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猛禽的秘诀:让观鸟人占领打鸟点

如何与政府合作,是很多民间公益机构面对的大问题。如何沟通?如何建立信任?如何目标一致地采取行动,同时也能保有自主的空间?

美境自然(全称为“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是一家在广西专业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慈善组织)项目经理赵红旭女士,为我们总结了如下“秘笈”:互相了解、角色定位、呈现能力、明确需求、提交成果。这些“秘笈”背后,是一家保护机构为解决问题,不断行动,不断反思和不断应势调整的努力。

500

冠头岭的观鸟人 ©鴞螢

13年间的猛禽保护进程

北海冠头岭在中国大陆的南端,在北海市区的西端,是沿海的小山岭。而冠头岭位于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每年秋季猛禽迁徙的时候,数量可达1万多只。

2014年起,美境自然接手冠头岭猛禽保护工作。数年来记录种类达31种,约占我国日行性猛禽数量的一半。

500

中国猛禽的部分过境节点 ©美境自然

13年前,当我刚来到北海时,了解到本地人管猛禽叫鹰婆,他们认为食用鹰婆能够治疗头风、增强免疫力等。广东、福建的有钱人或者做生意的人也喜欢来北海买猛禽,做成摆件,彰显地位。

广西北海合浦是中国三大私枪制造区之一。2010年,我们遇到过盗猎分子持私枪和警员对峙的情况。猛禽保护的执法人员主要是森林公安,而北海市只有40多名森林公安人员,管辖整个市区以及11个县镇,执法队员常常力不从心。

500

冠头岭及其周边区域,当时的志愿者通过踩点在谷歌地图上标记了32个盗猎点 ©美境自然

500

图中颜色越深代表盗猎情况越严重。 ©美境自然

今天的冠头岭是怎样的状态?

2016年,市面上卖猛禽的现象已经消失(但鸟类贩卖是否转入地下,我们不得而知)。

2018年,城区内架网捕鸟的情况已经非常鲜见了。

2020年,因疫情没有举办观鸟赛,但十月的冠头岭依然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

2021年,猛禽监测员目睹到凤头蜂鹰被击落,但同年盗猎枪声监测数量第一次降至个位数。

2022年秋季,整个猛禽监测季期间,冠头岭盗猎枪声监测结果为零

500

枪声逐年减少 ©美境自然

2010年:志愿者组织主导、

执法单位协助

2010年前后,我刚来到北海,去冠头岭玩听到了“砰砰砰”的声音,类似鞭炮声。当时以为是当地的婚丧嫁娶习俗,放的二踢脚之类的东西。直到开始做猛禽保护工作,我学会了区分鞭炮、盗猎枪声和打靶场枪声,才发现冠头岭上原来是打猛禽的枪声

2016年以前,美境还没有做枪声监测,只进行猛禽种类和数量的监测。因为枪声很多,从四面八方传来,数不过来,也不知道怎么去数。

500

成群的猛禽 ©科科

当时,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等当地的组织,和以本地人为主的志愿者们会组织巡山工作,十几个志愿者打110举报盗猎行为,但执法单位人力有限。而且冠头岭虽然不高,但它不是封闭的森林公园,给抓捕和收集证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下图是早些年间巡山发现的情况。

500

盗猎者留下的痕迹 ©美境自然

志愿者们的另外一项工作是调查“鸟场”——文明路市场。2013年的文明路市场里,卖得最多的猛禽是猫头鹰,约20~30块钱一只,非常便宜,而其他的猛禽要卖给更有钱的人。我们曾经有志愿者是开奔驰去的,到市场后,就会有人过来说:“我们有这些东西,有没有老板你想要的?”

500

2014年发现的被盗猎者击中的灰脸鵟鹰 ©美境自然

2011-2013年:打造影响力

2011-2013年间,当时还是前身FFI(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我们主要做的是打造影响力,包括正在做保护的公益机构的影响力,以及冠头岭猛禽迁飞事件的影响力。

我们把科学监测的数据基础提交给相关单位,并召开广西北部湾北海鸟类保护研讨会,邀请中科院教授阐述冠头岭猛禽保护的重要性,也邀请了各个相关单位参会,但猛禽保护的声量依然很低。这三年期间,我们通过不断向各部门提交科学监测数据,和政府建立关系。

500

召开鸟类保护研讨会 ©美境自然

2013-2016年:建立互信机制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相关单位对公益机构、对志愿者并不信任。于是我们做了三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深入了解政府单位职能。我们找到北海林业局、森林公安局,把相应的情况跟他们汇报的同时,也了解这些单位每年的绩效考核标准是什么?能不能把每年秋季我们做的事情和他们的绩效考核指标结合起来?不断地去了解对方,也让对方通过科学监测数据了解我们这群人在做什么。

