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还低于需大量进口的埃及,每年却仍在大量对外出口

【本文由“成道之子”推荐,来自《王娇杨、施兰茶:手里有粮的印度,为何刚说要当救世主,转眼就“鸽”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500

500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公布的《2021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全球面临粮食危机最危险的其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是东非、中非地区),甚至南亚和西亚以及拉美地区的粮食安全情况也比埃及所在的北非地区更严峻。

500

500

全球饥饿指数排名中,与印度人均粮食产量(约223公斤,2020年)接近的人口大国至少还有墨西哥(286公斤)、菲律宾(243公斤)、伊朗(238公斤)、埃塞俄比亚(226公斤)、埃及(225公斤)、巴基斯坦(195公斤)、尼日利亚(136公斤)等国。

500

500

500

500

500

只相当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人均粮食产量。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这些国家中,目前被“粮食危机”议题炒得很热的埃及人均粮食产量其实比印度还多,人均GDP(3545美元,2020年)更差不多是印度(1965美元)的2倍。而在埃及常年进口大量粮食(约占消费量的40%)补贴底层的同时,印度近年来却成为了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2021年印度粮食出口超过其总产量的10%。考虑到气候差异导致的粮食储运损耗率不同等因素,两国实际人均粮食消费量差距可能会更大。

500

而在之前就介绍过,包括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在内的中东国家近年来都在吸取“阿拉伯之春”的教训,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尽可能保障各自国内粮食安全。这两年埃及国内的粮食产量已有大幅增加,主要口粮的小麦进口量也已经下降过半。

500

所以,之所以每次讨论“粮食危机”问题总喜欢拿埃及说事,主要是埃及的粮食问题关键是人口繁殖远远超过了耕地的承载极限。而且由于历史与地理因素,副食品产业不发达,不过近年来通过内引外联正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比如大力推广节水耐旱型水稻品种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利用原先闲置的大量盐碱地与中企合作引进“海水稻”种植,并在中国的帮助下建立了非洲最大的水产养殖场,而且相关模式已经复制到沙特等其它中东国家助力其解决各自国内的粮食安全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