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从精明到可怜。

1

中国历史上共有400多个皇帝,多数平庸且无趣,生于悲催,死于挣扎。

他们只是权力的仆人,以及深宫里的囚鸟。

唯有这位强人,堪称“皇帝一哥”。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3个头衔: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

他的名字叫赵政(赢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他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2000多年来,他一直是历史顶流,不管是万里长城,还是秦皇陵墓,都是他的代名词。

嬴政杀过不少人,这位著名屠夫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时至今日仍备受争议。

他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是一个大变革和大动荡的时代,其显著特点是各国间剧烈争战,故史称“战国时代”。

而嬴政并非出生在秦国,而是生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少儿时代。

嬴政的曾祖父秦昭王在位时,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大力进攻与秦土毗连的韩、魏二国,却与赵国友好,约定向赵送交人质,以示信任。

“人质”就是活人抵押品,往往由国君的儿孙充当,又称为“质子”。秦赵二国成盟后,嬴政的父亲异人便当成质子送往赵国。

后来嬴政与母亲赵姬也成了人质。

那是艰苦而危险的10年,好几次,嬴政差点客死异乡。

2

回到秦国后,赢政继承了父亲异人的王位,那年他只有13岁。

这位少年生得高鼻长目,有雄鹰一样宽厚的胸膛,豺狼一样低沉的声音,年纪轻轻就很令人有些畏惧了。

与同龄人相比,他身上有一种少见的冷静。后来,这种冷静逐渐变成了冷酷。

对于注定要统一天下的人来说,这种决绝的个性特征尤其重要。

优柔寡断的人,很可能有豪情万丈,惊落风雨一片,但绝对不适合玩弄权术。

这种冷酷,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变成了冷血。

当时最有权力的人,是来自濮阳的著名富商吕不韦,人称“阳翟大贾”。

吕不韦最擅长的是投机,往来能买贱卖贵。

在赢政的父亲异人还很落魄的时候,他就觉得“奇货可居”,机会无穷。

于是吕不韦和父亲有了一段著名而简短的对话。

父亲:“你为什么要投资嬴异人?”

吕不韦:“您觉得耕田最多能获利多少?”

父亲:“十倍左右。”

吕不韦:“如果投资珠宝呢?”

父亲:“百倍左右。”

吕不韦:“如果投资政治,立君主、定国家,获利几何?”

父亲(瞪大眼睛):“无法计算!”

……

后来,吕不韦通过重金贿赂和三寸不烂之舌,上下其手,果然将异人扶上王位。

吕不韦还与嬴政的母亲赵氏关系非同一般,出入宫廷,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即使是高傲冷血的少年嬴政,也不得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觉察到了嬴政的不满。他低调了,入宫也少了,而把一个叫嫪毐的假太监送入宫廷。

秦始皇亲政最大的障碍正式形成,一个是吕不韦集团,一个是嫪毐的后党集团。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1岁,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亲政意味着他将直面激烈的政治斗争。

当时的嫪毐,已经与赵氏有两个私生子,他知道嬴政痛恨自己,于是发动叛乱。

哪知道,嬴政早就在蕲年宫布置好3000亲兵,叛军还未出咸阳,就被打得人仰马翻, 四处溃散。

嫪毐想逃亡到外地,不多久就便抓获。

最终,嫪毐和吕不韦的命运都很悲惨。

嫪毐被车裂,尸体用来示众,诛灭三族;党羽20余人皆枭首示众;受牵连的4000余家全部夺爵,流放蜀地。

嫪毐与赵氏的两个私生子(嬴政的同母异父弟弟)被摔死。

赵氏被关进雍城的一处宫殿,嬴政发话:因太后事进谏者,定斩不赦。前来进谏的27名大臣,被当场杀死。

吕不韦被解除相职,放逐到巴蜀,后饮毒酒自杀。

亲政才一年,嬴政凭一已之力,清除了面前的所有障碍。

3

如果说秦王在内政上的手段令人刮目相看,甚至瑟瑟发抖,那他在军事上的干脆利落,更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号称 “战国七雄”。

