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把所有的锅甩到电动自行车的身上
【本文来自《交通拥堵,该限制电动自行车还是汽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截至2023年3月底,广州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为322万辆(媒体估算实际数量超过500万辆),已远超现有道路通行、停放资源承载能力,也对城市以往正常交通秩序和管理等产生了极大冲击,这是自疫情开放以来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现象、新问题不应该用旧有的思路和观点去处理。
二、目前公布方案主要内容就是说广州市早高峰、晚高峰及主干道交通拥堵的原因就是电驴造成的。电动自行车确实占据了一定的因素,但是具体责任的比例是多少。各个主要路段交通拥堵的原因,是不是应该分析早晚高峰交通的客观规律因素,以及考虑机动车350万的保有量因素,广州1800万人口的数量聚集因素,城市道路规划以及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等原因。个人认为不应该把所有的锅甩到电动自行车的身上。甚至有人提出以前没电驴上班下班也可以,这个就是刻舟求剑了。以前也没有手机大家都活得好,但如现在禁止使用手机,估计没人受得了。
三、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方便出行需求,与广州市城区无法满足的拥城区道路之间的矛盾。电动自行车,便宜、方便、占用道路资源和停车资源少,节能环保,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越来越变成很多人离不开的“谋生工具”了,比如快递、外卖、代驾。开车的人、路上的路人、骑电驴的人,都是互相看不顺眼,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要实现多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本来就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无法一碗水端平。交通道路就是一个蛋糕,蛋糕已经固定大小,你多分一点,别人就会受到影响,觉得不公平。解决矛盾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但是要保证相对公平、公正、公义,要考虑底层老百姓特别是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和代驾小哥的出行需求和利益。
四、从赞成限行的观点分析,网上很多人觉得电动自行车的无视交通规则、闯红灯、占用机动车道、逆行、不戴头盔等,是要限行的原因,限行就广州交通不拥堵了,就万事大吉了。从反对限行的观点分析:电动自行车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日常交通出行;电驴保障了外卖、快递等底层民生;电驴是穷人的专车,不应该限制穷人的权利和侵犯穷人的利益;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外地机动车导致的,应该限制外地机动车进入广州等。个人觉得正反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最主要是针对施策,而不是简单一刀切、一禁了之、一限了之。
五、广州市电动自行车开放上牌,促进了电动自行车的爆发式增长,广州交通部门的政策规划的一致性、连续性和预测性有待提高。如果开放牌照的前期,是否预见到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现在限行,是否会导致法不责众、不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是否已经做了社会影响评估和法律风险预测,是否可以预测限行之后的情况,是否会发生预料之外的舆情、影响社会稳定等情况。
六、一个反向思考,就算是按照现在的方案,限行电动自行车,是否会有更多的汽车上路,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拥堵,是否就真正解决了广州交通的早晚拥堵问题了,是否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以公交来覆盖电动自行车的出行需求是否真实、正确、有效,会不会到时候又给自己创造了新的问题。
七、第二个反向思考,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如果实行全面放开电动自行车政策,电动车超过了城市承载能力,是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车道等方式来应对。鼓励市民外出骑行电动自行车,所有道路开通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是否可以解决广州早晚高峰的交通乱象。
八、第三个反向思考,参考香港的经验,香港买车贵、油费贵、开车耗时较长易堵车和停车位紧张,香港岛的人数及机动车的数量、城市道路的狭窄程度,都是广州市区良好的一致性参考对象。广州严格限制新增机动车,压缩车辆保有存量,禁止外地车辆进入市,加强税收调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让私家车辆成为补充,让广州的机动车变成富人的车辆,电动自行车变成穷人的车辆,是否可以解决广州的交通拥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