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碑》破译思路与初步结论
全文提要:
1,《禹碑》刻录的就是古本或汉代古文本《洪范》,现今《尚书》中的《洪范九畴》篇则是对前本《洪范》的演绎。
两者之间,类似于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集所组成的《先天八卦图》,与《周易》文本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2,现今存世的《禹碑》石刻铭符与《洪范九畴》古文本,都经由王莽刘歆等人之手伪造或改造过。其缘由,很可能与王莽篡汉时期一些事件有较大关联。
《禹碑》作为字符集,可以被视为原始时代的字典。如果确是上古之物,可视为中华文明字典之祖。
3,《洪范九畴》各畴的关键字眼,分别对应《禹碑》各列符号,但并不严格要求一一对应。
如《禹碑》左起笫1列5个符号,分别是《洪范九畴》第一畴"洪范五行"文段中的关键字眼"金木水火土"五字,碑铭符号、文本字形都呈左右对称架构。
《禹碑》左起第3列的九个符号,分别对应《洪范九畴》'五事、八政′两畴中的"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九个关键字。
77字符全部对应《洪范九畴》各畴中关键句眼字眼,可分为两大部分。
其中除第五畴外其余各畴最关键字为:
金木水火土 貌视言听思 食货祭司空徒宾师 岁月日星辰历数 正直刚柔 吉凶 风雨霁 寿富康宁好 短疾忧贫恶弱
以上四十五字,为古本《洪范》所载,它们与《洛书》图形布局相对应,形成的极就是金册玉牒铭符集。
《禹碑》在金册玉牒基础上,《洪范九畴》在古本《洪范》基础上,又增列三十二字、符(此三十二字为初步结论,不作定论)。
天子王民父母攸折
卜筮占悔贞考终命
德平强高克燮友敬
农协建义明念向威
4,《禹碑》作为可能的华夏字典之祖,与第一部汉字字典《说文解字》有若干联系。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是东汉通儒贾逵得意弟子。贾逵则是刘歆得意门生贾徽之子。贾徽还是长沙相贾谊后代。贾徽对汉字体构造六书之说的形成发展有重大作用、精通西汉时的今文古文《尚书》文本。
字典之祖《禹碑》,如非上古之物,伪造它的第一经手人,很可能就是这位"弟子服其劳"的贾徽先生。
从师门传承上来说,《说文解字》这本字典,由来有自。
5,岣嵝峰《禹碑》自现世以来,它与《洪范》文本之间的关系,历来的研究者肯定都会注意到、思考过,但为何两千年来大家们却纷纷如大禹一般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因此至今也无人能清楚解读?
古代交通不便,识字人口少,研究型学者更少,这碑刻又本来就末被广传。没有破译也不足为奇。
近代以来,研究者已多起来了,为何仍是号称天书?
说到底,六七百年前的大才子杨慎可能要负极大责任。他才气名声足镇千古,一曲《临江仙》,悍然压制文坛几百年。在他辛苦编附的精美文字文章前,敢于跳出圈去另寻思路的,都得压上自己的才智、胆色、名声掂量掂量。
后世研究者,所误皆在强求文章畅通上。他们大都陷入杨慎拼凑八股文章的怪圈,没有考虑过碑上铭符集合根本就不是文章的最大可能性。77个古文字组成文章,个个不重复雷同,这种古文,史上根本就没有!杨慎凑出仿《尚书》体八股文之前,从无第二例。
一旦从杨慎的天书牢笼思想篱笆中跳出来,破解这天书,今天的近二亿大学文化人几乎人人都可以,随时可能办到。
6,当然,千余年以来、两千余年来,古人为何无人将碑铭与《洪范》文本认真对应,从而解读出来?其中原因也可能比较复杂。
一种情况,一千几百年来,因为蝌蚪文确实难以辩认;而碑刻与文本各自面世的时间地点,客观上就有、或有人为故意制造的相距数百千年、千万里时空差异。千年来人们思路受困绕,真地已经无人知道两者的特殊联系。
第二种情况,不少古人已经意识到了猜到了这种联系,但他们却不敢再研究下去。他们知道那是个巨坑、灾难!
