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中国电影观众牛!好莱坞两部指鹿为马的片子扑街
你永远可以相信这届中国观众。就在最近,接连两部美国新电影在国内遭遇了口碑暴雷,一部是在欧美地区获奖无数的《达荷美女战士》,一部是名导盖·里奇操刀、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盟约》。
哦对了,这两部电影主打的都是“历史剧情片”,据称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女战士,指鹿为马先说说《达荷美女战士》,影片讲述“发生在19世纪非洲西海岸的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史上最英勇女战士历经艰难,招募和训练黑人女性,最终组建了一支完全由女性组成的军团,抗击白人奴隶贩子的故事。”影片烂番茄评分94%、爆米花指数达99%,全球票房超过6.5亿人民币。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部风靡全球的历史巨著电影,在国内的首周票房数据一定很好看吧?嗯,国内第一周的总票房是7.5万,连8万块都不到。
不管媒体、通稿吹得多么天花乱坠,都无法掩盖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这电影就突出一个颠倒黑白,说是指鹿为马都不过分。为什么呢?因为在真实位面的历史上,达荷美王国不仅没有抗击过白人奴隶贩子,甚至它本身就是非洲地区最大的奴隶交易中心!达荷美王国通过对周边地区发动侵略战争,从他国掠夺黑人奴隶然后卖给欧洲,换取欧洲商品,比如步枪、火药、织物、贝壳、烟草、烟斗、酒精和金钱等,以此作为立国之本。
至于所谓的女战士,历史上的达荷美国王确实成立了一支女子卫队——但是成员来源非常复杂。每隔一段时间,达荷美国王便会派军队强征民间15岁少女,遇到不好看的全部杀掉,只有好看的才会纳入女子卫队。不仅如此,达荷美也会从他国掠夺的黑人奴隶中,挑选值得培养的女子纳入女子卫队。简单来说,这支女子卫队和自由、女性独立根本扯不上半毛钱关系,根本就是达荷美国王的奴隶军团。









幻想成为美国人的狗,就能过上住大豪斯,吃牛排的美好生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至于《盟约》当中的魔幻故事,醒醒吧,电影里都是骗人的。电影从来就不只是电影按照很多文青的说法,电影就应该是电影,艺术就应该是艺术,不应该被意识形态和政治所影响。但问题在于,不论电影、小说、绘画、音乐还是游戏,艺术作为人类思想创作的结晶,本身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创作者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影响。
只不过相比于其他国家,美国自上世纪初电影技术发明后,便高度重视电影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美式思想”传播的重要工具。“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好莱坞电影充当了美国最佳的形象大使。好莱坞电影的价值叙事,在内容上主要是围绕“美国至上”“普世追求”“英雄个人”等展开。”换句话说,电影从诞生之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普通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内含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承载或表达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基本的意识形态效果为目标诉求。”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1941年12月,随着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正式加入二战。时任总统罗斯福任命劳尔·梅莱担任政府与电影界的协调员,并在一年后成立战时信息局(OWI),至此美国正式开始以行政手段介入电影拍摄。OWI首任局长形象的形容他们的工作:“将宣传思想注入大多数人头脑的最简单途径,是让这一思想以娱乐电影为媒介,在人们尚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被宣传对象时,达到宣传的目的。”进入冷战后,美国驻外机构会专门收集各国电影市场情报并撰写分析报告,好莱坞也由此被称为CIA的“编外部门”“隐形文化部”。尤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新自由主义理念在美国大行其道,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就越发明显。
其实回顾近些年席卷全球的美国电影,我们不难找到其中对美式价值观的吹捧和宣传,尤其是将“美国至上”、“美国例外论”包装成了普世价值,虽然美国价值观往往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毫无关系。就比如今天讲到的《达荷美女战士》和《盟约》,尤其突出了美国电影的政治属性,“在人们尚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被宣传对象时,达到宣传的目的。”但好在,至少从豆瓣的评价来看,绝大多数中国观众都是清醒的。面对扭曲事实、指鹿为马的历史虚构主义电影,不论某些用户如何避重就轻、洗白赞美,绝大多数中国观众都用实际行动和分数给出了这些电影应有的评价。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