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六、七十年代不挨饿的人,都是干部的亲属子女

这个作者发视频说,今天有人说“六、七十年代不挨饿”,他认为说这种话的人都是当年干部的亲属、子女。对此你是否同意?

热门评论 3

  • dfbhjn
    各个小组队长,大队书记的子女每天都能吃三顿白米饭的。社员们每天两顿饭。其中一顿是稀汤。
      别胡扯了,我外公当年就是书记,但我妈妈舅舅们当年可没少吃苦。
      据母亲讲,平时都是大量的红薯块加一点米混一起煮,但也不管饱。只有生日那天,外婆才会单独分一碗白米饭给母亲。
      但经常饿,因为工作量大。那会儿烧柴,母亲常常要和家族里的同辈去十几公里外的大山上砍柴挑回来。
      平时吃不饱,母亲就去她外婆家(相隔不远,我称呼为老外婆)找点吃的。老外婆心疼母亲,常常自己节衣缩食给一点。
      什么南瓜的老藤,一些我们这辈想象不到的东西,母亲他们都吃过。
      说有一次,家里长辈,把一张挂墙上晾干几年的牛皮给炖了,还问母亲舅舅们好不好吃。
  • 各个小组队长,大队书记的子女每天都能吃三顿白米饭的。社员们每天两顿饭。其中一顿是稀汤。
  • 25仔李培楠永远是我大哥 孙一峰曾经是我大哥,后来是我老婆,现在是个小丑
    爷爷是干部,去世后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那种级别。奶奶在自然灾害期间严重浮肿落下病根,撑了几年后去世。父亲兄妹几个没有一个挨过饿,原因是奶奶总说吃不了,把手中的粮食分给孩子。
    为什么在北京这种级别的干部家里会有这种情况,因为爷爷当时带头减薪,带头给困难职工捐款。我知道爷爷是好干部,也知道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爷爷这样的干部,国家才越来越好!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05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草庐观风云
      别胡扯了,我外公当年就是书记,但我妈妈舅舅们当年可没少吃苦。
      据母亲讲,平时都是大量的红薯块加一点米混一起煮,但也不管饱。只有生日那天,外婆才会单独分一碗白米饭给母亲。
      但经常饿,因为工作量大。那会儿烧柴,母亲常常要和家族里的同辈去十几公里外的大山上砍柴挑回来。
      平时吃不饱,母亲就去她外婆家(相隔不远,我称呼为老外婆)找点吃的。老外婆心疼母亲,常常自己节衣缩食给一点。
      什么南瓜的老藤,一些我们这辈想象不到的东西,母亲他们都吃过。
      说有一次,家里长辈,把一张挂墙上晾干几年的牛皮给炖了,还问母亲舅舅们好不好吃。
    参考现在,你说各级领导干部都收礼吗?那肯定不是100%的领导都收,但是,收的比例不低。只是收多收少的区别。收没收到违法程度的区别。
  • guan_15708213741703
    说六七十年代不穷的,少数是家庭条件优越、确实不挨饿的,其他的基本是别有居心。简单问一句:如果不穷,国家搞改革开放干什么?
    穷则思变。这个变包括全民吃饱饭,也包括国家强大起来,再斗下去,台海没咱们什么事了。啥055,福建舰,六代机,华为,比亚迪历史上就没这些事。
  • 1K倾城 作者
    全部楼层
    泰山笑笑生
    你的“能不能吃饱饭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论调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与最近一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方经济学家的“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一脉相通,但这是“截取历史的一段”得出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要论述起来,题目太大,非你我可以探索。但是我坚信一条,在石器时代是不会产生资本主义,农业社会不会有互联网,在信息化时代,不会有封建主义存在的土壤。至于朝鲜的困难,更多的是外部国际环境恶劣造成的,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前,朝鲜不仅可以吃饱饭,而且可以出口粮食,还援助过韩国大米。后来粮食短缺,主要原因是断了化肥来源,加上旱灾涝灾,粮食产量一降再降,甚至发生了饥荒,由此可见,化肥在农业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别扯什么马克思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你说说为什么要改开?改开的政策决策属于上层建筑吧?难道这个决策的提出,是因为生产力变化导致的?是改开前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所以不得不改开来改变之前的生产关系吗?另外,不是我违背了什么基本原理,是那个你迷信的基本原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导致凡是采用那个基本原理的国家,经济都失败,不得不改弦更张——这也间接回答了我向你提出的问题。由此可见,这一切背后其实就是人的力量在起主导作用。为什么我觉得是政策决定论呢?看看今天社会不同群体的养老金差别就知道。如果生产力发展就能让所有群体获益,在今天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中国,农民养老金为什么才100多一个月?这是生产力还是政策原因导致的?
