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飛越海峽中線對台灣民情的影響

500

3/31 兩架殲11飛越海峽中線,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的一次標誌性事件,它在這兩年中美重新定義「台海現狀」的動態關係裡,發出了一個重要的對話信號 ——「調整各自的腳步」。

在中美關係尖銳化以前,有如相互保持距離的兩隻大象,台灣在兩頭象的腳邊游移,有時靠中間近一點(馬時期),有時靠美國近一點(蔡時期),甚至有時脫離了兩頭象的視野(扁時期)。現在,兩頭象彼此的位置有了變化,距離貼近,象腳交錯,台灣的蔡英文則一意想緊貼美國象腳,投入大量資源「附美」以跟上其腳步挪移的節奏。

案歷史經驗,一般大陸對台灣採取「收緊」的節奏時,正是台獨操弄民眾反感而大量吸收政治能量時。不過,隨著大陸對台採取「民軟政硬」的作法後,這次民進黨是否還能有效操弄人民反感呢?

一般台灣民眾隱約知道所謂海峽中線是中美角力的邊界,但大多不知道這條線北緯二七度、東經一二二度至北緯二三度、東經一一八度兩點間的連線(台國防部公佈的空軍線,海軍線另有界定),並非一條「國際法」界定線,而是1955年由美國空軍首任駐台司令戴維斯劃出並命名的虛線。

說是虛線,就是說其缺乏國際法律以作為基礎,大陸也從未承認有這條線,僅只是兩岸軍事對峙上的一種不算默契的默契。早在2009年,時任國台辦主任王毅就曾建議開放海峽中線,以補兩岸直航航班不足的問題,也建議儘速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但當時馬英九以「安全」為由拒絕了。因此,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也就一直擱置至今。

沒有互信,所謂「默契」就極度脆弱。果不然,美軍從去年7月份起,隨著中美矛盾加劇而頻頻派出神盾級艦沿著海峽中線穿越台海。這種舉措,當然是挑戰台海現狀定義的政治動作,大陸若無動於衷,才屬不正常。

當然,美國與台灣當局的反應,千篇一律就是指責大陸「改變現狀」,問題在於「現狀正在變動」,並服務於美方的「印太戰略」,蔡當局的叫囂並無實質意義,不過是再一次的「出口轉內銷」,圖利選舉而已。

一般台灣民眾也是隱約感到「現狀正在變動」,但孰是孰非,則有分歧的看法。

民情受輿情影響,值得關注的並不是兩造早已水火不容的支持選民,而是對藍綠冷感甚至反感的選民反應。關於這一群人是廣義的中間選民,一向對兩岸緊張態勢比較淡定,通常是不關心,部分是習以為常,不當回事。左右這層民意的是整體的社會氛圍。

從意義而言,殲11飛越海峽中線是標誌性的大事,但從訊息能量而言,此事件能影響民心的效力有限。台灣的訊息流看似紛雜,但有時會亂中有序,現下訊息流的核心就是「韓流」,以及韓國瑜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甚至民進黨內的「蔡賴之爭」,都在順著「韓流打轉」。因此,關於海峽中線的訊息,縱然讓民進黨大做文章,但卻難以掩蓋韓赴陸回台後的龐大訊息能量,尤其,這能量亦是民進黨刻意操作後的結果。

這幾天,台灣又竄出一個動能頗足的新訊息流,就是郭台銘的動態。郭的一些動作似乎在預示他可能動念要選「總統」,於是這則訊息流又匯流進「韓流」裡,傳說中的「韓郭配」又再強化了「總統人選」的訊息流。

韓,郭發出的信號,是「經濟務實」與「大格局」,郭台銘特殊的國際份量更超越所有政治人物,因此,無論郭是否有意參選,只要他加入了積極反綠的陣容,就能為台灣帶來一股「超越現有格局」的氣氛,有效邊緣化民進黨的「抗中」小格局。重點在於,郭對中間選民的吸引力,還大於對藍營支持者的吸引力。

於是乎,殲11飛越海峽中線這個事件,民進黨可能會發現比「M503航線事件」更難操作,當時操作失敗,這一次操作更難成功,頂多只有傳統綠營支持者會努力幫忙擠出網路聲量,無助於民情與選情的翻轉。

接下來的問題是,中美在台海問題上的激化,如果升高的一定的程度,會不會讓民意反轉挺綠?

在台獨意識形態上升的90年代末「台灣主體意識成形」到高峰期2014年「太陽花運動」,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台灣民心轉向務實,可以說台獨意識形態正在走下坡路。在上升時期大陸若硬,台灣也會硬,但在下降時期,兩岸關係愈緊張,民心就會離台獨意識愈來愈遠。所謂台獨,也包含華獨在內。

原因很簡單,任何解決不了問題,甚至反而衍生出難題的意識形態,最終都會趨於消亡,除非這個意識形態的生存環境是封閉系統。過度操弄「中國威脅論」在目前兩岸民間層次開放的狀況下,一開始是效果不彰,然後就會事倍功半,最後產生反效果。故而,外部壓力不但不會促成台灣內部的向心力,反而會造成更深的分歧。

換言之,現在與2014年以前不同,外部壓力愈大,對於島內有解決問題能力者愈有利。

國民黨對此事的反應十分低調,黨中央甚至只派出副發言人層級對媒體表示看法,呼籲兩岸當局冷靜,主因是不希望事態擴大,致使選情翻轉。這代表國民黨已對自己是否能解決兩岸問題,失去了信心。他們原以為韓國瑜赴陸後,兩岸關係回暖,「九二共識」也回暖,重新掌握了兩岸話語權,但不料沒多久殲11飛越海峽中線。

因此,形勢的嚴峻打臉了國民黨的消極樂觀,真實狀況是,2020年大選對大陸而言,不是人選問題,而是路線問題。城市層級的交流是一回事,頂端政治層級的交往是另一回事,國民黨因路線問題,使得他們已無把握黨內誰能解決問題。一旦中間選民發現了國民黨也解決不了兩岸問題,「韓流」就不見得能幫助國民黨重返執政。

這也是為何眾多韓粉大聲疾呼,韓國瑜不選,台灣就完了。這些藍營支持者,早就看衰韓國瑜之外的太陽們對兩岸問題的解決能力。為了鞏固中間選民的支持度,非韓不可,郭台銘也是不錯的選項,「韓郭配」才是絕配。

總言之,殲11飛越海峽中線對台灣民情的影響,不一定對民進黨有利,若國民黨無能於化危機為轉機,亦會陷入說服力不足的窘境。解決之道無他,只有提出能說服大陸當局的計畫與政策,方為正辦。

站务

全部专栏