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已被删除

  • 第一、你要拿出航天口质子交换膜的技术指标来。至少有个新闻稿吧,否则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二、不要以为拿上太空就可以吓唬人。单堆最大功率、单位质量功率密度、单位体积功率密度、单位功率用铂量指标给一下?拿不出论文、专利、报告也至少给个航天口的新闻稿吧,否则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三、“中国氢燃料电池如果只考虑技术水平,实际上跟美国 德国是一个水平线的”到底是哪项技术指标呢?否则我还可以说领先美国德国一大截呢!
    第四、“直到去年军民融合铺开以后才开始转向民用”,哪个企业在做民用化的产品?什么产品?
    第五、哦,现在又承认“欧美厂商对氢能源和纯电动是两条腿走路”了?欧美厂商对插电就上心了吗?我们现在也两条腿走路就成了领日本人的钱了?
    第六、为什么“需要进口”?需要进口干嘛还要鼓吹?鼓吹需要进口高端膜的基本上是领了Celgard、Asahi、UBE和Toray和日本外务省、美国国务院的钱的。

回复1

  • 日本有本事就在航空氢燃料电池有点建树,那你说日本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水平上跟美国德国中国一条水平线上没问题。人家航天六院成立的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你没看见?日本氢能源规划方案几乎都是围绕日本企业构建起来的燃料电池专利、高压储氢罐专利、燃料电池系统控制专利以及加氢站专利形成专利壁垒制定的,你只要进去你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它提前构筑的专利壁垒,而一个开放合租体系都是较为公平平均的才用各国厂商和机构的专利形成一个体系。对比全世界纯电动车销量和氢能源车销量就能发现,氢能源车的销量跟纯电动车都差两个数量级了,欧美厂商也不喜欢日本这种一家构筑全套专利壁垒的做法。中国现在真要在汽车上做新能源,恐怕也是会遇到日本这种一家构建一整套专利壁垒的问题。相比之下纯电动车的国际合作是很开放的,大家基本上是你出个专利我出个专利,比较平均的构成一个专利体系,这个体系下大家都交叉授权专利,一起赚钱。而日本那套一家独占式的专利壁垒最后大半钱都被日本靠专利费收走了。如果日本不改变这一点,恐怕商业上就有问题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