500

黑鸢 ©科科

(二)真抓实干找定位。作为环境保护的公益机构,我们希望让政府支持猛禽保护,并且能够从被动变成主动。因此我们对自身的定位是协助者、支持者,思考如何帮助相关政府单位去完成他们的目标,突出他们的业绩,把猛禽保护放入到他们的工作计划当中去。

500

凤头蜂鹰 ©冬青

(三)大量的媒体报道助力。猛禽保护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会去找媒体进行报道,尤其是本地的官媒,北海日报,北海晚报,广西日报等等,不断地、大量地报道,让相关单位尤其是森林公安和林业局知道有一个机构在做这样一件事情。而且猛禽保护这件事情很重要:猛禽是北海的名片,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016-2019年:寻找保护行动空间

2016年到2019年,通过前几年的铺垫、联系以及沟通,我们开始积极寻找保护行动空间并执行保护行动。

从森林公安和林业局、旅游局的工作职能以及工作方向上入手,将当地的政策(比如文明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以及特色乡村打造等相关规划,结合我们的工作基础、在公益圈的累积,打造相应的保护行动空间。

500

2018年的监测人员和观鸟人 ©伯劳

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广西观鸟赛、反盗猎地图、搭建冠头岭猛禽秋季迁徙保护机制。

第一个工作:广西观鸟赛。目的是号召全国各地的观鸟人,在每年十月份猛禽迁飞的季节来到冠头岭,把冠头岭变成“观鸟圣地”。让观鸟人以人多的优势“占领打鸟点”或威慑打鸟人。同时在观鸟赛中,我们会联合多部门如旅游、森林公安以及林业等参与其中,并通过媒体进行报道。

500

2017年广西观鸟赛,志愿者与反盗猎的武警 ©美境自然

第二个工作:升级反盗猎地图。在最开始的2012、2013年,我们在地图上打点,画出了猛禽盗猎重点区域。2017年,我们将更新了盗猎情况的地图向公众公开,并且正式递交给自然资源局和森林公安,通过沟通确立了非常清晰的反盗猎协作方式。

通过这种交流,我们完成了第三个工作:搭建冠头岭猛禽秋季迁徙保护机制。

500

红脚隼 ©宁浩洋

我们会在开始工作之前,和北海市自然资源局、北海市森林公安进行讨论:今年有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我们的监测要做到什么地步?公众宣传活动怎么做?会有哪些人来?我们能做的事情是这些,在他们的工作日志、政策绩效当中,有哪些是可以结合到一起的,是我们可以协助推进的

自然资源局和森林公安、包括旅游局就会告诉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是要打造冠头岭流下村的“网红村”形象,开展30次巡山活动、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月要做公众宣传,有多少篇媒体报道的需求,等等。

500

凤头蜂鹰和灰脸鵟鹰 ©师旭

500

在监测点宣传猛禽保护©顾琛

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再完善当年季度的猛禽保护工作计划,最后再把我们的监测数据以及所有的工作内容向相关单位进行整理和汇报。

2020-2022年:从猛禽救助到

预防盗猎

2020-2022年,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主动预防猛禽盗猎。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社区氛围的营造,二是举办警民座谈会。

“民”主要指猛禽保护的志愿者们,我们的工作人员和警方一起开会讨论:工作人员在秋季猛禽保护工作中能为森林公安做什么?如何协助他们更快抓到盗猎者,或是更快发现线索?森林公安也会指导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提供什么线索是有效的。

500

猛禽监测点 ©极危物种

在社区氛围营造方面,旅游局在2018年就提出了冠头岭山下流下村的网红村改造,再加上北海市文明城市创建,我们结合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把猛禽保护融入到网红村打造当中,包括店铺宣传牌制作、猛禽保护的打卡活动,以及结合当地的一些文化艺术形式去做相应的内容。向当地社区传递猛禽和猛禽保护的重要性,观猛禽的人流会带来消费等信息。

500

鸟类保护知识普及 ©美境自然

以上就是我对13年间猛禽保护进程的总结。我们公益环保机构的工作,如何与政府形成合力,我在这里提出几个关键词:

第一,互相了解,建立信任。在互相了解了之后,我们也要呈现我们的能力。比如组织能力,宣传能力,策划能力,还有科学监测的能力,展现能力可以让相关单位信任你。当建立起信任之后,再提出明确的需求:需要钱、人,还是具体什么样的支持?理解政府单位所面临的难处,以及他们能做的事情,同时也让他们能够理解我们的诉求。

500

美境自然绘制的冠头岭旅游地图 ©美境自然

第二,“九赞一敲”。比如,在所有的媒体报道中充分肯定政府单位所做的工作,私下可以去提醒,比如“森林公安出警能不能比现在更快一点?”

第三个是善于运用第三方关系。比如媒体,邀请媒体进行报道,在报道中提出改进执法工作的诉求,这就是运用第三方关系去推进和政府单位的沟通。

500

©美境自然

最后,非常感谢所有为冠头岭猛禽保护做出贡献的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