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长城?(下)
03
巅峰
公元13世纪
蒙古在草原上兴起
首领铁木真统一各部
并吸收中原帝国的集权优势
建立起一个史无前例的游牧帝国
整片草原上的游牧部众
都被划归为95个千户
千户之下为百户、百户之下为十户
匈奴时代松散的部落联盟
升级为军政合一的强大组织
(内蒙古赤峰,草原上的生活景象,图片仅供示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强大到几乎是摧枯拉朽般
攻灭西夏、攻灭金朝、招降吐蕃
攻灭大理、攻灭南宋
中国第一个由游牧族群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元
诞生了
不到一个世纪
在压迫下揭竿而起的朱元璋
发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檄文
随后明军攻占大都
终结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元代疆域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其后
明朝以天子守国门、定都北京
还数次北伐、深入漠北
但蒙古南下的威胁
却仍无法终结
公元1449年
在一系列混乱的决策下
明朝皇帝甚至被蒙古俘虏
大明防御体系亟需一次脱胎换骨的大升级
长城由此迎来
持续近200年的营造巅峰
(请横屏观看,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首先
是材料的升级
之前历代长城多采用夯土和石块堆砌
而明代长城的重要段落
都在夯土和石块之外
另行包砌青砖
大大增强了墙体的坚固耐久度
青砖
由粘性极大的河泥反复摔打
微火慢烘一个月,大火烧制半个月
再用木炭急火炙烤三天三夜才能制成
其外形方正、质地坚硬
每块重约10.5千克
砖上还要刻上工匠姓名
以便查验质量
(上述重量以蓟州镇长城为参考,并非全国统一;下图为明代青砖制作示意,各地制作方法有所不同,本图流程仅供参考,制图@杜睿/星球研究所)
▼
青砖之间
则用石灰与河沙、黄土混合
再掺入糯米汁、羊桃藤汁
调匀后制成白灰,勾满砖缝
以增加粘合度
(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上的青砖,摄影师@杨东)
▼
因此
当你看到照片中这样的长城
就是明代长城无疑了
(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摄影师@杨东)
▼
其次
是防御设施的升级
明长城的很多段落不再只是一堵墙
墙体顶部宽敞
宽达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士兵能够在其上驻扎作战
成为一条条绵亘边境的线性作战平台
(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摄影师@杨东)
▼
在部分长城面向敌人的一侧
设置尖形垛口
既能拓宽城上守军的视野
又提高了敌人攀爬长城的难度
垛口还可以配备佛郎机
这是一种从葡萄牙引进的火炮
射速可高达7秒每发
足以重创城下敌兵
(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的尖形垛口,制图@大雄/星球研究所,摄影师@杨东)
▼
有一定坡度的地段
士兵容易暴露在敌兵的攻击中
于是增设障墙
从侧面保护士兵
(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的障墙,摄影师@揣连海)
▼
最具标志性的创新当属
空心敌台
敌台是一种横跨于边墙之上的高台
之前通常为实心
在明代名将戚继光的主持下
大量空心敌台出现
在中空的敌台里
囤放着着守军的粮草和兵器
极大改善了驻防士兵的条件
其外墙还开设有箭窗
根据最多一面的箭窗数量
而被称为“三眼楼”、“五眼楼”
(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近处是三眼楼,远处左侧是五眼楼,摄影师@吴强)
▼
甚至有“九眼楼”
周长可达80米
至今残高仍有7.8米
(北京延庆,九眼楼,摄影师@轻烟)
▼
敌台上方的台顶还可瞭望
也可以从更高处攻击敌人
台顶中央一般还设置一个小房子
被称为“楼橹”
为士兵遮风避雨
整个空心敌台
功能丰富、作用强大
堪称长城上的小型城堡
(明代长城空心敌台示意,制图@大雄&杜睿/星球研究所)
▼
在上千座空心敌台中
有一座身后甚至设有一幢指挥所
因相传曾是戚继光的驻地
故而得名“将军楼”
(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的“将军楼”,制图@大雄/星球研究所,摄影师@杨东)
▼
一座屹立于海拔近千米的山巅
眺望着它守护了五百年的北京
因此唤作“望京楼”
