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1)关东军开始伐董卓

在初平元年(190年),反董联军与董卓控制的朝廷军队先后展开过三次交战,这也是本节标题的由来。

先说说迁都之前的一件事。

董卓把朝廷公卿们召集来商议出兵讨伐关东联军之事,还是老样子,大家都不做声。这次,郑泰却站出来说:“政治成败在于推崇恩德,而不在于兵力多寡(夫治在德,不在兵也)。”

董卓听了,很不高兴,反问道:“如你所言,那军队就没用了吗?”大家见状,都为郑泰捏了一把汗。

但是郑泰就是一个人精啊!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本领就是他的专长!郑泰立刻换了腔调:“我不是说军队没用,而是认为关东联军这帮乌合之众不足以让朝廷出兵。”然后,郑泰把董卓吹捧一番:“明公你出自凉州,年少时就担任国家将领,有时间就学习军事,多次征战沙场,当世闻名!(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间习军事,数践战场,名称当世)”。

接着,郑泰又把袁绍、张邈、孔伷三人贬低一番。

郑泰说袁绍是“公卿子弟,生在雒阳,由女人(袁成之妻)抚养成人(公卿子弟,生处京师,体长妇人)”。

张邈是来自东平县的老实人(张邈籍贯为兖州东平国),坐在大堂之上都不敢张望。(东平长者,坐不窥堂)”

500

孔伷只会耍嘴皮子,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郑泰说:这些人既没有领军作战的才能,也没有吃过苦(无军帅之才,负霜露之勤),他们在战场之上,怎么会是明公(董卓)的对手呢?!

郑泰如此拉拉杂杂扯了十条理由,把董卓捧的晕晕乎乎的,董卓变怒为喜,还任命郑泰为将军,做讨伐关东联军的总指挥。

范书《郑泰传》:(董)卓乃悦,以(郑)泰为将军,统诸军击关东。

后来有人对董卓说:“郑泰这人聪明过人,又和关东联军的人有联络来往,如今他能掌握兵马,会促使他投奔关东联军的。”董卓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又免去郑泰的军职,改拜议郎。

按范书《郑泰传》,这是发生在迁都之前的故事。范晔是抄张璠《汉纪》的内容,所以本文摘录史料以张璠《汉纪》为准。

在二月时,董卓的重点工作是放在迁都之上,他也不想这么快就与关东联军兵戎相见;等到迁都之后,董卓坐镇雒阳,又指使长安朝廷将袁隗治罪杀掉。

约在六月,长安朝廷派出以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五人组成的使者团队前往关东劝和袁绍等人,要求罢兵。

按范书《献帝纪》顺序为六月至十月间,按陈志《袁绍传》为初平二年事,应从范书。

在这五个人中,其中韩融是豫州颍川郡人,与冀州牧韩馥是同族,也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名士,论辈分排进前三应该没问题;

阴修是荆州南阳郡人,在史书上没有传记,但有记载说他曾任颍川郡太守,在此期间提拔了钟繇、荀彧、荀攸、郭图等人;

陈志《钟繇传》裴注引谢承《后汉书》:南阳阴修为颍川太守,以旌贤擢儁为务,举五官掾张仲方正,察功曹钟繇、主簿荀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国朝。

胡母班也是名士,在党锢时期名列“八厨”,同时还是河内郡太守王匡的妹夫,《搜神记》还有关于他的神话故事。


​至于吴修和王瑰,史书上是找不到其他资料的,裴松之和李贤都只能摊手。

500

袁术

在《隶释·卷15》之《都乡正卫弹碑》碑文中出现过兖州东郡人王瑰,他在中平二年(185年)时任颍川郡太守。此人与越骑校尉王瑰很可能就是同一人。

《隶释》作者洪适,南宋人。此书是一部集录和考释汉魏晋石刻文字的专著。

韩融与胡母班、吴修、王瑰四人前往河内郡,阴修是南阳郡人,所以被派往南阳郡去见袁术了。结果袁绍、袁术把胡母班等人都给杀了,除了韩融,因为韩融的名气实在太大了。

范书《袁绍传》:(袁)绍使王匡杀(胡母)班(王)瑰、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

这里可以评价一下王匡。王匡和胡母班都是兖州泰山郡人,既是同乡,又是姻亲。王匡为了反董,宁可让自己妹妹守寡,让两个外甥丧父,这样真的好吗?

按谢承书(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记载,胡母班下狱之后还写信给王匡,批判王匡参加反董是叛逆行为。王匡见到此信后,抱着两个外甥(胡母班之子)哭泣,我们也不知道这是鳄鱼的眼泪还是出于内心的纠结,他最终还是杀掉了胡母班,向袁绍交出了投名状。

其实王匡把胡母班放掉,也是情有可原,为了所谓的“正义”,拿自己亲人的性命来表忠心,这是让人齿冷的事。

后来,王匡既没得到袁绍的庇护,也没得到胡母班族人的谅解。孟津之战后,王匡回到故乡兖州泰山郡继续招兵买马;约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入兖州,联合胡母班族人将王匡击杀,为他这操蛋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谢承《后汉书》:其年(190年)(王匡)为(董)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曹操)并势,共杀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