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行统购统销后很长一段时间,“剪刀差”实际是扩大的,无论是否是主观意志
【本文由“guan_16076065381947”推荐,来自《所谓建国后用剪刀差来补贴工业是西方认知战的一部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张元生
- 辉常先生:我们先要弄清一个核心问题,即:分歧是在扩大工业品与农产品不平等交换的“剪刀差”,是积累工业化原始资金上?还是在您所说的“没有剪刀差就没有必要搞统购统销”的问题上?我多遍看了您的回复,似乎您有点混淆不清。
一,所谓“剪刀差”,是指剪刀张开形状的工业品和农产品两大类不等价交换情况的简称,差距赿大,剪刀口张开赿大;差距变小,剪口刀缩小。这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就存在的。所以天天无双先生说是西方传来的认知,我认为,他是正确的。
先生认为新中国也是压低农产品价格,来提供工业发展“大量的原始资本”,即扩大剪刀差,不然就没有必要搞“统购统销”(而且复盖132种)。我没理解错吧?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剪刀差是工农产品(不是工农业,产业是无法交换的)的交换价格不符合其价值;而统购统销是商品交换的方式,虽然它与商品交换的价值有宻切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的。不是计划定价的市场贸易的交换方式,也是经常发生商品不等价的,尤其是在垄断资本经营或商品奇缺、有投机商屯积贱買贵卖的情况下。您问问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清楚,旧社会便常有粮食丰收却“谷贱伤农”的现象。
因此,您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占不住的!
二,我们党的领导人从来都是主张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交换剪刀差的,没有主张用损害农民利益扩大剪刀差的。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讲得十分明确,並一再叮嘱要小心,不要犯苏联的错误。您说,官方不讲,不等于没有“剪刀差”。对!剪刀差始终存在,现在也还有。商品的价值归根到底是由劳动者的效率决定的。从事工业和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其劳动的自然环境、生产工具、交通运输等等条件截然不同,劳动效率的差距很大,所以工农业产品的价值相差很大,遇到自然灾害,农产品付出的劳动多、收获少是常見的。这也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形成的根源。但这不是能一时就可以消除的。陈云是我党领导人中最讲实事求是、最冷静理性的。您寻章摘问把他的话嫁接,来证明您的观点。我又重读了一遍陈云选编,认为您理解错了。比如,他说的缩小“剪刀差”、增加工人工资等三条,要量力而行,没有积累,就办不了工业了。这话是说不能冒进,不是说要扩大剪刀差。又比如说,搞建设,要按比例,要把农业包括进去。就更不您讲的意识了。他在1954年主持我国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几点说明”(《陈云选编》231-237页)中,首先就提出“按比例发展问题”。他提出五大比例,摆在第一位的是“农业与工业的比例”,这是打破苏联框框的首创,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是按农、轻、重的秩序安排,与剪刀差毫无关连。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第一次人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讲到农业问题,说了两段话:“1952年粮食和棉花的产量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预计今年的粮食产量可以等于1949年的1.5倍,棉花产量可以等于1949年的2.8倍。”“财政收入的来源也有了很大改变。从1950年到1954年,农民缴纳税款所占的比重从29.6%,降低到13.4%,而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和合作社所缴纳的税款和利润所占的比重却从34.1%增加到66.1%”。
”
首先,老先生很认真,作为晚辈的我表示敬佩。我的论点是基于陈云同志的著作。为什么选陈云同志,当然是因为他作为党的元老,国家领导人,长期具体负责我国经济事务,没有人比他更权威更清楚了解我国尤其是改开前的经济事务。我们探讨的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也集中在改革开放前。
然后,在实行统购统销后很长一段时间,“剪刀差”实际是扩大的,无论是否是主观意志。但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建设规模扩大,工业反哺农业,剪刀差开始逐渐减小。剪刀差是为工业化提供原始资金。
至于“没有剪刀差就没有必要搞统购统销”,我的意思是正因为存在剪刀差这一客观事实,而为了使这一剪刀差能长期稳定给工业化提供积累(即通过统购定价避免价格波动使国家能长期稳定的获得农业积累用于工业建设),所以推行统购统销。
再来分项回答您的问题:
