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谈古风歌曲音乐性
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谈古风歌曲的创作
在中国5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7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就出土了骨笛,这说明那时已经有了旋律、音阶的概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系列编钟可以看出,当时乐队的规模以及乐器各个声部的搭配已经相当于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水平。
7年前我去河南信阳参观了一个战国古墓博物馆。编钟、编罄的成系列展现,不难想象出当年乐队演奏壮观场景。并且乐曲的编排是按和声进行配器的,说明我国音乐理论的形成较欧洲早了二千余年,只是可惜没有乐谱留传下来,也没有相应的文献记载。古代与音乐相关的典籍非《诗经》莫属。诗经中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有着音乐的影子,展示着韵律的魅力。诗经的诗歌分风雅颂三类。特别是风,每一首都是一首隽永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只可惜诗经的旋律也失传了。为诗经谱曲的近代代表作,有诗经关雎,以及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秦汉以后,汉代乐府诗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代表作有,木兰辞,以及敕勒川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创作的古琴曲《广陵散》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音乐高度。唐宋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更辉煌的时代。唐王朝打通西域,使西域的乐器和音乐传到了中国。宋代词牌的出现让音乐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文人雅士以填词为乐,根据词牌的固定曲调,填上合乎平仄韵律的词句,悦耳的乐器演奏伴以歌妓优美的歌喉和舞姿,成为风靡一时的雅集,歌妓这一群体成为中国社会早期的音乐人。至今在日本依然存留的艺妓,即传承于中国的唐宋词风。元代的元曲,在音乐的基础上有了剧情描述,增加了音乐表达的故事性,使中国的音乐表现形式有了新的拓展,戏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因其故事性趣味性更有利于在基层群众中进行传播,成为基层民众重要的娱乐形式。
无须讳言,中国音乐史上的辉煌,有一个非常大的缺憾,那就是音乐旋律的表现没有一套科学的记谱方式,很多著名的曲子及词牌旋律都失传了,这也是目前音乐人不能用原来曲调来演奏古代的诗歌的的重要的原因。这个缺憾需要弥补,需要现代的音乐人,用现在的眼光,把古人的思想、意境、情感用现代的音乐理论体系及乐器,用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演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个古风歌曲的创作热潮。有很多古风歌曲的音乐人崭露头角。比如董贞,河图、Aki阿杰、伦桑、安九、凌之轩、晃儿、小曲儿、重小烟、音频怪物、墨明棋妙、少司命、银临、刘珂矣、心然、东篱、许嵩等,他们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社会传播面,比如,
下面的10首歌曲,都是最近的,最具影响力的古风歌曲排行榜。
旧梦一场
牵丝戏
一曲相思
赤伶
出山
红昭愿
离人愁
清明上河图
九张机
缘分一道桥
另外我还非常喜欢。许嵩的清明雨上。
作为一位音乐爱好者,更是一位苏轼诗词的铁杆粉丝,我对苏东坡诗词的谱曲极为关注。苏轼一生创作了4000余首诗文。其中,最著名的诗歌就包含着他在密州(今诸城)所创作的密州四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望江南•超然台作》。从这四首词的音乐创作来看,1983年梁弘志为水调歌头的谱曲比较成功,经台湾著名艺人邓丽君,王菲等传唱,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另外。第一悼亡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第一首豪放词,密州出猎也有很多音乐人为其谱曲,其中不乏佼佼者。比如北京的高旗创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20日夜记梦的童声合唱就非常打动人心。我认为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有关苏轼词歌曲创作的典范。但奇怪的是,苏轼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竟然谱曲者寥寥,从网上查询,只有范轩宇一首,而且传唱度很低,虽然这位作曲者创作的歌曲,以京剧唱腔“梨花开,春带雨”作为开头,试图营造春天的景色特点,但和苏轼描写的密州北方烟雨的景色相比,歌曲和这首望江南所表达的意境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而且歌曲的旋律,虽然婉转,但普通人很难把握,更别说用合唱这种音乐形式来表现了。