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3条
-
至于诗经的问题,我不了解,但是我想全世界那么多民谣,好像也没见过每一句话都严格地每个词根据发音长度对整的吧?四言诗经是收集民间歌谣,但不代表完全反应了当时民歌的原貌。况且,复辅音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让一个字读音长的离谱,比如英语中“strict”就比“shark”拗口很多吗?母语为英语的人从来不会这么觉得。你可能更多的是把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套到几千年前的某种语言上了。
-
窟窿是个更好的例子,因为汉语去复辅音化之后,孔这个字不可能再读古音的Khrung,所以窟窿两个字起到的是字母表音的作用,表的是有古代通过民间口语遗留下来的读音。角也一样,今天有角落、旮旯,虽然与它词义略有不同。
-
我读了你几句话就看不下去了。比如当然不是所有的复辅音都被拆成两个字了,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轻读的音逐渐脱落是自然规律,比如入声原本是独立的音节,在上古变成辅音结尾,在之后变成闭音节,今日粤语仍有完整保留。也就是说打比方中古汉语中学可以拟构为grek,但不是说就一定会演变成多音字,中古汉语中r介音轻读,而辅音g一旦脱落或变轻,于今日南方汉语的学有何不同?我举舰、蓝的例子,孔、窟窿的例子,看来你压根没理解。舰的广韵拟构为gram,而蓝为lam,而轻读的介音r演变为介音i,由gram》giam》jian而来,而“蓝”则是g辅音更早脱落,r变为相近的l。在普通话之外,介音r脱落,因此“舰”的读音类似“干”,而有些则是g辅音脱落,比如粤语为“lam”。这个解释完全符合我们对汉语的认识和知识,您若不反智我不知您有何高论可以推翻?
热点
- 1 G3的微妙关系 12.6万
- 2 武大校长张平文的回应 6.4万
- 3 杨某某是极端女权斗士? 10.1万
- 4 武汉大学的反应太迟缓了 1.0万
- 5 中国继续大规模增加人口 4.9万
- 6 给新生儿发钱意味着什么 9.4万
- 7 聚焦善恶批判自由主义 10.8万
- 8 湿疹患者角度下武大事件 6万
- 9 台湾来次“西安事变”? 7.2万
- 10 城市集中供冷行不行? 5.7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风闻“投资者保护”:守护你的财富,共筑理性投资路
在投资的浪潮中,每一次波动都暗藏机遇与挑战。你是否曾因信息不对称而迷茫?是否遭遇过投资陷阱,让辛苦积攒的财富受损?又或者有过慧眼识珠、收获满满回报的成功经历?无论你的经历如......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武汉大学事件,应该是就事论事,惩戒恶人,... 评论 112 赞 7
-
2075四号舰“湖北”舰正式官宣!都有更先... 评论 103 赞 21
-
3深圳小孩暑期不玩手机,在华强北送外卖,这... 评论 76 赞 10
-
4日本男人,越来越矮了? 评论 68 赞 7
-
5这个星期的两件大事,新的时代真的来了 评论 61 赞 22
-
6日本有几个人反对战争? 评论 45 赞 72
-
7为什么说武大图书馆案的判决书经得起考验? 评论 44 赞 8
-
8印度“智造”梦碎了一地 评论 42 赞 6
反切这种注音方式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汉语发音,是要能够拼成一个音的。
如你举例的&ta&和&chuang&你用反切,能拼出一个tuang。现代汉语中没有的音,但你仍是用一个音发出来。如同之前成龙那个duang一样.
而以视频中的隰为例。&niebo’ 你要怎么用一个音发出来?更不用说最后那个楚字了,跳开那个弹舌一串的问题,单说发音,&sigeela&
这和&ta&与&chuang&这种发音长度的问题完全两回事,好吧。
再来说说逻辑,依据,理由。
按你的说法:
“所谓中国古诗的对整是文字形式的对整与结尾字的押运,从来都没人说是每个字发音长度对整。”
那么,这世界上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文字。这种低级问题,想必你这种动不动就骂人反智的高智商人才不会不知道吧?
