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方案
【本文由“巴山语”推荐,来自《王丹| 陪读潮:“离土”又“离乡”的农村教育》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本文调研的基本情况符合当前现实,遗憾的未提出好的解决方法,因为现在进入人的发展阶段,无法摸着美国的、西方的经验过河了,他们自己的社会治理更是一团糟。我们国家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五千年的优秀文明作为基础,反而这方面做的比较好。
一、基础判读,虽然现实让人觉得不安,但内核仍然是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人民为满足日益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追求更好的教育。总体方向是对的,现在问题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起的。
二、解决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服务的供给方,怎样在农村地区构建优质教育服务模型,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我觉得要做的有:
1、适当的人口集中度是需要的,目前高中教育集中到县城,小学及初中教育集中的镇区是符合教育科学的,这个适当的度把握要精准,因为如果无规划的话,任由教育自然发展的话,他会更加集中,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阶段,过分集中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人口再生产(家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时间),但不适当集中,运用行政力量过分逆自然规律也不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不到适当的人口,会造成资源极大浪费,整个模型不可持续。
从规划布局上讲,基础教育阶段要强县域。
2、还是要依靠技术发展,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可复制化,尤其是工具类技能,如数理化,培养更高水平的智和美,让基层学校更好地发挥人文养成优势,培养德、体和劳等素质。
3、在县域优质教育服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式现代教育体系,发挥我国的组织优势、文明优势、基础设施普及化优势,培养国家、社会和家庭都认可的人才。其中重要的是县域教育转移势能要稳定,可持续,为家庭人口再生产循环提供至少二十年的稳定预期。
三、解决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教育的需求方。教育的需求研究是全新的课题,与我们传统经济需求完全不一样,目前教育职业化,去人民化的路径是错误的,仅仅光教不育是错误的。
1、家长稳定提供孩子的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量力而行,二是有所追求,三是以自己为主(尤其是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这三个要素综合考虑家庭的教育地点选择。
2、育人的主体是家庭,尤其现在孩子的饮食健康和生活作息健康方面家长要负起责任,要优质服务,社会化是不行的。
3、知识的吸收运用才是重要的,家庭的时间对孩子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