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知乎上关于颜宁回国创业的评论(不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被证伪)

回复7

  • 天汉星辰 坚强的80后
    鸦片战争只是辅助,不是主导。试问如果英国没有发明珍妮纺织机,即使在鸦片战争中战胜了中国,但是还是只能把印度生产的土布贩卖到中国来,到时市场上将是中国的土布对决印度的土布,到时英国商人还能赚到钱吗?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也曾把大量的英国商品运到中国市场来,诸如西餐餐具之类的,无一不赔得一塌糊涂
  • 前提是当时并没有全球化,现在已经全球化了,市场都开放了,某一个公司或者国家划时代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 当年的洋布确实摧毁了土布,促成小农经济破产。
  • 多听多问少发表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鸦片战争只是结果,不是原因。这种科技代差导致被碾压的结局是无法避免的
  • 说的正确。那些唯技术论者根本不了解历史是怎么一回事就拿历史来说事。
    当年曼彻斯特的纺织厂织出来的布在中国市场上打不开销路,卖不出去,原因有几个:首先是价格问题,机织布在中国市场上,从消费档次来说比不上丝绸,价格却又比当地的土布贵许多,虽然质量比土布好,但是性价比不行。所以机织布卡在丝绸和土布之间,不上不下,地位很尴尬。第二,英国的机织布价格不能和土布打价格战的原因是其运输方式,当时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从欧洲到亚洲的运输船只都要走好望角,整个航程充满风险,大海上风暴无常,运输的船只中三分之一就葬身海底,这些都是成本,让机织布在中国市场价格降不下来。第三是经济层面,当时乡村属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织土布属于妇女家庭的副业,所以土布的价格低廉,有利于降低生活成本。同时这些土布可以在当地市场上销售,让妇女的副业也能补贴家用,中国当时有着从乡村到城市庞大的全国性市场网络,让乡村土布可以进入城镇,在全国流通,让城市下层民众也可以消费得起。五是文化传统的影响,当时中国社会在习俗上,一般有钱人穿丝绸,显示其不用劳作,而下层老百姓则穿自己织的土布,耐磨且有利于田间劳作,就好像当年美国工人都穿牛仔裤一样。这种情况下,“洋布”(进口的机织布)根本卖不出去。洋布卖不出去,回不了资金,就不能在英国扩大再生产,扩大工业规模和种类,所以英国才靠鸦片和战争摧毁中国的市场体系和手工业体系,给洋布的销售开路。
    西方洋布在中国开始大量销售是在20世纪20-30年代,那时鸦片战争都发生大约70多年了,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欧洲列强在中国已经瓜分了势力范围,并且建立了不少纺织厂,雇佣廉价劳工如妇女和儿童,这才能够降低“洋布”的销售价。另一方面,外国势力直接或间接卷入的中国国内冲突与战争,像是八国联军,军阀混战等等,造成中国社会的动荡,破坏了地方社会的经济体系和全国性市场体系,让中国的土布销售体系崩溃,不能满足大多数都市下层的日常消费,于是洋布才逐渐取代了土布。
    所以,新技术的发明,取代旧的技术,取得统治性地位,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也不是哪个技术先进哪个技术就拥有不可阻挡的优势。珍妮纺织机的例子在此是一个失败的,不恰当的比喻,因为技术只是技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和社会历史交织在一起的,是各种历史力量不断其作用的过程。
  • 你这不是说废话啊?真把纺织机当成织布的了?那是进入蒸汽工业代的标志。以前的风帆战舰来东亚多费事,还得在港口等季风一等几个月。
    无论是生产还是军力,这就是降维打击!
  • 莲花坐下金毛吼 梦回唐朝催胡骑(仄声读作Ji)
    没必要自欺欺人,科技的力量的确是很强大的
    没有彻底干掉土布(本土纺织业)是因为棉花在殖民地的种植采收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以及总产能,还不足以掀翻全部的土布与纺织业
    至于印度作为殖民地,印度棉花供应上来以后,确实就是实打实的碾压和一脚踢翻的能动性,以至于国内的民族资本,也是从纺织,染厂逐渐走出来的···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没有印度作为殖民地和美国殖民地的棉花·····
    可惜,这个如果是不存在的,
    至于鸦片战争,本可以守住的关税壁垒,国内市场开放是早晚的事情,因为走私你也是防不住的······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