其中秦国最有条件完成统一。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重视耕战,领土不断扩大——经孝公、惠文王等六代100多年努力,秦地已从今陕西地区扩展到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贵州等地,几乎相当于其它六国领土面积的总和。

看看嬴政是如何一统天下的。

——前236年,秦国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出兵,先后攻取赵的阏与、南阳等地。后赵王宠臣郭开受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李牧死,前229年俘虏赵王;

——前231年,魏国被迫献秦部分土地。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包围魏都大梁(河南开封),引黄河水灌城,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前231年,韩国被迫把南阳献给秦。次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后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叛,乘机处死韩王安,韩国灭亡;

——前227年,秦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联军在易水被秦军打败,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灭亡燕国。

——前225年,秦派20万大军攻楚,互有攻守;后秦王派王翦带60万大军出征,大破楚军于蕲。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前221年,秦将王贲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齐国。

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短短10年间,秦国兼并六国,在占领的区域设置郡县,直属秦王。

(知识点)图穷匕见

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丹之命行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把地图展开,最后露出匕首。后人就用“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终于露出了真相或来意。

4

面对崭新政局,嬴政感到 “王”的涵义狭小,不足以垂留史册,必须更新名号,以表彰自己的无量功德,体现人君的至上权威。

在反复而郑重讨论之后, 群臣们认为秦王平定天下,功业空前,远超五帝,鉴于古有三皇而泰皇最贵的传说,建议尊号更为“泰皇”,命为“制”,令为 “诏”,自称为 “朕”。

嬴政觉得自己功兼三皇五帝,泰皇虽贵,却难以概括三皇五帝之功,于是决定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号为“皇帝”。

废除分封制后,秦国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都咸阳(陕西咸阳市秦都区)。

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

秦始皇在治国上是一把好手,可是人都怕衰老和死亡,晚年的他开始犯糊涂,对所谓的“长生不老药”产生浓厚兴趣。

在民间传说里,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药”。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等到上述地方求仙,同去的还有童男童女数千人。

不久秦始皇又派卢生求羡门、高誓等仙人踪迹,派韩佟、侯公、石生求不死之药。

而秦始皇本人,更是连续出巡据说有神仙出没的东方沿海、江淮流域。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秦始皇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求仙求药,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5

郡县制的确立,还经历过一场流血的大讨论。秦始皇借此开始精神上的控制。

公元前213年,群臣及众多儒生参加了咸阳宫的酒宴。围绕分封制度,大家展开了激烈争论。

丞相王绾、博士生淳于越等主张实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针锋相对,主张郡县制,还指责淳于越“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

秦始皇内心早就属意郡县制,不仅支持李斯,还采纳其“焚书”建议。

即除秦纪(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列国史籍、私人所藏儒家作品、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统统交官焚毁。

不仅如此,朝廷还宣布,禁止谈论《诗》《书》和“以古非今”,违者严惩乃至死刑。

有的人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坚持表达自己的态度,很快就付出了代价。

全国儒生共460余人,被活埋于咸阳。

与此同时,为了排面,秦始皇开始热衷于超大工程。

除自己的陵墓和长城外,他还在渭河南岸修建阿房宫,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

秦朝广大群众,终日生活在劳累和恐惧中。

(知识点)秦国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万里长城不是秦始皇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6

公元前210年,在第五次东巡途中,50岁的秦始皇死于沙丘宫(今河北广宗)。

为了欺骗世人,车队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

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发臭。胡亥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

秦始皇刚死,国家就陷入混乱。

在宦官赵高的主导下,胡亥(始皇第二子,赵高的学生)威胁李斯,假造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并以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逼他们自杀。

胡亥继位后,朝中大权落到了赵高手中,丞相李斯被腰斩。

又过了不久,国内处处现起义军,项羽刘邦崛起,秦二世而亡。

尽管秦朝只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得以延续,秦始皇是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

直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把溥仪轰下台,“皇帝”这个称号才成为历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代400多个皇帝陵墓,多被毁坏。而位于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的秦皇帝陵,虽过千年,居然能保存完好,未被盗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