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有没有“奴隶社会”

  • 让作家、文学家参与到历史学讨论中,是最不专业的行为
    当年司马迁写《史记》就实现了文史分家的历史进步。然而我们的后世子孙一次又一次的把文学家又塞回历史学讨论中。老先生知道的话,估计要气活过来了。
    作者拿出一堆文献来论证,但是,这些文献本来就是后人写的。作者的行为就是循环论证。现代历史学都认可许多所谓上古时期的文献是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其可信度要大打折扣。为了求真,考古专家们在田野里挖了近一个世纪,然后用了近70年,才重建中国早期社会的大致框架。这些东西,可以去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是国家十五重点工程。上海博物馆去年春天就此项目开展了《鸿古余音》专题展览,还有许多学术讲座。
    历史考古学界的权威解释过疑古派的事。人家说的很清楚,疑古是考古学在中国刚兴起时的正常现象,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参与了。而且大家都一致认为,现代历史学研究应该用考古手段去证明,这符合中国历史学一贯的治学精神。因为当时的历史学研究已经在文献方向走进死胡同了,大家都认为需要新方法才能推进历史学研究。当年疑古派的著名代表,后来都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工作证明了历史。
    观网贴的这篇文章,正好证明了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外行评论内行工作,还误导了大众。据我观察,至少在考古学领域,专家们的发言和媒体的发言南辕北辙,几乎没有交集。专家们不是不做科普,他们经常做科普,而且非常喜欢做这些事,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讲的非常好,比国外著名专家水平高很多!连PPT都做的非常好。任何对比过的读者都会认同我的观点——中国考古学家不论在技术上、还是治学水平上都全面性的超过国外专家。应该反省的是我们的传媒。我们的媒体基本处于自说自话,完全回避事实的胡言乱语状态。
    我不得不怀疑,媒体也许是故意这样,主动回避专业人员,故意把水搅混,这样他们才能把握舆论的主动权。

回复9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