中,控制的重要手段就是财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都必须拥有某种财产资格,破产之后都会失去资格。这个道理很简单,穷人容易闹事、造反、革命,不管叫什么好了,站在有钱人的立场看,穷人希望破坏现行制度,把制度变成对穷人有利的制度,穷人对社会的影响大了,富人必然遭殃。当然,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限制外,世袭和指定的上院的权力超过下院,是另一个办法。下院对社会有所开放,像是一个社会不满的排污口,但是,这个排污口地位的改变,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原因嘛,以后再说。

  那么,限制民主的结果是什么?很显然,拥有民主权利的人群,自由程度加大,没有民主权利的人群,基本上没有自由。所以,英国革命之后,最自由的是有权有势阶层,颁布的所有法律,只对有权有势者有利,他们不用颁布保护劳工利益之类的法律,便可以尽情地压榨,而他们的财产权利,则得到充分的保护。举一个例子,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违反合同是要受惩罚的。如果劳工违反合同,惩罚是蹲监狱,如果雇主违反合同,惩罚是象征性罚款。如果雇主再能找点关系,就是另一回事了。他们对海外也不颁布公平贸易的法律,只颁布对自己有利的自由贸易法律。民主是属于财富的,自由也同样属于财富。

  美国独立,发表《独立宣言》,也具有革命的外在形式,后来也颁布了《宪法》,但是,美国革命更大程度上只是从英国统治下的分裂,美国独立后建立的制度,几乎就是英国制度的翻版,民主被严格控制在少数有钱阶层手中。而且,美国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个移民组成的社会,等级制度不像欧洲那么根深蒂固,剩下的只有用财产来划分人群。美国开国元勋个个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他们只关心启蒙思想如何对自己有利,并以此为充分理由向英国要权力,他们并不关心启蒙思想是否要贯彻到底,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他们为何连这么明显不合理的奴隶制都不废除。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很多人自己就是奴隶主,例如华盛顿。

  因此,美国独立表面上的启蒙色彩,民主、自由、平等之类,实际上只是与英国分裂的借口,并且只在少数人中分享。虽然后来这些表面上的借口,激励了世界上很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但是,大多都被美国的表面欺骗了,以为像美国一样做到表面上的一致,就可以像美国一样国富民强。被骗者当中,甚至包括启蒙思想的发源地,法国。而事实上,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一直避免启蒙思想家那种天真、绝对的价值判断,他们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政治制度,避免穷人对政治产生影响。美国的两院制是模仿英国的典型之一,另外,以财产资格限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同样被美国的开国元勋们采用。当然,今天陶醉于美国革命的人们,很少会提这件事情。例如,美国《宪法》制定后,对于民主权利的财产限制,拥有被选举权资格的,在清教徒众多的马萨诸塞洲,为5000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为5万美元,等等。回过头来看,当时的5000美元,大概超过今天的500万美元。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拉法耶特作为法国的贵族,作为法国的有钱人,他参加美国革命的热情,是要分享有权有势者的民主和自由,这一点上,他与华盛顿等人是完全一样的。这些人希望从独裁的国王手中,分到更多的权利,享受到更多的民主和自由,但他们并不希望这种民主自由让穷人也同时分享。拉法耶特最初的时候,以高度的热情投入法国大革命,也是同样的理由。

  法国大革命被赋予了很多理想化的色彩,这里先按照拉法耶特的轨迹,简单说一下。大革命开始后,随着《人权宣言》颁布,民主制度开始实施,在拉法耶特没有离开的那个阶段,法国人试图实现的民主,与英国、美国是一样的。所谓君主立宪,其实就是少数人的民主和自由。当时的法国,对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设立了同英国、美国一样的财产标准。国民议会按财产、教育程度等条件,将法国人分成两种,一种叫“主动的公民”,另一种叫“被动的公民”,前者就是有权有势者,后者就是穷人。前者享受选举和被选举权,后者没有。说实话,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在某种程度上都希望留有国王的权威,只要这个权威对自己有利。所以,我们就能理解,拉法耶特参加法国大革命,却不愿意废黜国王。

