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交的四年,凡是遇到导师,硕博甚至本科学长,对不学英语的声音都是嗤之以鼻

  • 和一先生 自媒体:史海密探
    我在外企呆了九年,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不面试的时候就有英语环节,我是很顺利的就过关。并拿到了offer,但是我。9年下来我的英语水平不升反降。到最后几乎用不到什么英语。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说这么几点?
    1,之后他必须有一个指标来甄选应聘者的能力高低。英语水平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你在企业里的能力。甚至不能代表你以后能用得到多少。
    这就好像你必须有个文凭,必须有分数,考大学你才能以后走上社会又一块敲门砖。
    2,在国内的公司,如果不是研发,用到英语的机会是很少很少的。我的办公室里的邻居就是加拿大人,一个办公室有4个老外。说实话,工作用英语的时候其实很少。平常聊天当然都是英文。
    3,说实话,现在聊天几乎可以用AI来代代替。AI同传的水平坦率说比很多人工同传的水平还要高。
    4,这一点才是重点,10年以前老外到中国开会,全程都是英文,而且我们还要给老外配一个翻译。大概从5年前开始,我们的会议全部是用中文,老外自己带翻译过来。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文化,语言和市场。越来越强势。

回复9

  • 在外企不要英语?纯扯淡。外企使用英语最多的地方是email。我工作过三个外企,没一个不是如此。至于办公室聊天,现在办公室聊天基本都用中文,因为中国人最多。我去新加坡办公室也都是用中文多。但是遇到老外,白人、老印、东南亚人……还是只能用英文。
  • 我也在500强外企呆过。除了邮件和极少数情况,确实几乎用不到英语。
  • 你来演示一下怎么用AI工作沟通?
  • 你说的没有一点像是在外企做过的人。说什么只有研发才需要英语,你就不像是外企工作过的人。
  • 外企底层或者纯技术岗的确英文能写文件即可,所以这些岗英文要求不高,但是在项目与管理岗则是必须的,那是沟通语言。
    至于老外自己带翻译,就是非常搞笑的事情,合资公司或者外国小公司可能会是这样子,但是跨国大公司绝对不行,压根就没有配翻译这个岗位。很多年前,我还在美国上班的时候,陪同公司(法务)副总裁去中国工厂给国内供应商们宣讲美国反贿赂的国内法(美国的长臂管辖呗),居然让老子我这个项目经理去翻译,还好都是些常规词能搞的定。(朗讯的中国贿赂门事件是在通信行业比较大的事件,而美国用他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腐败案例修理整了很多跨国公司)
    实际上,不是能说能写英文流利就行的,这些跨国公司各个国家的人都有,什么口音都有,能适应各种口音环境下沟通的才是真正需要的。
  • 在外企,外语不好永远进不了管理层。你干了9年,应该始终都是基层打工干饭人吧。
  • 我在外企呆了二十年,和你的理解正好相反。
    制造型企业技术性的工作才是对于英语需求最少的,因为技术语言转换成产品就是标准和要求的图表化,数字化,具象化的过程,可以替代语言的交流模型太多;而其他的岗位PM,Sourcing都是商务型工作,反而需要英语,否则你需要大量的资源把可以说的东西转化成图表。(软件企业可能不一样,没深入接触过,没法评价。)
    外国人学中文的很多,但是如果市场份额不是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并不会把中文作为未来最重要的“外语”。我就见过在中国采购多种部件但是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几乎是零的欧洲企业,他们自己英语都很烂,给我们配的是德语拉丁语翻译,还是汉译德这种。
    作者上交所处的魔都这个圈子本身对英语的追求就很高,算是幸存者偏差,放到全国来看都是很执着的地方。
  • J大师 不想钻研十年,就不钻研一分钟。
    是的,英语目前在企业里,两个作用:
    1.筛选
    2.与供应商的一些非正式简短低层级的交流
    确实不完全必要,但对效率和成本是有贡献的,企业必定会有要求。
  • 在遇到国足之前,我还是相信“大趋势是不可逆的”,结果国足....深刻教育了我,让我认识到什么叫做“只要我跪的够快,大趋势都要因我而改变。”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