  • 苦不苦要分地方具体看的,我家江苏这边三年困难时期是从城里往乡下去投奔的
    而且要说缺不缺粮,主要也不是缺主食,主要是副食品这玩意缺的厉害
  • 亲王殿下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人挨饿。为何这期间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生育高峰?人口从解放初的4亿多,增加到80年代初的11亿多,请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没有了战争,因为有了"信仰”--人多力量大。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亲王殿下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人挨饿。为何这期间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生育高峰?人口从解放初的4亿多,增加到80年代初的11亿多,请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回答这个问题。
    是的。我作证。我爷爷说,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水平比现在高很多,他有四个子女,都能养活,根本不操心子女吃饭、上学的问题。而我现在只有一个,养的很累。
  • 你们自己用科学的逻辑方式方法捋捋想想你们的这些话正确科学逻辑嘛?
    如果真像你们几十年来在网络上严重造谣偏离历史的史实的那样思想认知,那么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你们的历史认知思想里,清朝又是一个怎么样子的饱?民国时期又是一个怎么样子的饱?明朝元宋等等朝?汉唐盛世在你们的认知里,是不是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等各方面要比解放后三十年强??????
    来来来。。。。你们这类恨共人都来科学科学论道论道逻辑逻辑皿煮皿煮宏微宏微解释解释哈哈哈你们的脑子为什么总以为历史掌控在你们手中谎言重复一千遍就能成为真理?从宏观角度,这完全不科学知道嘛?真是自私自利到头脑混乱的蚂蚁撼树害人害己呀
    做人还是要实事求是科学呀不能学蒋介石戴笠那一套忽悠众生之术啊那一套邪术走不远的,下到个人家庭上到国家文明
  •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人挨饿。为何这期间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生育高峰?人口从解放初的4亿多,增加到80年代初的11亿多,请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回答这个问题。
  • 全部楼层
    1K倾城 作者
    你们的一个固有逻辑是“生产力发展才吃饱饭”,所以一开口就是什么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肥之类——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农田水利化肥农药这些重不重要呢?当然重要。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生产力因素并不能一定让人民吃饱饭。举个例子:中国农民印象中比较好的时期是50年代初。那时候刚解放,农民分到了田,劳动积极性很高,市场较为活跃,再加上刚胜利,国内不再动荡,所以粮食还是够吃的。可是后来把田从农民手里集中起来,农民其实并不高兴,很快就发生了三年困难。之后当然就是78年改革开放,农民生活才逐渐好转起来。50年代刚解放,有多少化肥、农药、农田水利建设?78年分田到户,难道有什么魔力一下子就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吗?都没有。不但没有,中国粮食产量在81、82这两年还是下降的。但农民为什么在这两个时期吃饱饭了?还有,那时候并不只有三年困难时期饿肚子,其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吃不饱饭在农村还是很普遍的(本帖中也有网友的回忆为证)。70年代初中国的基本建设相较于刚解放那会儿应该好多了吧?按你的“生产力发展就必然吃饱饭”的逻辑,70年代不但能吃饱饭,而且应该吃得更好才对啊?为何在人们的印象中反不如前?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当时能不能吃饱饭并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由其它因素决定的。78年改革开放并没有让生产力骤然提高,它改的是路线,是政策。首先高积累政策放弃了吧?时刻准备和帝国主义决战、到处斗争的路线放弃了吧?与民休息让农民对自己的产品有分配权的政策实施了吧?吃饱饭实际上是在这些变化下才成为可能的。否则按照以往的路线,你生产力再高,也是南辕北辙。今天实施先军政策的朝鲜,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牙签,跑这儿引战来了
  • 老人的经历和记忆是宝藏,可以多去问问他们。