(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的“望京楼”,制图@大雄/星球研究所,摄影师@杨东)
▼
坚实的青砖墙体
巧妙的垛口、障墙
以及城堡般的空心敌台
共同组成一个强大的局部防御系统
可以大量杀伤来犯之敌
(请横屏观看,明代长城战争场景示意,制图@大雄&杜睿/星球研究所)
▼
其中
位于河北承德的金山岭长城
总长10.5千米,却有67座敌台
平均每150余米就有一座
是敌台分布最为密集的一段长城
(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摄影师@爬长城的toby)
▼
坐落于北京密云的司马台长城
其中东段从海拔295米跃升至986米
沿线落差直逼700米
雄踞于崇山峻岭之上
(请横屏观看,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摄影师@轻烟)
▼
蜿蜒于北京怀柔的箭扣长城
多段墙体直上直下
宛如满弓扣箭
(北京怀柔,箭扣长城,摄影师@爬长城的toby)
▼
绵延于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长城
其中一段犹如龙首探入渤海
故称“老龙头”
(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摄影师@焦潇翔)
▼
材料和设施的升级之外
还有第三个升级
即在重要的地段采用多道长城
山西
护卫着北京的侧翼安全
一道长城还不够
原先山西北界的长城被作为外长城
沿着太行山又修了一道内长城
再在内外长城之间又修了一道二道长城
三道长城在山西北部构成了一个三角纵深
从而留出了广阔的缓冲地带
让胆敢突入外长城的敌骑
进入重重包围
(明代内、外长城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这里分布着大量关隘
其中内长城设有“内三关”
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二道长城设有“外三关”
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山西忻州,雁门关,制图@大雄/星球研究所,摄影师@董宏伟)
▼
在这一地带
明代几乎历朝都有所增修
甚至在个别重要防区
烽燧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
极为密集,堪称奇观
(山西大同,镇川口长城,摄影师@董卓平)
▼
而最重要的则是第四个升级
即九边防御体系
这是一套几乎覆盖大明北境全线的军事指挥系统
横向上
明长城从西到东
被划分为9个重镇分段防守
简称“九边”
(明代长城分布及“九边”示意,图中“瓦剌”和“鞑靼”是蒙古的部落名称,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纵向上
每个重镇又被划分为五层
层层设置军事城堡
加大防御纵深
最高一级为镇城
其下设置3到8个路城
路城之下再设置若干卫城
卫城之下设置若干所城
最低一级则是堡城
共同组成一个协调严密的军事城堡系统
(请横屏观看,明代长城城堡防御体系示意,其中各级城堡驻兵规模仅供参考,制图@大雄/星球研究所)
▼
其中
最大的镇城是宣府镇
镇城周长达14104米
驻兵最多时高达15万人
(河北张家口,宣化镇朔楼,这也是宣化古城的鼓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等级最低的军堡也毫不逊色
譬如山西忻州的老牛湾堡
控扼黄河,遥望蒙疆
(山西忻州,老牛湾堡,摄影师@杨东)
▼
甚至还有军堡建在云冈石窟之上
气势雄浑,立于佛国之巅
(山西大同,云冈堡,摄影师@爬长城的toby)
▼
来自五湖四海的百万兵马
驻扎在这700多座城堡中
平时屯田耕作
战时浴血杀敌
构成明长城中最生动、最鲜活的部分
公元1555年
蒙古人突破长城防线
位于山西忻州的老营堡奋起抵抗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
守军誓死不退,700人全部战死
(山西忻州,老营堡,摄影师@黄雪峰)
▼
公元1557年
位于晋北的右卫城被重重包围
足足有半年之久
全城军民拆屋取暖,以马为食
无一人投降
(山西朔州,右卫城,摄影师@黄雪峰)
▼
然而
已经登峰造极的长城防御体系
真的就能固若金汤了吗?
公元1629年
后金的皇太极率军突入喜峰口
逼得北京城门紧闭,不敢有丝毫妄动
之后又接连四次攻入长城
劫掠京师周边,掠夺人口达百万
1644年
山海关的明军守将
开城迎接清军入关
又一个王朝终结了
(河北秦皇岛,山海关,摄影师@揣连海)
▼
究其原因
登峰造极的长城
也只能是中原王朝防御体系中的一环
甚至不是决定性的一环
在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和官僚体系面前
再精妙的防御体系也无力回天
但更重要的问题是
农耕与游牧的冲突
会走向何方?