其性质,相当于发现手稿选集是某秘书某野心阴谋家某布哈林所伪造,教科书全得改写!四书五经十三经千年科举,考的全是伪造先祖圣贤语录。
这在古代简直要命。
第三种,千百年来,还有些不知情或已知情的古人,如杨慎式的,或无意或有心误导诱导。杨慎作为科举受益人代表人物,(虽然历史上他政斗失败失意,但他科场功名文名犹盛。)也是有可能为故意误导后人而去玩文字游戏以转移注意力,掩盖真相。
初步结论:
左起第1列:金木水火土
左起第2列:平直正强克高德燮友
左起第3列: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
左起第4列:空宾徒师岁月星辰历
左起第5列:数日天子民王父母風
左起第6列:敬农皇义协建念向
左起第7列:威攸岡柔霁雨凶卜筮
左起第8列:悔贞吉富康寿好寧考
左起第9列:终命折短疾忧贫恶弱
一、读《禹碑铭》有感
禹碑自当铭《洪范》,
蝌蚪佶屈赛殷盘。
临江仙杨迷瞎马,
天街神郭误生番。
强牵怪字两眼泪,
附会僻文一口痰。
虚耗精神枉费力,
祖典原本不为难。
二、考《禹碑铭 》
(疑为刘歆贾徽伪作)
华夏字典祖禹碑,
蝌蚪舞跃文思飞。
贾生才气刘公意,
浩荡无伦竟何为?
三、解《禹碑铭》有感
(杨慎、郭沫若误导后人)
一遇杨慎误终身,
千载岂独郭盲人!
禹碑自当铭洪范,
蝌蚪天书枉费神。
说简单,就这么简单。
正文:
南岳衡山岣嵝峰《神禹碑》的解读思路与初步结论
一,《神禹碑》是谁制作的?
《神禹碑》又被称作《岣嵝碑》,由一堆古怪别扭符号拼凑而成,刻在南岳衡山岣嵝峰大石头上,其具体来历并无官方史料确证。
岣嵝两字,东汉早期许慎著汉字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尚未收见此字。到汉未三国曹魏时,张揖著《广雅》(《博雅》)时,才首次提到"衡州南岳有岣嵝峰",并写到"上有神禹碑"。(按:此记录实转自《康熙字典》,而衡州至隋朝始有此地名,且汉代南岳为安徽潜山天柱山。此条疑为隋代避讳改`广’为`博',后人传抄转录时误写或补入)
晋代,衡阳人曾任长沙相的罗含,在《湘中记》里写有"岣嵝峰有黄帝赐大禹玉牒","上有神禹碑″。唐代韩愈有诗文"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记载了确实有蝌蚪奇文的石碑。这些都是较早的明确史料。
现在,国内如长沙岳麓山、武汉汉阳长江汉水合流处等不少地方,国外如韩国各地也多有摹印拓刻,都托名是大禹鼓捣出来的古物。
四千年前大禹时代就有这样的石刻?
全国范围内从三皇五帝到殷商之前,在甲骨文之前,并没有一件这种近似文字乃至文章的符号类金石刻录物品。作为孤例,说它是大禹时的造物,当然不太可信,甚至概率无限趋零。
它是谁制造的呢?
在南岳衡山这样有数的地理名山上,用众多古怪符号摩崖刻在大石头上。在殷商周代之后魏晋之前,其工程量不小,影响也不会小,不太可能是民间人士作品。如果是道教人士所为,这样算是道门盛事,应该会留有史料方志道观典藏记录。如果是各王朝中央官方所为,同样多半会有相关史料记录。但偏偏没有这两种最具可能性的记录。
那么,会是谁制作的呢?
有几个人选,但最有嫌疑的,恐怕要数王莽与刘歆这两人。
在南岳衡山做这种摩崖刻石的事,非帝王参与,一般人还真不敢去做。但是,无论哪位帝王参与了这事,为何却没留相关史料记录?
推测起来,原因无非是制作时并非正常情况,制作它的目的有非同寻常之处。多半与当时那位帝王得国不正,需要搞阴谋伪造神迹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