所以,你的意思是一种发音长短不一,没有对整形式的语言,在创造文字时凭空搞出一个文字上的对整形式。
更可笑的是如我发的视频中读的隰有苌楚,出自诗经国风。国风里收录的是什么?民间普通老百姓创作传唱的山歌与民谣。而这些收集自十数个诸侯国的民谣,‘虽然全都在发音上长短不一,但是书写成文字,却奇妙的全都十分巧合的整整齐齐’对吗?
到底是你没逻辑还是我没逻辑?
事实上看看这个世界其它的语言就知道。基本都是发音长短不一的,但哪一个诞生中文古词这种整齐的格式?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必有其诞生的土壤。
汉语古诗词里这种特有的整齐格式,其根基就在于汉语里每个文字都是单个发音这种特色。象你所信奉的这种拟构里,单个文字要用复数发音来表示的语言,要怎么诞生出这种对齐的文字文化?
当你读出来的时候,都是像散文一样的长短不一,你又怎么会去创造一个在书写时一定要长短对齐的文化?
甚至,我们跳过一点,假定你的说法成。那么在创作时,诗人必定会刻意规避如你这个似构中隰字楚字这种需要复数发音来读的字。就如同讲究韵味在选择用字一样。
事实上一但有这种文化,那么在作诗时,必定会注意口语上的对齐。
断没有你说的口语上可以长短不一,但文字上必需整齐。
就同这世界上不会创造出一个内衣一定要穿得整齐干净,外衣却可以邋遢随便的文化一样。
你和我说逻辑?对不起,你自己的这套说辞就是最大的不合逻辑好不好。
同样的,这种矛盾和不合逻辑,本身就是最大的依据。
最后理由,从我第一个回复开始,我就说了理由。你认不认同是一回事。但你不能说我没有说理由。
回过头继续往下看,后面的拟构里,有大量的字发音和现在的粤语是几乎相同的。这点本身也是自我矛盾的。我知道你会说什么粤话是语言活化石一类的说法。但那是一个没有系统音标的年代。甚至大部份的普通人根本就是文盲的年代。口音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东西。事实上做出这套拟构的基本前提就是口语发音是在不断变化的。而那些几乎和现代粤语完全一样的发音,本身就违反了这个前提。
再说说的你提到的
”又比如角与同义词旮旯同时存在,孔与窟窿同时存在?“
同样的,这本身也就证明你那套说辞的可笑。旮旯是几个字?窟窿是几个字?如果旮旯和窟窿可以作为一个汉字的读音,那么它还用得着最后分成两个字么。事实上按照你这个逻辑,和你推崇的这套拟构,隰字现在应该分裂为两个字,一个以&nie&为原型和一个以&bo&为原型的。而它们组成的词才是隰字的意思。而楚字至少现在应该分裂为三到四个字的词组。我们学的汉字,应该是现在的两倍以上多才对。
同样的,如果你的这套说辞。那么汉语在文字上就根本不可能诞生词语。因为需要复数发音来表达意思的一个词,只需要写成一个字就行了。
最后
你逛街时看见一个人当街叫卖长生不老药,是不是还要发明一个新理论写个论文才能驳斥他?
创造一门语言,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你不能随随便便的硬说是古代汉语。
怎么驳斥一个提着把鱼叉,却硬说自己提的是反舰导弹的人?很简单,把他的鱼叉扔向一只船就行了。
语言是什么。是传播资讯的工具。
怎么验证你这个工具是真是假?使用它就行了。
得益于中国特有的文字系统。我们保留有古老的诗歌与这些诗歌的创作规范。
用你那自称是古代语言的工具,读读货真价实的古代诗歌,看看合不合规范。自然就知道是不是真的了。
很遗憾,结果是否定的。
你说是我读不了,是我个人的原因。那么我让你录个视频来演示一下,你也没法做到。只会避重就轻的说什么,“都说了那些视频制作者是今人读古文,古代人说话不可能是这个语速和节奏。”
呵呵。
这个扯蛋的拟构出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信的有不信的,不管是出于证明,还是出反证。早已有过无数的人尝试过各种读法。
读得好的大把,但顶破天也只能但到读散文那种水平。
和古诗词完全是两回事。
单字多发音从来都是个无法解释的硬伤。不看那诡异的发音,不管你怎么折腾,都是现代诗和古代诗的差别,这是怎么也无法解释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漫骂和扣大帽子不会让你的说辞多一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