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能在智能時代實現彎道超車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
在科技面前不进则退,香港当年可以“八达通”输出,现在就可以努力「新型工业服务中心」输出。
當前在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方面,中美角力十分激烈,以色列、日本等地在一些細分領域逐步建立起相對優勢,印度、歐洲在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香港在這些新興產業領域的表現並不突出。
回想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曾創造了現代化發展的奇蹟,湧現出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企業。
然而,最近聽一位朋友分享他收購香港一家傳統企業的經歷,卻很是令人苦惱。
因為這家企業雖然名氣很大,但設備已經相當陳舊,特別是在利用數字信息化的方式進行管理方面實在是差強人意。
這完全反映出香港近三、四十年來,在新興技術領域的不進則退。
八達通是港企科技出海的代表
香港的「八達通」曾在本世紀初開世界之先河,實現「一卡在手,四通八達」。
翻查資料,早在1994年,香港五大公共交通運輸機構,便共同成立了聯俊達有限公司,也就是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的前身,負責技術的開發及應用推廣。
涉及的主要技術包括結算系統、內置芯片和無線電技術,連接不同的票務或收費處理器系統。
八達通卡於1997年秋天面世後,不僅陸續用在香港各類收費系統,更同時應用於大廈門禁、康樂設施和學校的運作之中。
經過數十年的深耕,八達通這套支付系統已經被證明,在香港這座750萬人的城市是行之有效的,也曾是香港在智慧城市相關領域的驕傲。
八達通除本地營運外,亦早於2003年已邁向國際,於中東阿聯酋建立綜合收費系統,把香港的成功經驗帶到當地,並持續為當地負責系統運作的工程師提供培訓,以及在香港進行遙距支援。
從設備研發和製造商轉型成為該領域的專業顧問,也就是俗稱的「解決方案供應商」,這樣的轉變進一步提升了產業的附加值。
當下香港智能想要出海並引領世界前沿,繼續依賴八達通顯然是不夠了。
畢竟雲閃付等手段的普及,世界越來越多地方的居民都把目光投向了「掃碼」、「QR code」。這些移動支付手段與手機、社交媒體緊密結合,又與商業銀行互相綁定,徹底實現了無卡閃付。
這也體現了當今世界的競爭是誰能掌握更先進的技術,以及創造更新的模式。
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工業服務中心」
對於一個行業、一間企業來講,技術怎樣才算先進?模式怎樣才算創新?近年來很火的「燈塔工廠」的概念可以拿來參考。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由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合作在全球發起評選。
通過採用這個標準體系,現在在中國大地上站立著世界上「最聰明」的電子製造企業富士康、「最聰明」的鋼鐵廠寶鋼、「最聰明」的裝備製造廠三一重工,等等。
它們在引領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中體現出了前瞻性的戰略規劃和實施能力。
其實抽象些來講,香港整個城市也是一個超大型的工廠,她有管理系統、運輸系統、有能源部門、生產部門、有市場辦公室等。香港城市智慧化轉型的目標和「燈塔工廠」的概念是相通的。
可以用這一系列概念和體系,探討香港城市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如何打造「最聰明的城市」。
這個過程中帶來的技術標準的引領和國際市場的開拓,進一步有助於香港建成面向未來的「新型工業服務中心」,為世界城市運行方方面面,提供有關智能化轉型的各種創新服務。
香港本地大企業以及不少法定機構都在思考如何開拓更大的市場,例如地鐵集運(MTR)、機場管理(機管局)、城市電網(中電港燈)等等。
相信這樣的提議會得到業界的積極響應。
因此,香港一方面可以依託大學,在技術研發上久久為功;
另一方面,可以在「新型工業服務」上下功夫:一是加快智能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開發,二是創新商品和服務的提供模式,通過發揮自身服務業傳統優勢,面向世界所有需要智能化轉型的企業提供生產性服務。
香港在新興技術研發和應用開發方面已經落後於世界很多地方,政府及業界一定要儘快投放資源,搶先一步樹立並推廣「新型工業服務」的香港標準,創造香港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