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传50年 瑞典学院:老舍没被诺奖提名过

  • 鲁迅婉言谢绝诺贝尔奖,这是他的清醒;老舍沈从文阴差阳错没获奖,更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假如这三位大家获奖了,那会是令人心服口服的,搞下去只会增加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权威性。相反的则是后来的俩获奖者,其实他们在自由派中都未能服众,可谓自毁名声了,呵呵。
    从西方反华的角度来说,老舍还是因为他的死,才变成重要的舆论工具的,因此这段遥远被误传了50年,恐怕正是因为不愿意去戳破它。另一方面,沈从文生前应该要比老舍更接近获奖。因为他和胡适徐志摩等交往很深,“政治正确”上更符合。然而他神奇的地方正在于,其思想内核却和崇尚西方的自由派又存在着明显不同。现在媒体上吹捧沈从文的多是其情书和所谓的唯美,恰恰是在严重误导!请去看看《大小阮》、《菜园》、《过岭者》、《贵生》、《丈夫》、《八骏图》、《王谢子弟》、《泥涂》、《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看虹录》等等作品就会知道,沈对共产党和底层民众多有同情,对于文人学者则反喜欢讽刺,此外亦有不少另类“异色”作品。也就是说,沈从文并不像媒体所误导的那样和张爱玲更相近,相反他和鲁迅巴金等在大方向上的差异则没那么大(鲁迅晚年在和斯诺的谈话中对沈从文有高评价,沈解放前就写过《学鲁迅》,且和巴金又是长期的好朋友)。
    其实对于老舍之死,以及沈从文建国后改行,这两大常被作为自由派政治宣传工具的事情来说,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简单地去做平面化的理解是不好的。另外评价一个人看的是大是大非问题,而不是挑个别言论不当(极端化地搞下去连那些纯正的左联作家都被打倒不少)。关键就在于抗日战争时期不能投靠日本,解放之后不能逃离大陆,这两点对于划分立场来说非常重要的。近几十年以来反大陆的舆论操作思路,往往是借捧钱钟书沈从文等留在大陆的文人为工具(这些人大陆政府原则上不会反对),将他们和那些离开大陆的胡适林语堂张爱玲等混为一谈,借前者来鼓吹后者……

回复7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