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皇权不下县”
今天试探性地发一个帖子介绍下我国的政治架构,当然了,这个话题复杂到了极点,我们只能是随意聊一个点,如果大家喜欢,将来可以慢慢展开讲。
从商鞅变法之后,我国的整体框架就变化不大,国家选拔文官,任命县级以上长官,后来的两千年,一直是在这个基础上修修补补,比如不让官员回自己老家去当官,到处溜达的“巡抚”变成地方官等等,选拔方式也比较多样化,有的年代比较看重才华的,有的年代比较看重扶老奶奶过马路的,还有的比较在意你长得帅不帅,比如明朝,科举选拔出来的知识分子比岗位多,需要面试上岗,长得丑当官就有点难。
但是选拔方式前后期差别很大,唐朝之前印刷术没普及,而且贵族搞垄断,权力不向下层开放,一般都是贵族自己内部玩,经常出现一家子都是官,唐朝之后垄断权力的贵族肃清,寒门开始进入高层,平民出身的寒族可以干到宰相一级,在建制方面,我国非常早熟。
不过官吏一般任命到县官,在往下就是自然状态,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说了算,你作奸犯科,很可能被长老们召集村里百姓对你公审,盗窃什么的被打板子,作奸犯科被浸猪笼,当然了,除了云贵等地,一般不允许太过严厉的私刑,可以抽鞭子,或者上报守长城名额,小说《白鹿原》里有这类情节,大家可以看看。
打仗也是村里长老把适龄年轻人组织起来送到县城,把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嫁给富婆的小白脸送去守长城。税收也是乡绅们征收,造反的陈胜吴广路过你们村,也是这些长老出面沟通,叛军高兴就发安民告示,不高兴乡绅们人头落地,他们的承担一定的风险。那乡绅哪来的?乡绅一般是朝中大员退休回家后形成的自然权威,有啥事在拉上教书先生,村里地主,一起讨论,形成最早的自然法律。大家看《史记》,感觉会很明显。
这一套秩序一直持续到民国结束。
我们电视上看到英国要打仗,就设立兵站,到了年龄小伙子们过来填体检表,操练出发,跟我们现行的小伙子们戴大红花,敲敲打打热泪盈眶十里送别去参军有点像。如果战时你不来参军呢?轻则坐牢,重则枪毙,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国家已经管理到基层去了,从基层直接抽资源。
英国这一套就叫“现代官僚体系”,英国进入现代之后,仿照大清开始搞文官考试,从底层招募文官,但是比大清走的更远一些,把政府组织直接捅到基层,国家对自己有多少资源一清二楚。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对欧美民主体制有个错觉,一定要明白一点,欧美政治家是选举产生的,但是文官不是,比如特朗普选举上台,他去找一堆人组阁,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就是他找来的,但是各部的副部长都是文官,他们是考试和考核上来的,不是选举,也不对选民承担责任,只承担KPI,也不需要公布财产。
说到这里想切出来说件事,大家知道去年特朗普任命了一个安全顾问,后来被情报部门给搞下台的事吧,他的安全顾问上台没几天,就被情报部门向媒体举报这个顾问跟俄罗斯有交易,迅速被搞了。英国《卫报》去年报道总统要求彻查情报部门,看看谁举报了他的安全顾问,后来也不了了之,啥也没查出来,这件事说明啥呢?情报部门内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权力中枢,不完全受总统控制了。
特朗普给这个小权利中心取了个名,叫“deep country”,大概是国中之国的意思。文官系统成精了,朱元璋上台把文官们杀的鸡飞狗跳,雍正皇帝成天修理官僚系统,其实就有这方面原因,文官系统他们有自己的逻辑,皇帝跟他们意见一致好办,不一致他们就使坏,把所有事都给你搅黄了,《万历十五年》里“申时行”那一节就讲到了这个逻辑。不过我们今天重点讲文官里的神经末梢,基层。
民国基本没有基层,民国其实是维持了大清的架构,甚至官员很多也是大清的,指挥不到村里。向村里征税也是通过乡绅或者地主来征,这伙人说啥就是啥,这伙人把绝大部分资源都拦截在他们那里了,反正政府也没能力挨家挨户去确认一遍。
