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的海禁政策

关于元末和明朝的海禁政策,现代文人一说起来,就是闭关锁国,拒绝先进事务,其实都是想当然的猜测。

就当时的航海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物产丰富程度……来说,不管是日本还是欧洲,都无法和中国相比。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国,海禁并不是拒绝先进,而是拒绝海盗民族的野蛮。在当时,主要防的是日本的海盗。

日本这个国家,国土面积小不说,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6%,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没有能力大规模扩张之前,只能靠内卷来解决生存空间问题。那些分封割据的大名为了抢劫别人的土地,或者避免被别人抢,都要养一帮武士,以便在激烈的内斗中不落下风。日本也有“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只不过日本的“士”是武士,而不是文士。这帮家伙干的是刀头舔血的行当,自视甚高,除了打架,啥也不会。而且也不屑于从事其它行业。14世纪日本南北朝时,在混战中失败的武士为浪人,与活跃于九州、四国间的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这些人被称为倭寇。

明朝初建时,由于主要防御的对手是北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洪武年间,下令实施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到了永乐年间,随着郑和船队出海,海禁政策逐步废驰。但倭寇真正成为明代的一大社会问题,却是在嘉靖(1522-1566)年间,史书上称之为“嘉靖大倭寇”。十五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内部争斗更加剧烈,为了寻找出路,一部分封建主与寺院大地主支持海盗活动,倭寇又趋活跃。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封建地主大内氏与细川氏的贡使在宁波发生冲突,趁机大肆焚掠。明政府下令停止贸易。此后倭寇见中国沿海防务空虚,便勾结了当地土豪、奸商、流氓、海盗,进行走私劫掠。

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由于有日本贵族势力的参与和操纵,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从传统的劫掠发展到灭绝人性的烧杀。这让明朝捉襟见肘,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为了将防御成本降到最低,明政府索性采取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海外贸易、捕鱼、交通,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在漫长海岸线设置海关监察海盗,并建立庞大的海军为商队护航,成本太高,开放贸易的收益远远不能覆盖成本。当然,海禁使中国失去了占领世界市场,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机会,但在当时,却是无奈且成本最低的选择。这和当年秦始皇为防止游牧民族的南下骚扰,建立万里长城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德川幕府一统天下之后,施行“幕蕃体制”,虽然保留了武士阶层,但毕竟打架的时候少了,渐渐就不怎么吃香。其中一部分找不到主子,又不愿经商、务农,越来越多的武士沦为“浪人”。到了“明治维新”之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并成为日本对外扩张和实行军国主义的主要推动力量。日本在近代的对外侵略,中国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是尽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好呢?还是让它在我国烧杀抢掠,然后再把它们赶出去好呢?这个问题相信不难回答。

对于历史问题,我们应该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加以考察,而不是用现在的标准做想当然的评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