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要乱背《弟子规》

  • 无怀野人 乐莫乐兮新相知
    《弟子规》哪里有愚孝思想?拜托你们好好读读,不要人云亦云好不好?《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明明就说了不能一味顺从父母,父母有过要规劝。只是规劝时要讲究方式,要脸色亲和,语气温柔。如果父母不听,就等父母火气消了继续规劝,就算哭着喊着也不放弃。如果父母因此打了孩子,也要坚持规劝,而不是因此心生怨恨,弃父母而去,陷父母于不义。虽然我们现在不提倡父母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如果父母真的打了孩子,孩子就要怨恨父母,从此变成仇敌吗?显然这也不合人情。孩子因规劝父母而被打,打了并不怨恨父母,而是等父母气消了继续规劝,这显然不是所谓“愚孝”,而是孝道的自然表现。《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委婉)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悦)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孝经·谏诤章》:“曾子曰:‘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通观孔子对孝的论述,不仅要求在颜色辞令上温柔亲和,同时要求对父母的过错坚持规劝,只是不能因此破坏父子之间的天伦。《弟子规》就是将《论语》《礼记》《孝经》中关于孝的思想综合凝练而成的,并不违背孔子的学说;《弟子规》中的其他内容也基本出自儒家经典,有很多格言警句,是很好的修身读本。

回复2

  • 在我看来最糟糕的就是这种“综合凝练”,因为不管是论语还是孝经,对每一种做法都有解释和论述,有原因有道理,看了之后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该这么做。而弟子规里只有行为规范,并无原因道理,有没有关于不同情况该怎么应变的讲解,就是叫你无条件照做,这不是奴化思想是什么?
    弟子规里描述“号泣随 挞无怨”,而真正儒家经典对此的描述是“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您还觉得弟子规这种无条件服从的行为规范是合理的吗?!
  • 凭什么不恨?
    监狱里关着的强奸女儿的父亲,你叫她的女儿不恨父亲?
    打死儿子的母亲,你叫她的儿子死了也不能恨?
    父母干这些事就不叫破坏天伦,儿女就叫破坏?
    规劝了还不听怎么办?规劝了就能成功?
    父母要抢劫杀人去,你规劝了,人家不听,怎么办?跟着一起去,到时候一起枪毙?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