  但是,启蒙思想具有一种魔力,让群众很容易就激动起来,美国革命的模糊先例,让法国老百姓开始争取“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人人民主”的充分体现,于是,拉法耶特不干了。当民众普遍化的民主、自由要求高涨的时候,身为国民自卫军总司令的拉法耶特下令向示威的民众开枪。这也是他2年到期后被解除总司令职务的一个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更为致命。在英国光荣革命的时候,克伦威尔执政时期,英国清教徒中出现了一种政治要求:平分财产,主要是平分地产。站在资产阶级和贵族等有权有势者的角度,光荣革命的“光荣”就在于,把这种要求打压下去了,还没有造成大规模流血和冲突。在美国革命的时候,也有这种平分财产的声音出现,由于美国的特殊性,这种声音只是声音,没有变成克伦威尔时期的具体政治要求。但是,对于拉法耶特来说,英国、美国成功避免的平分财产的要求,看起来在大革命的法国是难以避免了。

  法国大革命初期,少数人将公民分成两类的做法,显然抵挡不了全体民众的暴动和反抗,民众要求享受自由、民主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他们懒得理解思想家那么精深、奥妙、复杂的理论,对于他们来说,政治民主就是财产民主,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在这一点上,英国和美国真要感谢启蒙运动没有在自己的国家深入开展,广大民众还没来得及被启蒙思想唤醒,少数人得以成功地操纵了民主和自由。而法国作为启蒙思想的发源地,民众受影响太深了,法国因此而没有走上英国、美国的道路,法国大革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彻底性上,越走越远,一直想走到头。所以,眼看难以阻挡这一势头,拉法耶特离开了法国,他离开之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变成一场彻底民主、自由的全社会实践。

  暂时跳过法国大革命,看看拉法耶特后来的行动。拿破仑逊位后,国王复辟。拥有革命情怀的拉法耶特不喜欢民众的过分民主,也不喜欢国王的过分独裁。因此,1815年,当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重登权力宝座的时候,拉法耶特认为,拿破仑也许能够实现一个折中,他担任了议会的“副议长”。但是,拿破仑的复辟只有短短101天。滑铁卢失败后,拿破仑再也没能回来,拉法耶特算是失望了。

  波旁王朝独裁的全面复辟,对于拉法耶特来说,是不喜欢的。但是,全欧洲为了预防法国民众全面民主、全面自由的实现,以及启蒙思想在法国以外的广泛传播,都在支持波旁王朝,包括英国和美国。因此,拉法耶特也只能保持一点“自由”的倾向,比较低调地出现在政治活动中。直到1830年,波旁王朝的独裁统治再次激起法国民众的反抗,发动“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拉法耶特才再次成为政治的焦点。这位革命老将军再次被任命为“国民革命自卫军”总司令,终于帮助建立了七月王朝,十几年后再被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一共和国是法国大革命时期)。

  看看七月王朝的民主成果吧:以财产为标准的选举和被选举权,再次被《宪法》确立。全法国2000多万人口,有选举权的约20万,有被选举权的不到10万(而在此之前,大约只有1万多人),又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成果。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法国就陷入了民主和集权的轮回之中。法国先后搞了大概14部《宪法》,这个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从此变成二流国家,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荣光。拉法耶特死后,埋葬他的泥土,也是从当年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战场上运来的,但是,拉法耶特没能使自己的国家变成第二个美国。

  我们简单回顾了拉法耶特的一生,简单对比了英国、美国、法国三场革命的异同,想说明什么?这三个国家的根本相同点在于,治国理论的出发点,都以财富为第一原则,不管民主还是自由,都必须为财富服务。凡是伤害财富的,都被尽量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谁对财富保护得好,谁就是成功。谁对财富保护得不好,谁就失败。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其他国家有几个可以借鉴?

  回顾历史,有一个现象确实值得重视: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使得财富的普遍性极大地提高,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至今可能都是少数寡头掌权的社会。同时,我们也很难说,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创造财富,必然可以由民主、自由带来,后来的德国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一战、二战前德国的飞速发展,都与民主、自由无关。我们应该看到,后来的选举权、被选举权逐步扩大,到所有18岁以上的男女公民的普选权,与个人拥有财富增多的渐进历史是完全同步的。换句话说,没有财富,就没有民主和自由。没有广泛的财富,就没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当然还有教育。这是所有“成功”国家给我们提供的先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