长城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04
融合
答案
或许在之前就已经出现
公元1570年11月8日
在大同附近的云石堡内
守将苑宗儒如坐针毡
此时的城堡外面
是蒙古大军和9名明军俘虏
而释放蒙古俘虏的圣旨却迟迟未至
蒙古军队怀疑明朝缺乏诚意,一度躁动
千钧一发之际
苑宗儒带着12岁的儿子自愿充当人质
蒙古军颇受触动,鸣金收兵
8天后圣旨传来,双方成功议和
开启了蒙古与明朝之间
长达数十年的和平贸易
史称“隆庆和议”
(山西大同,得胜堡,上文场景发生于大同境内的云石堡,但隆庆和议发生于得胜堡,摄影师@王璐)
▼
长城拒绝被征服
却没有拒绝交流
戒备森严的冷酷军堡
蜕变为和平贸易的烟火集市
牧民用草原上的牛羊与马匹
交换农民手中的布匹和茶叶
(明·穆文熙《张家口》)
▼
“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
(河北张家口,蔚县西大坪堡,摄影师@杨东)
▼
围绕长城的贸易
正是中原与草原融合的前奏
而之后的破局者则来自清朝
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宗教手段
清朝统治者与蒙古王公的关系日趋紧密
冲突烟消云散
长城
从“外边疆”变为“内边疆”
成为统治者进行内部封禁的工具
两千年边塞史诗,终于画上了终止符
而清朝也在这个基础上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统
同时将汉、满、蒙、回、藏纳入麾下
并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这里是乾隆六十大寿之时为接待前来祝寿的蒙古王公所建造的藏传佛教寺庙;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汉、满、蒙、回、藏各地域的统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之后的长城
更多见证了长城内外的融合
1689年9月7日
中俄《尼布楚条约》议定茶叶贸易
一条穿越张家口的“万里茶道”自此形成
这座明代的长城军堡
一跃成为清代中期的金融中心之一
(请横屏观看,河北张家口,大境门,摄影师@周璐巍)
▼
1902年
清廷解除开垦草原的禁令
默许晋陕百姓走出长城杀虎口
开拓新的家园
“走西口”由此得名
兵戈相见上千年的农牧界限
从此消遁于无形
(山西朔州,杀虎口,这里是晚清山西移民出关北上的必经之地,摄影师@杨东)
▼
但长城的使命
却远未结束
1933年3月12日傍晚
残阳如血
在古北口的一座山头上
7位中国士兵抵挡着2000余名日军的进攻
在毙杀160余名日本士兵后
最终在重炮轰击中全体阵亡
(河北唐山,喜峰口长城,这里是1933年长城抗战的发生地之一,摄影师@爬长城的toby)
▼
那个春天
共有20余万中华儿女
赶赴长城沿线抵抗日本侵略
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
包括汉族、蒙古族、满族、
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在内
各民族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前所未有的高涨
古北口七勇士
就是中华儿女群像中的一段缩影
1935年
长城抗战电影《风云儿女》上映
它的片尾曲激励着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首《义勇军进行曲》
最终被选为新中国的国歌
长城
历经两千年战与和
塑造四万里家与国
也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1938年,河北保定,八路军杨成武支队在涞源县浮图峪村附近的长城战斗,制图@大雄/星球研究所,摄影师@沙飞)
▼
它象征着
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
那是在令人绝望的境地
为了血脉相连的家人同胞
硬是开辟出一条希望的前路
(北京怀柔,箭扣长城,摄影师@爬长城的toby)
▼
它象征着
中华民族重整山河的强大创造力
那是亿万万个肩膀挑起亿万万筐砖石
在这旷野千峰之间
筑起一道奇迹
在峥峥群山面前
人类是如此渺小
但总有些人类造物
坚定地诉说着人类的壮志与雄心
(北京怀柔,响水湖长城,摄影师@杨东)
▼
鲁迅先生曾言
(1934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长城内外
就汇聚着这群被视为“中国脊梁”的人们
从碰撞到融合
最终碰出了一个中华
(1937年·潘孑农《长城谣》)
▼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北京怀柔,箭扣长城眺望着远方的北京城,摄影师@韦悦忠)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巩择楷
编辑:所长
图片:张钊海
设计:大雄&杜睿
地图:陈志浩
审校:野庐&李楚阳&吴昕恬
封面摄影师:揣连海&吴强&杨东
审核专家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韩茂莉教授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马巍讲师
【参考文献】
[1]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长城画传[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3] 陈海燕等. 中国长城志[M]. 南京: 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 2016.
[4] 张跃. 长城:中国的故事[Z]. 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 2015.
[5] Carlo Massarella. Unearthed Season I [Z]. Washington: Discovery Channel, 2016.
[6] 吕行. 长城的另一面:晋北军堡群[J]. 中国国家地理, 2017(682):42-71.
[7] 李严等. 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8] 曹象明.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以山西省为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9] 黄永美. 西汉长城若干问题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 2013.
[10] 帝都绘工作室. 长城绘[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11] 刘永华.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12] 董进. 大明衣冠图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3] 宋高安. 金山岭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及其体验性景观设计[D]. 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2.
[14] 贾忆宝. 明清山西民间长城信仰与长城记忆[J]. 史志学刊, 2018 (20) 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