    我爷爷1920年代的人,到他90多岁时,记忆力逐步衰退,连打麻将也越发迟钝。

    那几年我曾起过念头,请他口述录制下来从前的经历见闻,奈何只录制了一期,后来他已经失忆,直到离我而去,未能如愿。

    但是三年自然灾害年代,
    他是亲历者,我专门听他讲过。

    三年自然灾害是四川人心头的伤疤。
    爷爷是医生,当时在重庆某医疗单位工作,
    他的父亲(祖爷爷)前来投奔,
    他这才发现老父亲已是营养不良、大腿水肿。
    周围同事们投奔来的家人也都一样,
    那时谁都知道这个浮肿是怎么回事,
    但谁也不敢说真实的病因,
    因为这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
    只能想办法一边蹭单位伙食,
    一边当作是“病”开点营养液维持。
    但很快,单位的食品、药品就短缺了,
    于是一纸强制命令,
    要求所有投靠职工的家属全部遣返。
    爷爷含泪送别了他的父亲,
    之后两人就是阴阳相隔,再也不见…

    大家都这样惨,倒也罢了
    但让人不是滋味的是:
    当时四川第一书记李某人,
    也是坚决推进粮食外调的负责人,
    正在他们单位这里疗养。
    当普通人正在都在经历生离死别时,
    他却根本不会为此发愁,
    相反,还能享受定期从沿海空运来的海鲜…
    爷爷每次说起,
    会以愤懑的语气骂到:狗东西。

    我问:经历了这些,你恨他们吗?
    爷爷:李某人肯定恨的,他后来被批斗、老婆孩子被打死,也是咎由自取
    我:老毛呢?
    爷爷:说实话,有些恨。他是有大功绩,但是他做出的(调粮)决策,要负责任的。
    我:那比起从前老蒋时代呢?
    爷爷摆手说:(老蒋)太差劲了,不但抵抗不了入侵,统一不了国家,连条像样的路也修不出来,根本没法比。

    爷爷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我们经历了战乱年代,你们没经历过。解放后的日子再苦,起码不会有战乱。我只希望,在有生之年看见国家统一与和平,不要再看见战乱了。

    他们生前特别关心时事,每天收看《海峡两岸》对台海局势忧心忡忡。有时会大骂台独分子,有时会拉着我跟他们分析国际形势,问会不会有战争。

    还说起他学生时代经历抗战的记忆:
    有流亡学生唱起《松花江上》的凄凉,
    有日军轰炸机飞临时螺旋桨低沉的轰鸣,
    有民国空军闻警则起、仓皇逃离的狼狈,
    有飞机飞临头顶前大气不敢出的紧张不安,
    有平民奔跑逃避留下满街无人认领的鞋子,
    有看到汉奸趁乱发射的信号弹时的愤怒,
    有爱国学生抓汉奸怒砸日货商店时的激昂,
    ……

