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情系列(94)——怀念史家胡同小学那三年的学习经历(1)

   我是1959年9月进入史家胡同小学的。

   1958年底,父亲贺德全从空军长沙空9师参谋长位置上被总参二部下令调到张家口外语军事学院学习。3年学习毕业后出国担任武官。于是我们全家从空军长沙基地搬到北京居住。1959年元旦是在长沙进京的火车上渡过的。

    到今后,父亲直接去张家口外语军事学院报到。母亲和几个孩子被安排在锣鼓巷总参3部招待所。天气转暖后,全家搬到史家胡同11号。当时该处是总参的房产。“文革”中移交给地方。旁边9号院住的是开国少将袁也烈海军付参谋长。

   1959年夏天,史家胡同小学招新生。因为我是10月26日出生的,超过了9月1日,所以学校不收,让我第二年再上学。父亲着急了,正好学院放暑假,便拿着部队开的介绍信,带上户口本,拉着我,亲自跑到学校交涉。好说歹说,终于让学校同意我当年入学了。

   记得上学第一天,我背着妈妈亲手缝制的书包。书包是用旧衣服改的,外面包了一层新的褐色和黄色线条的大格布(绒)。语文(算术)书的包书皮用的是《大众电影》穆桂英挂帅的封面,上面用繁体字写着“賀铁軍”。我学着写,但是一直记不住“贺”字里面那个“贝”,是三横还是两横。后来老师教了我简体字,名字才能够正确书写了。

  刚刚进校,就被高年级的孩子戏称:“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于是心里着急,恨不能马上长大上二年级,也加入挤兑一年级新生的行列。

   我们班是“十年一贯制”试验班。学习进度比普通班快。算术方面,3年级结束时,已经学完普通班4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以此推算,小学6年可以学完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后来听郑万和讲,我们班在4年级时被解散,班上的同学被分配到各普通班。

   得益于三年级时提前学习了四年级算术的缘故,1962年我调到新的学校——育鸿小学后,算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老师的宠儿。及至考入101中后,我的数学成绩也是非常了得,成为班上5人自学小组成员之一。1966年初一毕业时,我已经学完初二的数学。在小学、中学打下的良好数学底子,甚至影响到我的电大学习。1982年第四学期期末数学考试,我以84分的成绩在全北京市3000多名考生中位列第二名。着实给房山电大工作站的同志挣了一回脸。

   在史家胡同小学用的“十年一贯制”的三年级算术课本让育鸿小学的田老师要去后,一直没有还。

500

1960年夏,一年级的我与父亲贺德全合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