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正名运动”套路

【本文由“静水流深”推荐,来自《韩驻华使馆向《环球时报》的文章提出抗议,本质上是一整套组合拳的实践》评论区,标题为静水流深添加】

其实就是将这些年来惯熟的利用民间团体(比如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VANK)的民族主义狂热,发动舆论广泛施压胁迫目标国或国际组织的特定对象,要求按照韩国国内标准对传统认知标准或修改或噤声的那一套所谓“正名运动”斗争方案走进现实、并上升为官方行为了而已。

而先从民间长期造势,再由官方出面迎合,最终塑造有利于自己舆论氛围乃至历史叙事,其实这也是半岛民族的一个传统了。其中先利用民间虚假记述混淆视听并广为流传,最终成为群体记忆进入官修史书,谋取非分之想的案例也所在多有。

比如三韩民族所谓“檀君创国”的传说,最初就是源自高丽时代僧侣一然所编撰的野史《三国遗事》,成书年代还在南宋灭亡之后。其间虽经历代半岛学者批为荒诞不经,然而最终还是成为了半岛人民的集体记忆,成为其官修历史的民族源头。

甚至在《三国遗事》中明确指出“檀君神话”中的半岛民族圣山“太白,今妙香山”,也在18世纪末半岛民间前赴后继指鹿为马,并经官民一致的长期篡改将其指向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并进一步将中国的东北视为所谓“古朝鲜”的疆域,为其一贯的开疆拓土野心服务。

最终也的确通过所谓的“白头山血统”传说部分达成了目的,而这也不过是半岛民族的一贯行径罢了。

其实不仅是半岛,中国周边的小国其实都很擅长利用天朝上邦的粗疏(金政委自谓的“马虎”)或大局出发来谋取一己私利,而且已成为互相学习借鉴的传统。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9ccb7b1c7a71e8ff0afdcd500d36d22d318947a18e7f9386.html

不过,半岛民族对于是以箕子朝鲜为文明开端的北方史观,还是以出自三韩(主要是马韩)传说的檀君(王俭)为民族始祖的南方史观非常纠结。

这不仅是现在,历史上也一直如此。

根源还在于千年“事大主义”之下,“身土不二”的独立意识和迸发的野心与民族实力不匹配的矛盾冲突,特别是随着半岛政权国史范围和领域的扩大,建立统一的历史叙事也就更加困难。

一方面,半岛民族以在东亚开化较早自居因而认同“箕子教化论”。认为半岛民族的血缘主要来自东北亚的扶余、高句丽,这样一来则扩大了朝鲜上古史的族群范围。并将朝鲜族、扶余族、濊貊族、沃沮族、肃慎族等统一在一个称作“倍达族”之下(韩国近代野史《桓檀古记》等书籍中说是蚩尤第14代孙在东北亚创建了“倍达国”)。进而认定半岛民族与东北亚民族一样都是东夷后裔,从而认为伏羲、女娲、蚩尤、舜、女真都与朝鲜同属一族。所以伏羲、舜、金和清统治中原是朝鲜族四次入主中原的历史,因此提出“吾族四入(占)中原论”,并推导出目前以半岛民族为主要代表的东夷曾是东北亚文化圈的中心,而且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并在历史上建立过多个大帝国。这就是现在网络流布的韩国历史暴论的源头所在。

而即使退一万步,认为至少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在辽东的领土是半岛固有领土,这为其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野心建立了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在以中国为首的东亚秩序彻底崩溃之初,半岛民族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必须重新构建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因此将檀君作为国家和族群始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选择“马韩正统论”作为构成半岛古代历史统绪的源头。

而这两种史观存在根本冲突,因此也成为了历代半岛文人试图统一国史建构的努力方向,只是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全成功。或许这也是半岛民族性格中既自卑又自大,又好走极端的原因之一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