    所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部分时候,“苦”才是亡恒主题
    都是在“比较苦”和“更加苦”之间挣扎。
  • 这种说法造谣,笔者是普通工人家庭,兄妹三人,没感觉挨饿,为啥?记得小时候母亲哥哥姐姐我常常人家收完红薯麦子溜红薯,捡麦穗。
  • 全部楼层
    1K倾城 作者
    你们的一个固有逻辑是“生产力发展才吃饱饭”,所以一开口就是什么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肥之类——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农田水利化肥农药这些重不重要呢?当然重要。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生产力因素并不能一定让人民吃饱饭。举个例子:中国农民印象中比较好的时期是50年代初。那时候刚解放,农民分到了田,劳动积极性很高,市场较为活跃,再加上刚胜利,国内不再动荡,所以粮食还是够吃的。可是后来把田从农民手里集中起来,农民其实并不高兴,很快就发生了三年困难。之后当然就是78年改革开放,农民生活才逐渐好转起来。50年代刚解放,有多少化肥、农药、农田水利建设?78年分田到户,难道有什么魔力一下子就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吗?都没有。不但没有,中国粮食产量在81、82这两年还是下降的。但农民为什么在这两个时期吃饱饭了?还有,那时候并不只有三年困难时期饿肚子,其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吃不饱饭在农村还是很普遍的(本帖中也有网友的回忆为证)。70年代初中国的基本建设相较于刚解放那会儿应该好多了吧?按你的“生产力发展就必然吃饱饭”的逻辑,70年代不但能吃饱饭,而且应该吃得更好才对啊?为何在人们的印象中反不如前?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当时能不能吃饱饭并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由其它因素决定的。78年改革开放并没有让生产力骤然提高,它改的是路线,是政策。首先高积累政策放弃了吧?时刻准备和帝国主义决战、到处斗争的路线放弃了吧?与民休息让农民对自己的产品有分配权的政策实施了吧?吃饱饭实际上是在这些变化下才成为可能的。否则按照以往的路线,你生产力再高,也是南辕北辙。今天实施先军政策的朝鲜,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你说对了,80年代吃饱饭其实就是因为放弃了高积累政策,和啥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没啥关系。
  • 以人性来看,手上有权,能为自家谋利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用的。
  • guan_15708213741703
    说六七十年代不穷的,少数是家庭条件优越、确实不挨饿的,其他的基本是别有居心。简单问一句:如果不穷,国家搞改革开放干什么?
    你这意思现在不穷了就不能继续搞改开了?
  • 全部楼层
    星海小卒
    当年河南的基层干部是这么不堪吗?还是只有你所在的生产队是这样?又或者说是你随口胡说的。那时候村里各家各户互相串门交流可比现在要频繁很多,孩子们更是一天到晚东家西家跑来跑去,各家各户每顿吃啥根本不可能是秘密,你觉得基层干部敢明目张胆搞特殊化吗?
    听他瞎扯,好长一段时间是大食堂,你回家吃独食一点火全村就知道了。肯定有多吃多占的,但也肯定过不去61年整社。

    高级干部子女确实不挨饿,但高级知识分子也不挨饿。我看过上海作家怀念父爱,说那时候他爸带她去吃牛排,她撒娇要爸爸也吃牛排,爸爸只点了个汤。
  • 话让你说绝,你也只能跟鬼,一起讲鬼话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任正非有回忆父母时有写当年的生活,他父母都是老师,算拿工资的了,都吃不饱。当时因为他要高考身体消耗大,母亲每天给他单独做个玉米饼就是家里顶天的待遇了。
  • 星海小卒 道虽迩,不行不至
    dfbhjn
    各个小组队长,大队书记的子女每天都能吃三顿白米饭的。社员们每天两顿饭。其中一顿是稀汤。
    当年河南的基层干部是这么不堪吗?还是只有你所在的生产队是这样?又或者说是你随口胡说的。那时候村里各家各户互相串门交流可比现在要频繁很多,孩子们更是一天到晚东家西家跑来跑去,各家各户每顿吃啥根本不可能是秘密,你觉得基层干部敢明目张胆搞特殊化吗?
  • 别那么绝对,至少家里子女少的家庭粮食也不紧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