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由来

中国自战国时期就开始形成“奖耕战”、“抑商贾”的政策,到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基本上形成中国农耕社会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

教科书给出解释是,重农抑商是生产力发展低下的表现。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中国的农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中国在战国末期,就出现了铁犁,这种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在翻土时,比铲等农具效率提高很多。到了两汉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得到推广和普及。

中国的铁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犁铧后面还安装了犁壁——一块弧形的铁板,这样可以使耕起来的土块顺着犁壁的弧度翻转过来。其好处在于,可以使下面的生土翻起来接触到阳光和空气后慢慢变成熟土。从而提高田地的肥沃程度。这比罗马的浮犁自己后来欧洲中世纪的重犁(也是由阿瓦尔人传过去的)要高明不知多少倍。

此外,像条播机、马拉锄、脱粒机、旋转风扬机这些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促进英国农业革命的技术,中国在战国和两汉时期都已经发明出来并得到广泛传播。并且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从轮作制过渡到连种制,即在一块地上连续种植而不休耕,甚至在有些区域已经实现了一年两季。欧洲农业直到七世纪才从二圃制转变为三圃制,即从一年一休耕转变为三年一休耕,直到今天,欧洲也没有摆脱轮作制。

不仅是农业,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包括冶金、纺织、陶瓷、漆器……都是当时世界顶尖水平。这些我们之前都有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也就是说,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绝不是由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因。

那么,中国的历朝历代统治者真的那么愚昧,不知道商业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吗?这还真不是。

从生存模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会有不同的解答。我们知道,中国的农耕社会是在一个大陆季风性气候中发展过来的,同时环境相对封闭,北面是大漠和极地,东南面是大海,西面是世界屋脊和戈壁荒漠,也就是说,中国的农耕文明受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气候,大陆季风性气候虽然在5~10月会带来降雨,但由于每年季风到来的强弱、早晚,变化率很大,再加上小冰期的周期性降临,中国的农业收成会发生巨大起伏。经常面临区域性的大面积绝收。这个时候,如果靠商业调节,难免会出现不良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情况,加剧灾害的危害程度。于此同时,由于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不可能从外部通过商业获得生存资料的补充。只能借助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力,建立粮食存储机制,如常平仓、广惠仓的建立,在灾年实施慈善性、跨区域的生存资料调拨。

也就是说,中国自给自足、内部循环的农耕生存模式,对商业的依赖较小。这与欧洲海盗生存模式不同,由于欧洲物产单一,粮食和基本生存资料无法自给,只能通过对外贸易和掠夺(这两者通常混杂在一起),从外部寻求生存资料的补充。

其实在宋代,当中国走到工业革命的前沿时,中国对商业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商人的地位和商业的作用都有极大的提升。只是由于游牧民族的轮番入侵,打断了这一商业化的进程。

很多事情,如果我们用工业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农耕社会的问题,往往不得要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