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汉学界:在阿富汗打了败仗,影响了唐朝乃至中国的“国运”

【本文由“梓悦”推荐,来自《唐朝也曾身陷帝国坟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阿富汗打了大败仗,并且影响了唐朝乃至中国的“国运”,这是西方汉学界的主流观点。

著名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但约在750年,中国在经过十年胜利的征战后遭到了一次次严重的军事挫败。751年,曾在小勃律和拔汗那之役取得辉煌胜利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最后与阿拉伯人在咀逻私(塔拉斯)水交锋,被打得溃不成军。

战斗本身并无重要意义。但它对未来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它使阿拉伯人出于有力地位,当安禄山之乱后中国在突厥斯坦的守军开始出于孤立后又遭到吐蕃的侵袭时,他们就得以向中亚扩大势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把怛罗斯之战说成中华民族历史的转折。

剑桥中国史和《全球通史》在中国太出名,百度上到处都是自媒体顺着他们观点写成的文章。对于历史学小白来说,很容易在拿到一本西方汉学家的书就无条件推崇。圈内有个笑话,西方汉学家的汉语水平取决于他们的中国老婆的水平。

西方汉学家搞的东西,我就不想评价太多了,辩证地去看吧,这是我读了几十种西方汉学著作之后得出的结论。虽然开卷有益,我还是建议大家在看剑桥中国史的时候,能好好阅读每一分卷的前言,这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西方汉学。别跟某知名网络带货主播罗某人一样,认为外国写的中国历史才是“真的历史”。

中国学者对怛罗斯之战的研究有很多,而且基本上到了没什么内容可以再挖掘的地步。总结起来,高仙芝战败的原因主要有军纪败坏、与当地属国关系处理不当,但对于唐军而言损失并不大,高仙芝事后也准备整军再战,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未来军事上的事情还难以预测。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768年或其后不久,征服个失密,769年入侵高附,但这已接近其扩张的极限,而且不免与吐蕃帝国发生冲突。从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唐王朝与阿拉伯帝国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甚至可能在外交上还达成了一些配合。

据1984年出土的《杨良瑶神道碑》记载,贞元元年四月,宦官杨良瑶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出使黑衣大食的事情。荣新江先生推测此事与唐德宗、李泌推动的联合盟友制约吐蕃的策略有关。贞元三年,李泌向德宗建议联络回纥、南诏、大食、天竺共同夹击吐蕃。

而之前李泌还建议唐德宗拒绝给予吐蕃安西、北庭之地。李泌向德宗提出联合大食进攻吐蕃,无疑是做过一些前期准备的。《杨良瑶神道碑》没有记载这次出使的原因,对于结果的交代也只是“德返如期,成命不坠”。但从后续来看,杨良瑶的出使很可能达到了唐朝的目的。8世纪60年代末大食与吐蕃在西北印度展开争夺,双方的争斗恐怕不会很快结束。

《旧唐书·大食传》说“贞元中,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恐怕说的是实际的情形,而这种情况应当在贞元中后期更加严重。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可能大食是受到了唐朝的鼓动,是杨良瑶外交努力的结果。从历史的一般经验来看,帝国的崩解并不取决于一次对外军事行动的失败,而在于能否处理好内政问题。但从“帝国坟场”的故事中,美国人所面临的危机,与那个已经消失的红色帝国最为类似。

真正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还是安史之乱,其摧毁的不光是唐王朝的中央权威,破坏社会经济,更打击了中国人“对外开放”的自信心,后续的几个汉人王朝也失去了对外进行势力扩张的动力,在政治文化上也变为了重内轻外、重文抑武。

最后附上陕师大于赓哲老师的视频《怛罗斯之战:安西军战败阿拉伯——华夏民族真的从此衰落吗?》,内容非常详实。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f4y167Cy?share_source=copy_web

视频由风闻社区添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