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务》:为什么美国需要一个盟国规模的新战略来抵消北京的持久优势
1. 两个作者都是拜登政府的人,坎贝尔是主管印太事务的副国务卿,多西是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中国和台湾事务的副高级主任。这个文章建议的策略,个人认为从战略与战术上,明显比特朗普的胡来要难对付,这也说明拜登的拉盟友的策略对中国压力较大。
2. 文章指出,美国在低估中国。美国从2022年起,迅速形成了新共识;中国老龄化、发展缓慢、债务沉重,而美国正在崛起,轻松压制,GDP优势扩大,永远领先。文章指出,这是错觉,在科学技术、专利、产业、制造业、军事等多个领域,中国都领先美国。美国舆论不知道、不愿意相信,作者指出来了,很不容易。
3. 作者认为,按苏联时“规模即品质”的观点,中国相比美国有“规模优势”,20倍水泥、13倍钢铁、3倍汽车、2倍电力,创新能力也很强。这个文章对中国实力基本有正确评估了,这在以前的美国文宣中是看不到的。
4. 文章甚至认为,中国老龄化并没有说的那么严重,2010-2020年生育率改善了,15岁以下人口占比增加,到2050年前都会比日本好。而债务问题,文章也指出中国指标和许多发达国家差不多,不能只强调中国所有债加一起多。这个文章对中国竞争力正视了,算是摸对了情况。
5. 因此,文章指出美国单独已经没法和中国竞争了,需要拉盟友。如果加上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新西兰、欧盟,那美国优势就真的很大了,之前中国的优势都大幅缩水了。文章最重要结论是:释放这个联盟的潜力是本世纪美国治国方略的中心任务,这不能简单地通过传统的联盟策略来实现,需要深化联盟。
6. 作者建议,让日韩帮美国造船、修船,欧洲劳动力帮美国搞制造,多和盟友合作,利用韩国的武器能力、法国的核能力、瑞典的导弹能力。建立联合部队,在区域指定“副警长”,澳大利亚管大洋洲,印度管南亚,越南管东南亚,尼日利亚管非洲。在贸易上,建立一个盟友市场,排除中国,不靠容易绕的关税,靠监管机制。
7. 这些招数,是拜登路线,但更为深入了。现在特朗普不懂这个,搞“美国优先”。如果美国能放下身段,出让利益,拉拢盟友,确实要难对付得多。不过拉盟友没这么容易,拜登干了几年,让别人为美国办事对抗中国,不简单的。各家都有自己的算盘,并不是有个主意就凑成一伙干大事了。中国与别国发展正常的双赢经贸关系,美国来破坏,要操作。
8. 最根本的,中国是自己发展,并不是组一个阵营要消灭美国霸权。中国自己发展,大的困难都克服了,没法阻止了,美国拉盟友也阻止不了。至于美国霸权,不是中国来挑战,要看美国自己怎么做。如果美国和盟友关系很好,各国都听话买美国国债,市场开放,好公司好技术都听话转移到美国去,那美国确实可以在盟友里继续当霸主。如果美国这么有道德感召力,盟友都有信心,那我们也没意见,各国是自由的,不需要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