一、“剪刀差”只不过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而已,反映的是市场规律客观现实存在,如果高兴,大可以换成别的可以描述此类现象的词比如“马扎”“发夹”。和是否西方传来没关系,本来很多概念名词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叫什么名词概念都没关系。而且从您的表述来看,也承认了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
统购统销和剪刀差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我引用陈云同志的论述的原因。或许国家主观上无意要扩大剪刀差,但客观上却是扩大了。
老先生要承认一个事实,我国粮食长期是供不应求的(这一点改开前甚至改开后一段时间都从未变过,所以丰收带来谷贱伤农至少在这一段时期难以成立),粮食增长速度能勉强跟上人口增速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么按自由市场规则,供不应求,价格应该上涨,至少要合理上涨一定幅度,但实际上国家是按低于这个价收购的,而且是大量强制收购(这是重点,统购统销早期尤其如此,比如我提到的1958年最高40%总产量,实际上浙江省1954年就达到过36%的惊人数字。),再就是工业品售价,实际上限于工业规模和技术,以及出于扩大工业再投入资金需要,我国工业品价格是拔高的(这一点不止针对农民,全国都一样,但农民实际付出代价更高)。这就是客观上带来了剪刀差扩大,即便未必是主观刻意为之。但这个剪刀差随着我国工业规模扩大,技术进步,工业投入资金来源扩大,之后又逐步缩小也是应该承认的事实。
本文作者错就错在拿我们的粮价和同期国际市场粮价比,首先就是这个固定汇率是否合实际?既然国际粮价便宜,为何不进口来压制国内粮价,因为行不通,没有外汇!外汇很宝贵。就像今天伊朗,官方汇率和地下实际汇率差值之大可不是一倍两倍。要知道我国改开后,可是主动对货币进行大贬值的(1979年1美元换1.555元,1994年贬为8.619元)。再就是市场,我们不能拿国际市场和封闭的国内市场简单比较,国内的供求是自成一套体系的,遵循的是国内市场供求变化带来的价格变化。
二、党的领导人当然不会说要扩大剪刀差来为工业提供资金,包括陈云同志也没主张扩大(从他关于剪刀差的论述可以看出至少他认为在一段时间里要维持剪刀差,之后再慢慢减少,但要很慎重)。但老先生您要知道,主观意志未必能合乎客观现实,如果一切都如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坚持八大精神,就不会有后面大跃进浮夸风,乃至十年动荡。上面的意志很好下面执行却未必这种事不需要我多说。再说一个简单例子,我们一直强调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实际呢?可能好一点,有的地方先污后治,有的地方边污边治。
再就是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工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国民经济统计表上的严重失真。因为农民交的农业税是粮食,粮价压低,粮食换算成货币后当然就低了。再就是农业积累投入了工业生产中,那么后面的工业产值却只算在工业头上是否合理?在我读大学时,我的教授引用一份文
献说,毛主席质问统计部门为何2亿农民只贡献了20%国民收入,而1000万工交却贡献了80%。即1个工交抵80个农民的离谱结论。有人质疑这话真实性,但在1956年,全国人大上,李先念汇报1955年财政收入272亿,农业税是30亿,占比是11.23%,按当时工农业人口换算,可以得出相似结果。
另外陈云同志道出的事实:农业实际占据国民经济的90%,如果真按照统计表上税收贡献数字,那么这里面是严重冲突的。
三、老先生承认了剪刀差客观存在我很欣慰,这比完全否认要好的多。如我前述,政策主观上未必要扩大剪刀差,但客观上一段时间内剪刀差是扩大的,之后随着工业规模扩大,技术进步,尤其是改开后资金技术来源扩大,剪刀差是缩小的,拿1977年和1952年比,时间跨度太大,忽视了中间的波折。再就是统计表数字因为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实际价值而失真(这里还涉及比价剪刀差和比值剪刀差概念,老先生如果感兴趣可以另行研究)。上海即便不考虑统计数据失真与否,作为我国工业基地,天然有优势,不能完全反映全国总体情况。
最后,我强调农业对工业贡献,剪刀差对工业贡献,或者说农业农民对国家贡献,不是要否定国家对农业的照顾,也不是要给农民争功,或者说否定工业对国家的贡献。恰恰相反,工农业是相辅相成的,农业早年哺育了工业茁壮成长,逐渐成长的工业又反哺了农业的进步。我们今天的农业不再是单纯的农业,而是蕴含科技的农业,这都有赖于工业的进步。
然而不知何时国内互联网掀起了贬低农业,否定农业当初巨大贡献(更有甚者把当年农业的贡献放到今天进行绝对比价来证明农业确实贡献甚微,然而却不知道落魄时的100块和富了后的100块是完全不能比的),嫉妒国家对农业农民的一些回报性补贴,污蔑农业农民是霸占蹭用国家资源的包袱等一系列歪风邪气,这种忘本言行任由其发展,将严重伤害农民形象,让后代们当真以为农民成了国家一无是处的包袱,让农民流血流汗还流泪。要知道许多农民可不像老先生这样长寿,很多人都没享受到国家繁荣昌盛带来的回馈。那些已经逝去的为国家贡献了一辈子的农民已经不能给自辩解了,再等到还活着的老一辈农民再离去就更没有人为此发声了。任由宵小甚嚣尘上是对老一辈为国家忍饥挨饿贡献一生的农民,尤其是未享受到国家富强繁荣的农民的亵渎。这不能容忍,必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老先生高寿88了,也为我国农村事业做出过贡献,对此我诚表敬意,希望老先生身体健康,多多保重,长命过百,更多见证祖国的繁荣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