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宇通客车世界闻名。还有谁知道青年客车吗?

【本文由“大头李”推荐,来自《专访宇通李海峰:从“只买欧洲车”到“中国制造真香”》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的客车技术,确实是从欧洲学来的。改开前中国的客车技术传承自苏联。不过苏联的客车技术学美国,美国还是学的欧洲。那时候我们的客车技术确实水平不高。这跟我们工业技术基础太差有关。后来是北方工业公司首先吃螃蟹。跟德国尼奥普兰就是在斯图加特那里的一家客车厂合资。把人家的技术学来了。立马北方客车就鹤立鸡群,比其他国产客车都要好。

   客车这个产品。跟溴化锂制冷机一样,属于不可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必须依靠手工。得嘞,只要您依靠手工操作,那中国人吃枣会做到最好。

   北方公司弄了个北方尼奥普兰之后,大赚其钱。但是国企工资太低,于是北方客车公司内部有一伙北京人,拉出来投奔了浙江青年客车公司也就是那个庞青年的公司。成立了青年尼奥普兰。工资翻了好几倍。这些人如今看来其实是亏了的。北京的房产,如今上涨了几十倍。去金华青年干二十年,还比不了北京卖一套房。

   不过那时候宇通客车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个国企改制的股份公司,比金华青年有底蕴。金华青年本来有机会超越宇通客车成为国内第一名的。但是私企就是私企,跟国企比不了。三一重工虽然是私企,可是梁稳根向文波都是国企的厂级干部。青年汽车是彻头彻尾的私企。内部山头林立,互相拆台。虽然董事长很想招聘一些能工巧匠和技术大牛,但是真的技术大牛来了,不出三个月,必然被董事长手下的一帮人赶走。

   国内客车厂从德国学来的技术,大家都差不多。但是要论执行力,私企就比不得国企。那时候宇通客车和青年客车技术层级是一样的。但是,宇通客车每一辆车使用的腻子,比青年客车少一半。这个腻子本身比较贵。另外腻子用多了客车看上去就凹凸不平,也许新车还可以,用个几年就会剥落,就很难看的。

   为嘛宇通客车腻子用得少,青年客车腻子用得多呢?这就是企业文化起作用了。青年客车,各个车间都是独立山头,互相拆台不买账。青年客车没一个懂焊接的。招来一个西工大毕业的焊接大牛,提出要培训气体保护焊操作工,这个焊接大牛是工艺科的。要培训的工人是骨架车间的。于是蒙皮车间就有话说了,说骨架质量不好,所以我们蒙皮车间的蒙皮,才贴不好。骨架车间当然不干了。就说我们的工人不需要培训。

   实际上骨架焊接变形很严重。然后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矫正车间,就是用大铁锤使劲砸。那能管多少用?

   青年客车要想赶上宇通客车,从骨架下料和蒙皮下料开始,就要改革工艺。可是改革就意味着权力再分配,既得利益者们当然是不支持的。蒙皮车间的车间主任,是个明白人,他支持从下料开始改革工艺。但是他的影响力只能到蒙皮。蒙皮下料,设备很先进但是管理极端落后,工人随便碰一下,蒙皮就弯曲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弯曲,到了蒙皮车间就拉不紧,最后要用腻子来抹平。改革蒙皮下料工艺以后,蒙皮平整多了。可是骨架还是凹凸不平啊!如果这个蒙皮车间主任,提升为生产副厂长,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北京来的那波人又不干。这个蒙皮车间主任是金华当地人。在国营的金华客车厂工作很多年。两家不一个山头挖。

    三一客车也是类似问题。三一客车更加没有明白人。他们从株洲电力机车工厂买来一套拉平蒙皮的设备,花了二百五十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株洲辣边的黑色幽默啊。整套设备是拉平铁路机车蒙皮用的。铁路机车蒙皮厚度6mm,客车蒙皮厚度只有1.0mm。两者不一回事啊。青年客车也好,宇通客车也好,他们拉平蒙皮用的就是千斤顶。外加俩夹爪。那个夹爪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一边拉平一边用20号气割枪改的喷火枪加热。一边加热一边拉平。等蒙皮冷却下来,就紧紧地贴在骨架上了。

   可是青年客车就是骨架不行,宇通客车骨架是平的。所以两者就有差距。最终境界,将是铝合金骨架,机器人钨极氩弧焊,机械加工找平。然后才是胶接蒙皮。看谁拿下这个技术领域吧。

   如今,宇通客车世界闻名。还有谁知道青年客车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