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华(40)“烽火戏诸侯”,有吗?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见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
【宣王崩,子幽王宫湦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去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将这篇文字翻译一下,大意就是:
宣王逝世,他的儿子,幽王宫湦继位。幽王二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它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生。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商、周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幽王三年,幽王宠爱褒姒。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就想废掉申后,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块儿废掉,好让褒姒当王后,让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从前还是夏后氏衰落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留住他们,就进行占卜,结果都不吉利。又卜占要他们的唾液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摆设出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两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让人拿来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但到周厉王末年,周厉王打开匣子看了。龙的唾液就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那唾液就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后到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在周宣王的时代,小女孩们唱着这样的儿歌:“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宣王听到了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妻在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就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在逃亡的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就在乡下的路旁。听着婴孩在深更半夜里啼哭,非常怜悯,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逃,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生下儿子伯服,最后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让褒姒当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阳感慨地说:“祸乱已经造成了,没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就是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周幽王任用虢国石父做卿,在国中当政,国人都忿忿不平。石父为人奸诈乖巧,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周幽王却重用他。幽王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很气愤,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来。申侯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都拿走才离去。于是诸侯都到申侯那里,共同立幽王从前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由他来继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登位之后,把国都迁到东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扰。到平王这个时候,周王室就衰落了,各路诸侯以强并弱,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势力开始强大,一切政事都要经过各方诸侯的首领裁决。
这就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首先,请大家不假思索,直接回答: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龙?有没有龙涎?有没有龙涎可以化为大蜥蜴?有没有大蜥蜴可以让一个小女孩,数年后长大成人,而怀孕生子?
由这样的神话,衍生出来的历史故事,其真实性,能有多大的可信度?
再加上,在神话之前,以阴阳之气附会地震之说,进而推测周朝要亡,这种预测,有没有道理?
其次,我们再稍微思考一下,就算周幽王时代,有烽火台,周幽王,也点着了烽火台,使诸侯们闻警而至,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闻警而至呢?
不会是有小股尖锐部队先行赶到,而后,大部队再接踵而至吗?
这样的一种渐进过程,又怎么能让素不爱笑的褒姒,就突然发笑?
而且,是见一次,笑一次?
莫非,是褒姒知道这样可以让周幽王亡国,而有意地要让他亡国?
当我们问过这几个浅显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问一个比较隐秘性的问题。
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家都要向周王进贡,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吗?
为什么平王登位之后,要把国都迁到东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扰?
他的外公申候,不是和犬戎友好,联合犬戎打败了他的父亲周幽王,而将他拥立为王吗?
为什么到平王这个时候,周王室就衰落了,周平王管不住各路诸侯,而竟让他们以强并弱,甚至于一切政事都要经过各方诸侯的首领裁决?
其实,虽然周族实行了大封建,虽然口号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农奴制的小生产,可以完全取代奴隶制的大生产的地步,这就导致生产劳动,仍然必须是具有强迫性;使得土地的经营者,必须要保留自己的武装,以强迫奴隶们劳动。
而当土地经营者,不得不为生产,而保留自己的武装时,他所拥有的武装,就同时也具有与帝王、或者其他土地经营者的武装相抗衡的能力。
这样,帝王,就事实上是没有绝对的权力,去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与各路诸侯之间的关系,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仍然需要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持。
《尚书·洛诰篇》记载:
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
这段话,以老曹的水平,还翻译不过来,这里,只好借用网络上其他网友的翻译:
周公说:“唉!您虽然是个年轻人,但是,你也该考虑完成先王未竟的功业。您应该认真考察诸侯的享礼,也要考察其中也有不享的。享礼注重礼节,假如礼节赶不上礼物,应该叫做不享。因为诸侯对享礼不诚心,老百姓就会认为可以不享。这样,政事将会错乱怠慢。我急想您来分担政务,我没有闲暇管理这么多啊”!
这里就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周家王朝,对各路诸侯,是从一开始,就没有绝对的控制力。诸侯向朝廷进贡,没有规定的数额,而是全凭其自愿。王朝主要是通过其进贡的情况,来考察其对王朝的忠诚度。
这就是说,王朝与诸侯的关系,还是以礼乐为主的,当礼乐不在时,才会考虑使用权威,甚至于,使用武力。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朝廷封给诸侯土地和臣民之后,土地与臣民,名义上仍然是属于王土王臣,可事实上,受土受民的各路诸侯,得到了这些之后,就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私有的了。
《大雅·瞻卬篇》记载:“人(指领主)有土田,汝(指幽王)反有(夺取)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
“人家有田土,你周幽王要夺取;人家有农奴与奴隶,你也要夺取”。
这种明显是诸侯对周幽王相诘难的口气,充分地说明,帝王与诸侯两方,对于分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帝王理解为,即使是分封了,这些土地和臣民,仍然是我皇家的,我有收回的权利;而诸侯们则理解为,分封给我们的土地与民人,就是属于我们的,你做天子的,就不能无故侵犯。
那么,造成诸侯们这种想法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诸侯们有自己的武装。
在潜意识中,他们有与不合他们心意的帝王,拼死一搏的勇气。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有所不同。
清华简记载,是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娘家——申国。申侯于是联络戎族打败了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
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
刘国忠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该故事甚至并不存在。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烽火戏诸侯”一事,是明显经不起推敲。然而,值得推敲的是,周幽王进攻申国,为什么是自己亲自带兵进剿,而不是召集其他诸侯国共同讨伐?
以他的天子之威,竟然没有其他诸侯一同前往参战,这到底是显示他的无德,而导致诸侯背叛呢?还是显示他的无能,而调遣不动天下诸侯?
如果是他无德,那么,后来东周的所有周家天子,都无德吗?
为什么后来的所有周家天子,都没有办法,重振周家天子的权威呢?
根本的问题,怕还是“礼乐文明”是假的,周家天子失去了足以威慑各路诸侯的实力,才会被各路诸侯所忽视,也才会让各路诸侯丧失“礼乐文明”。
至于历史的记述者们,为什么会以“烽火戏诸侯”来解释周幽王讨伐申国的失败,大概是其中的真相,会令胜利者及其同道们,无法“流芳千古”吧。
胜利者及其同道们不能“流芳千古”,那就只好让失败者“遗臭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