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六、七十年代不挨饿的人,都是干部的亲属子女

  • 你的固有逻辑是“,只要有了好政策,不发展生产力也能吃饱饭”所以极力否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性作用。你提到的“中国农民印象中比较好的时期是50年代初”,我不知道你的根据是什么。其实六七十年代除了三年困难时期确实有饥荒发生(严格说是只有1960年春夏青黄不接的两三个月,麦收后饥荒就解除了),其他年代无论国家统计资料还是农民感受,没听谁说“不如建国初”。我虽然是干部子弟,但我祖父外祖父家都是农村人,一年中我在农村生活的时间也不短,同时因为县城小,小学时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城四关及城边村农家子弟,中学时同学则包括了全县各公社的农家子弟,没人说谁家吃不饱饭,只有城四关和城边村,由于城市和工业交通高速发展,占用了大量优质土地,部分没能安置好的村民有人吃不饱,还听说过一次东关大队部分社员抢公社机关食堂饭吃的事件。真要都吃不饱饭,同学、工友和农村战友就不会有很多偏胖的人和身体健壮的。你的”为何在人们的印象中反不如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确实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发展结果没有预期的好,但是也绝不是“今不如昔”。本人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部队驻地就在农村,经常到农村支农和走访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确实不如现在。当时农民农业以外的收入渠道很少,很多生产条件好的地方农民绝对能吃饱饭,就是缺钱花,又要吃饭又要盖房结婚娶媳妇,有的只能卖粮卖猪卖鸡蛋攒点钱盖房。当年部队驻地农民以种地为主,能吃饱但吃的不好,因为地少,产量再高人均口粮也不多,需要到集上买粮吃,,好在当地农村副业搞得还可以,有钱买粮。但年轻人都衣着华丽,很多农民家里有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老三大件”,还有很多年轻人戴着手表、扛着锄头下地干活。过去吃不饱的城四关及城边村、工矿旁边村庄的农民,现在耕地为零,粮食产量为零,从集体分得口粮为零,却能吃饱吃好了,证明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包产到户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现在如果农民依然只靠种地,日子不见得比六七十年代好,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的“非农非粮”和打工收入大幅度增加所致。由于房地产、工厂、交通和公共设施发展占用土地,如果不是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民外出打工,只靠“责任田”恐怕饿肚子的比过去还多,现在的富裕村几乎都是没有或只有极少耕地、但非农非粮收入多的村,凡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除了种田大户,没有几个能解决温饱的。另外,计划生育后家庭人口少,也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设想现在如果和当年一样,一家七八口甚至十几口人,孩子一大群,日子能不能比五十年前好,都是个问号。本人非常赞成和拥护“包产到户”政策,但绝不认同“包产到户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的唯一原因”的认知,认为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主要是前三十年的农田建设、化肥农药、良种推广普及,包产到户政策功不可没,但不是主要原因。种地不施肥、发生病虫害不用农药,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再好的政策、农民再高的积极性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望天兴叹,打不出更多的粮食,大灾之年还会绝产饿死人。包产到户可以让农民自由支配时间,在农闲和工余时间干点非农非粮劳作,增加收入还是不错的。最后问一下:你是否认为前三十年党领导着几亿农民的辛勤劳动、国家几百亿甚至更高的资金投入,大量水利工程和化肥农药农机厂的建设、优良品种的培育都是徒劳无功的?要是早知道一个“包产到户政策”就能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何苦瞎折腾三十年?吾将洗耳恭听!

回复1

  • 你不但不讲逻辑,还撒谎,什么三年苦日子“严格说是只有1960年春夏青黄不接的两三个月,麦收后饥荒就解除了”——两三个月就解除了,如此轻松就跟没发生一样,把生产队头头训一顿不就得了?还要在62年开什么全国性的七千人大会?另外,你说没听到过“不如建国初”,那是你没听到,我可听到不止一个人这么说过。也许是你一个人能吃饱,所以根本就两耳不闻窗外事。总体来说你写了洋洋洒洒这一大篇,其实都是充满了矛盾的。我可从来没有否认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哦。我在帖子的里面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对于生产力和政策的关系我的基本观点是如果生产力不是有以能发挥其优势的政策作为支持,生产力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在这个时候,政策变化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了——这也是我的一贯看法,前面可都是有限定词的,比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是你却胡说什么我认为“只要政策,不发展生产力也行”,你这完全是栽赃。第一,三十年的什么农田建设、化肥农药当然重要,但也没啥值得夸耀的。因为统治者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搞建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朝鲜战争后的韩国不搞建设?台湾不搞建设?韩国的发展让其很快成为发达国家,为了利用他的发展势头助力中国的经济,中国改变了只承认朝鲜的政策转头与韩国建交。而对台湾则是大力邀请“国军”回乡来参与经济建设,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你有什么值得吹的?为什么不是别人来引进你的模式?第二,相比其瞎折腾来,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就是我说的政策的改变才是让人民吃饱饭的根本原因。对造成三年苦日子原因中央的一个结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什么意思?你告诉我?另外对那十年的后果,中央领导层有人的看法就是“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这不都是政策让生产力效果不佳,到头来不得不重新来过的一个明证?你问我“要是早知道一个“包产到户政策”就能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何苦瞎折腾三十年?”其实就这个问题中央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争论了,大批人是支持包产到户的。大秘书田家英到四川蹲点后提出的建议就是“包产到户”,是因为有人强力压制这个做法,才造成了包产到户直到78年才全面落地。所以你这个“何苦”,对从来支持包产到户的那一派来说根本就没意义。此外,我也可以反问你啊,既然你帖子里一提起那三十年就是生产力大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那还要改革开放干嘛?你还那么支持改革开放干嘛?不是多此一举吗?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