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焦虑,根源之一在于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错位

     多年以前,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在成都读大学,他一个月要给他2000块钱的生活费。

     当时我就比较惊讶,我说成都地区的消费水平还算是不太高吧,不至于要用这么多钱吧?

     同事对我说,这点钱只能说刚刚好,现在好多大学生一个月要用3000块钱。

     成都地区的工资水平和物价,一直以来都比较低,也就是最近这一两年才开始涨起来的。平均月工资,大概就是4000左右。

     一个孩子生活费用2000,如果有两个孩子,那么就要用掉一个人的月工资。

     如果家里还有房贷,再加上如果有老人,这一家人可不是要喝风?

     我一方面惊讶于大学生生活费怎么会这么高,一方面暗暗觉得会不会导致一些问题。

     实际上,很多人都已经提到了,现在问题已经爆发了,一群年轻人觉得社会太难了,他们要愤怒的平躺。

     他们之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不需要负担房贷等硬性支出,所有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父母的家庭已经承担了,他们每天除了学习之外,就可以悠悠闲闲的自主安排和娱乐。

     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对此无可厚非。

     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生活费的多少,对进入社会后的预期非常重要。

     我们那代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费,是远远低于社会月工资的,基本上只有社会月工资的1/4甚至1/5,所以学生的代名词才是“穷”。

     穷学生嘛,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是,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的大学生活是富过来的。

     这么说,有多少孩子在大学毕业后,依靠自己的收入,能在原来的城市里维持大学时代的生活水准呢?

     我身边很多同事的娃都毕业了,我问了一下,几乎没有。每个月家里都要给他们寄出生活费,从几百到一两千不等,一边工作,一边还要拿家里的补贴。

     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没断奶。

     作为80后的人,我自认为自己是年轻+的心态,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喜欢说教,但是今天,我想给我们的同龄人说:别把孩子给养废了,生活费少给些!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的问题就是:明明是普通人家,结果养了一群公子小姐出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