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单亲模式”之前,先有一个“社会化抚养”的共识

【本文来自《我知道的几个小姐妹,就在找靠谱私下的精子库》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说到底还是权利与义务的问题。生育保险、育儿福利、购房优惠等等,其实就是一种“单身税”。在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实行福利制度的时候,这种“单身税”还有合理性,也就是说每一对单身者的纳税都是对另一对夫妻的支援,而是他们本身也都是潜在的未来的受益者。即便是现行对未婚妈妈的一些扶助,也更多的属于对极端个例的人道主义救济。但单女通过精子库生育主动成为未婚妈妈,看似“去父留子”,实际上是要求整个国家、社会充当其夫与父,这种福利制度上的男女失衡,势必成为反对的一大动力。

二,精子库的公益属性和双盲原则不可打破。跟医疗和公益的目的不同,主动选择精子库的单女生殖行为必定要能主动选择捐精者的条件吧,这种“选择”就是问题。现在的男女择偶从效率上看,其实是相当低的,经过低效和随机的“谈恋爱到组建家庭”才结合的后代,其实就是在开盲盒。但正是这种低效和随机,才保证了人类这个物种基因库的丰富和多样。然而尽管如此,现代人的择偶倾向也在快速地影响基因池,如果加入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后代筛选”,基因池污染这不算什么,基因库的快速凋亡才是大灾难。例如矮小、肥胖、大头的基因不符合现代人审美,但其低能耗、高储存、脑容比例大的特点在另外的环境中反而是进化优势。这样的坑我还是希望先看看外国是怎么趟的,才好摸着过河。

三,现在对单亲家庭的统计和研究不足以打消对其片面看法的疑虑。诚然,有很优秀的单亲子女案例,比如老拿来做例子的谷爱凌。但把对单亲家庭的平等对待和祝福鼓励当作对单亲家庭其中的困难和障碍的美化是不是太草率了点?就好像倡导平等对待同性恋不代表就要把人给掰弯吧。一些姐妹们对丧偶式育儿深恶痛绝,但又主动进入丧偶式育儿,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尽管我们并不清楚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儿童的成因是在成为单亲之前还是之后,但两性角色的缺失真的对儿童成长没有影响吗?总之,我个人对这种主动进入先天性单亲模式的监护人的监护效果保持悲观的怀疑。

除非,在开放“单亲模式”之前,先有一个“社会化抚养”的共识。是的,以上三个问题,如果先进行社会化抚养,那多半就不再是障碍了。如果需要国家和社会成为你的夫或妻,那么就得同时接受它要成为孩子的父或母,与它共享监护权、教育权等等,接受它对孩子的教育、医疗、吃喝的选择与决定。这样一来,也就不用担心开盲盒开出不合心意怎么办,也不用担心单亲家庭中的角色缺失,更不用担心税收的流向和公平。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