从中也可以看出,苏轼这首清明词的知名度,比另外的三首词,知名度在社会上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我们诸城市苏轼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把这首清明词打造成和其他三首苏轼的密州词同等地位,成为公认的最美清明词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我就试着为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进行谱曲。达到我所期望的意境。表达出苏轼眼中的密州烟雨。
下面我着重分析一下,我眼中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烟雨蒙蒙,繁花似锦,半壕春水,杨柳依依。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江北密州的春景。寥寥数语,就是一幅和清明上河图不相上下的密州画卷。在这样美丽的画卷中,密州的孩童,一定在放着纸鸢,唱着春歌。穿着红衣的小姑娘,在咯咯的笑声中荡着秋千,沐浴,在春风中。寒食过后,新火已经点燃,千家万户散发的炊烟,飘出春饼的味道。扶淇河岸边,村姑已经在浆洗衣服,银铃般的笑声荡漾在河边。放眼潍河,白鹭翩翩,渔夫已经在荡舟,文人雅士也许已经在河边沐浴,风兮舞雩,咏而归。诗人趁着酒兴,登上超然台,放眼南望,常山,马耳山,尽收眼底。九仙山也隐约可见。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故人是谁?是王润之吗?远离家乡,远离老友,连亲弟弟都难见一面。但是,这个故人一定是活生生的人,要不怎么能面对呢?到底是谁?在清明这个季节,来到密州,看望苏轼。值得苏迷们研究一番。故国,当然是词人的故乡眉山了,他的父母,他的亡妻都在老家,十年生死两茫茫啊!压下自己的思乡之情,来上一壶明前茶。947年以前的密州,竟然有了茶叶。这可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也是北方第一次有了出产茶叶的记载吧。因为当时的交通,从南方到密州,没有一个月,茶叶是过不来的。苏轼的这一句词,信息量非常大,值得茶客们深入的研究一番。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仅仅39岁,已经感悟到人生不过百年。好时光转瞬即逝。一种诗酒趁年华的感慨油然而生。这也是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超凡脱俗,胜过很多咏物咏景的清明诗词的重要原因,也是这首写景喻情的清明词最有魅力的地方。这首词的格调之高被誉为最美清明词毫不为过。
一首好的,诗词,要传播好,除了文字美以外,朗诵的韵律美,歌唱的旋律美,都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如何用音乐,来表达好这首词的意境,是我所追求的。为了谱好这首词,五年多的时间,我学习了和声学,系统学习了口琴这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和技巧。尝试着用音乐来表达对这首清明词的喜爱。
我认为,一首成功的古风歌曲,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紧扣词牌,旋律要符合词牌的特点,也就是说,任何一首词,只要是词牌名对上了,用谱写的曲子来唱,要非常自然和顺,毫无违和感。比如,白居易的江南好,也是望江南的词牌名,用我谱写的旋律来唱,也是很舒服的。
第二,古诗词的谱曲,一定要表达感情细腻。而且朗朗上口,不要用怪异的旋律。最好写的像童谣一样的简单。容易学,容易唱。尤其注意合唱的音乐表达。
第三 意境情感表达到位,要特别注重歌曲的和声,恰当的利用近代的和声学理论来丰富音响效果。
第四 为了增强歌唱者对这首词写作地点的了解和印象。怀着对家乡诸城的热爱,我加上了间奏副歌,强调了这首词的地域美。并用了四次重复来强调“唐宋清明今何在?密州百姓唱东坡”这个主题。让最美的清明在全国的歌迷心中深入人心。
最后,说一下,我的期望。
我们苏轼文化研究会,在致力于苏轼超然思想,以及,诗词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密州四曲音乐作品的再创作,打造一系列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在诸城派古琴和苏轼密州四曲的融合上下功夫。创作有诸城地域特点的苏轼音乐文化。打造最美诸城音乐名片,争取在苏轼诗词音乐研究上,做出一点小小的突破。

下面是这首歌曲的视频链接。
https://static-play.kg.qq.com/node/luPcp10W7i/play_v2?s=sH-TMDsDd95lisnk&shareuid=67959c8d2c2f338a33&topsource=&chain_share_id=HFp8GBka20stTt0ZVhVZcE-y-h-yQu3xxYJgGHJOVjo&pageId=details_of_cre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