民国征兵也很暴力,一般是国军营长之类的军官带着小伙伴,去村里抓壮丁,进村之后往往搞得尘土飞扬鬼哭狼嚎,很多时候小伙子被抓走了,家人都不知道加入了国军还是伪军。我看过一个日军大佐的日记,纪律好的日军进村后,村里长老带着全村百姓向日军控诉他们的小伙子被鬼子抓走了,搞得日军一头雾水,不对啊,我们才是日本鬼子。
国民政府对地方一直也没控制,比如淮海战役爆发后,国共双方就进入了最终拼消耗的阶段,双方在上千公里的战场上投放了一百多万重兵集团,每天消耗的物资都是天文数字,而且后方的物资要运上去,前线的伤员要送下来。
这时候就暴露了国府没有基层组织特点,政府不知道国统区有多少壮丁,也不知道地里有多少粮食,只知道把能征集到的粮食全部送往前线,南方城市里没物资,可不通货膨胀嘛,民国末期的通货膨胀匪夷所思史无前例,就是这个背景。不过那时候学生回忆,国统区农村其实物资还是有的,他们经常带几块布去村里换吃的。国府没有基层组织,完全一抹黑,对农村的了解还不如那几个学生。
而党这边率先把国家机构的触角伸到了农村一级,成立了乡党委,村支书,对地方上有多少粮食,能征发多少士兵了若指掌。
到这个时候,其实就是高维打低维了,以整个解放区的战争潜力跟国府的政府手里那点资源对耗,战争结局可想而知,很快国军前线物资不足,后方城市通货膨胀。
现代战争远远不是战略战术那么简单,更是组织方式的对耗。这也是为啥1937年中国都顶不住日本的进攻,但是在1951年,刚刚打完十几年战争的新中国竟然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开战,东北打美帝,西南剿匪,越南打法国,也游刃有余,就是这个原因,资源配置和调度起了决定性作用。当然了,你可能会说是苏联支援,其实1937年苏联也是大金主。
大家一般愿意说,解放战争时,农民分了田地所以支持革命,这种说法其实很不客观,属于一厢情愿,以中国老百姓的揍性,分了田地我当然高兴,但是你让我去当兵,还是别想了,让别人去吧。所以就需要配套体系来确保他去前线。我们前文讲美国时候也说了,林肯说我们要打败南方,解放奴隶,大家说好不好啊,大家说好,那赶紧入伍吧,大家一哄而散,后来死活不去打仗,多次爆发反征兵暴动,林肯政府用爱尔兰暴徒组成的重装警察和榴弹炮才镇压下去,刁民,在哪都差不多。
而且在战争年代,国军士兵经常跑回村里去了,然后在村里窝着,一般不会被发现。但是在解放区这种问题几乎不存在,你们村已经有了村委会了,你跑回去也得被送军事法庭审判。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战争其实就是现代官僚体制对大清官僚体制的一次暴击,所以到了台湾后,陈诚担任台湾主席,主持土改和政改,把在大陆没干的两件事终于做成了,给人民以土地,把政府建立在村上,政府终于可以指挥到村里去了。
你肯定要问了,那为啥在大陆不给老百姓分地,为啥不建立基层?
前文其实讲了,地主的孩子进军校,进政府了,就跟大清似的,你让他们把家里的地分给农民,做梦呢?
那到了台湾为啥可以了呢?台湾地主的孩子不在政府嘛。所以国府拿着刺刀顶在台湾地主的脑门上,用几年的租金就把地给买走了,而且还不是拿钱,是拿政府公债,这也是台湾蓝绿对抗的几个原因之一。后来这些地主手里有点钱,培养孩子去读书,读完了全是绿营。
那为啥在大陆没搞基层呢?一方面他们不太会搞,这个没法细说,大家看过《建军大业》吧,电影一开始国军就在杀人,在那场大屠杀中,三十多万人都剁掉了脑袋,会搞基层工作的全被杀了,史学家一般说在那词屠杀中,国府彻底失去了基层官僚,只好沿用了大清的帝国系统,类似于你抢了个公司,公司上层换上了你和你的小伙伴,但是中层和基层全是以前的人。
另一方面是没钱,官僚体系从来都是成本巨高无比的东西,没这玩意,你啥也干不了,很容易陷入失序,有这玩意,每年都得维持一个巨高无比的财政开支,发达国家没有官僚开支低的,你可能觉得这样不合理,但是 它确实是现实。所以中国古代才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思路,建立了一个80%完备的系统,既可以满足基本功能,又不至于开支太大拖垮政权。
全文完,始发于观察者网风闻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